作家书简
杨生博与王满院(之十二)
初心与文品
——致王满院先生(十四)
满院友:你好!
与你交往,让我思考了一个文学问题:初心与文品。我想和你交流一下,也盼你结合自己谈一下体会。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用《作家书简》这种方式探讨文学问题,得到了文友们的普遍认可,说这种方式亲和,掏心窝子,是真正的灵魂交流。
还有一些平时就经常关注的外省文友打电话或发短信,说比较我们间的通信,就知道是人品一致的人,省内和咸阳市的一些深交文友说的更是玄乎,说我们是找了半辈子才相遇的知己。
这里的文品是指作文的品级和格调。这里的人品是指做人的品性道德。一个人的人品如何,往往是通过诚信度、责任感、尊重他人、善良心地、正直守信、公平正义、自律自省等七个关键指标揭秘的。
我思考的问题是:一个人的人品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但最初的人品形成基点,也叫“初心”吧,对一个人的文品起什么作用呢?
如咱俩的文风质朴、重情义、善思考、有担当、也比较自律。与我们人品形成的“初心”是一个什么关系呢?
二、我的“初心”形成于高考
高考前,我是一个只知道读书的“傻娃”,人品形成的基点,即“初心”的形成,是高考的挫折。
我是1978年的应届高中生,高考前只去过一次礼泉县城给生产队卖甜瓜,大学在我心里,那简直是和自己有十万八千里,想都不敢想的一个梦想。这种想法产生的一个直接原因是上初二时,我的班主任廉振民被推荐上陕西师范大学生物专业学习,自己和廉老师一比,就知道什么是天,什么是地了。
能说明高考前是个“傻娃”有这么一个范例:校长的女儿和教导处主任的儿子结婚去赵镇食堂宴请老师们,老师们回来说吃的很好,我和一帮同学竟然猜测吃的是糕点煮羊肉。若干年后,我才知这是多么的荒唐。
1978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我是提前一天去的,我的舅舅在县里是一个售货员,领我到单位灶上吃了一碗哨子面,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找到比这谗人的一碗面。舅舅看我太谗,也可能认为我与大学无关,就说你想吃面,就这两天11点半必须来,我是在决定自己人生紧要关口的高考中为一碗面,两天中午提前35分钟交卷去吃那一碗面的。
高考分数下来了,差2.8分,我第一次意识到了自己离大学生如此接近。父亲为了给我加压,劝我不考了回家劳动。那天,我母亲哭了,把我父亲骂了一顿,说是自己给人纺线挣钱也要把我送到大学,我也哭了,说自己吃了这辈子最后悔的臊子面。为此,我的母亲直到我考上大学都没给过我舅舅的好脸色。
再回母校赵镇中学去补习,班主任陈文轩把我叫到办公室,说他出身不好,为前途和父母断绝了关系,实指望我这个班上第一名为自己长长脸,可你……陈老师哭了!我一下子觉得自己的高考就不是自己的事,它关系了许多关爱自己的亲人,老师的愿望。
这几件事压得我内心负担很重,老觉得自己面前站着一个人,指着自己的鼻子说:不要脸,考不上大学,还有脸抬头。
1979年高考前夕,陈文轩老师和一个老师从灶上端着饭往自己办公室走,给这位老师说我今年一定能考上,说你看衬衣出汗都起云了也不知道,学进去了。那位老师说竞争太激烈了,还说不定,陈文轩老师竟生气地把自己碗摔了。这件事我知道后,学校里我再也没抬头走过路。
1979年高考的试题特别的难,录取比例不足5%,考完试心里总不踏实,生产队正好平整庄南的一大片地,我拉着家里的架子车,白天干一天,晚上加一班,42天一晌不缺,我的驼背就是这一阶段形成的,它是一个赎罪青年自我劳动改造的纪念。
高考成绩出来了,那时要去学校查看,我呆在家里脆弱地不敢去看,我怕万一,该怎样去面对自己的母亲,班主任陈老师呢?
我考上的消息是亲兄弟的俩个同学来我家报告的,他们没有考上,却衷心的祝贺我考上,这是多么深情的心啊!
满院友,回想起来,我觉得我人品的“初心”这一阶段形成了,而且这个“初心”是我人品形成过程的基调,“初心”就象一个圆滚过自己的人生,虽然亮度有别,但花纹底色一贯。自己的“初心”又决定了自己文品的基调、底色。
三、“初元定律”的佐证
我的这种思考有无规律意义上的依据,我找到了一个佐证。
2023年12月29日,经中国诗坛第一位拆字诗人曹文源介绍,我认识了一位叫胡清的奇人,他改革开放初经商,财源滚滚时却鬼迷心窍地爱上了哲学。在咸阳市陈阳寨盖了一大片房,除自己住外,其余租出去收取房租,胡清的主要事情是躲进一间屋子研究他的哲学。一个高中毕业生,竟写出哲学专著《时间解密》三部曲一一《时间记忆》《波动力与时间》《流俗时间》,百十万字。胡清把他的专著第一部双手递给我,赠言为:“时间停止了,记忆就凝固了!”
我把《时间记忆》在家里读了5天,一度都不敢看了,我怕书中天才的光芒毁了我头脑中已有的模式,出去与这个世界难以对接,后来我给自己鼓鼓劲,还是勇敢的面对了,我想让天才的光芒照亮一个我的已经呆板为黑夜的知识房间。
我把我的看法告诉给喜欢学习的文友李含辛、韩焱、莫非。她们都说能不能去拜访学习一下。
2024年3月3日,在文源的帮助下,我们一行在咸阳市世纪大道摩玛酒店听了胡清一上午的课,逐步理解了“初元定律”的规定性:初开的元点,它的距离路程或半径规定决定着时间与空间的边际界定,虽然人们赶得上“当下”,却永远赶不到消亡了曾经存在的时间及当下以后到达世界终点的时间,但在当下范围内,时间与空间的面貌则由初元的力决定。
胡清研究得出这个哲学定律说的通俗些,就是人类社会、思维、自然三界中存在一个不可逆的趋势,生命体,特别是人,其生命辉煌的时空品象基本决定于最初的理想和动力(即初元)。
于是我想,一个作家或作者生命辉煌的作品文品应该说由其人品形成的基点(初心)决定。正因为有这么深层的关系,不忘初心才有了特别的意义。
杨生博
2024.6.5
“三农经历”是我人格与文品的
底色
——致杨生博先生(十四)
杨老师:你好!
收到来信,我笑了。
我觉得你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说明文品和人品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人品决定文品,文品反映人品。
还有一种说法,要作文,先做人。说明做人是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做人比作文更重要。
我是同意上述这些说法的。
许多文友说,读我的作品,最大的感受是亲切、自然、情真意切、令人感动。就像我的人一样,没有架子,平易近人。
我笑着说:“我是‘三农干部’,我能有什么架子?”
何为“三农干部”?一是农村生、农村长、父母都是农民。二是上学上的农校,学的是农作专业。三是一工作就在农口单位,先在农牧局系统工作了12年,后又在乡镇工作了7年。一直在和农村、农业、农民打交道。
我的经历决定了我和农村、农业、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三农因子”已经渗透到了我的骨子里。
小时候,我们家很穷,我父亲曾对我说,如果没有毛主席、没有共产党,我们这一家人早就饿死了。那时我家缺吃少穿,每年春季青黄不接时,我们家就揭不开锅了,甚至有时连年都过不去,村上许多人都帮过我们家。所以,从小我就有一种感恩心理,感恩党、感恩政府、感恩村上所有帮助过我们家的人。
在农校上学时,老师们那种勤奋敬业的精神、踏实认真的作风、诚实纯朴的品德深深地影响了我,他们不但教给了我知识,也教会了我做人。
在农口单位工作时,老农技工作者告诉我,搞农业的人要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要学会吃苦、乐于奉献。
在乡镇工作时,老同志告诫我,在乡镇工作,首先要懂得尊重农村干部,要放下架子,虚心向他们学习。
你说你的“初心”形成于高考,而我的“初心”则形成于中考。
我是79年初中毕业,参加中考,中考完后,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中考成绩出来后,依成绩先录中专生,再录高中生。那时候,能考上“初中专”可是件了不起的事,在十里八乡都会引起不小的轰动。
我那时候学习好,中考成绩挺不错的,全县招录70个初中专学生,我的成绩排名第20位,其中理化(合卷)考了96.5分,为县上西片区第1名。
通知书来了,我接到的录取通知书却是陕西省农林学校。
我填志愿时根本就没报农校,是被调剂到了农校的。我想不通,气的三天都没和人说话。
那时候,我的想法是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地里刨食,好不容易通过考学,有机会离开农村了,我多么渴望能跳出“农门”,去大城市工作生活。我志愿填报的都是航空、工业、邮电等这些学校,就没一个和“农”字沾边的。
我真想把录取通知书退回去,到乾县一中上高中,考大学。
当时我很失落、很迷茫,于是我去找了班主任老师,想听听他的意见。班主任老师听后,给我做了分析,有情有理,劝我还是上农校。
父亲见我这样子,知道我心不甘,对我说:“娃,你上学的事,大也不懂,你要是实在不想去,想上高中考大学,咱家就是再穷,我也会想办法供你。可话说回来,大倒觉得农校没啥不好的,干农业咋咧?农业是基础,你看国家多重视农业?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要是农民不种地了,城里人吃啥?”
听了班主任老师和父亲的话,我冷静下来了,最后决定还是上农校。
如果当时一味任性,放弃上农校,那我的人生轨迹就是另外一种曲线了。
袁富民老师在评价我的创作时曾说:“最重要的是你有着正确的三观,对人生、对纷繁驳杂的人和事,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和深刻的见解。”
我认为,我的“三农经历”是我人格和文品的底色!在帮助我建立正确的“三观”上起了根本作用,我感恩“三农经历”,珍惜“三农经历”。
要作文,先做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王满院
2024.6.6
作者简介:
杨生博,咸阳师范学院教授、评论家、著名非遗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二届“中国当代十佳诗人”。在《诗刊》《星星》《诗选刊》《诗林》《诗潮》《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绿风》《延河》《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文艺作品500余篇(首),出版诗集《生命,生命》《非遗之光》《脊梁》。
王满院,陕西乾县人,退休干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咸新区作协会员、《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曾在多家网络平台和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短篇小说多篇,荣获“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