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归处对月明
作者:王占和 朗诵:江 川
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笔者从山西省雁北地区朔县师范毕业,本来想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谁能料到,在人民教师的椅子上还未坐热,便弃笔投戎;谁又能料到,那年征兵义务期是两年,一不小心离开家乡五十多个年头啦。在即将跨入古稀门槛之际,辑录《诗意家国情》小册子,意在给自己的诗词,注册一个合法身份证。诗文如同自己的孩子,不在乎城市户口、农村户口、特殊户口,只要别游离于黑户即可。
在匆匆忙忙的旅途上,我喜欢脚踏着祖国大地,和着进行曲的节拍阅读诗词美文,也喜欢在夜阑人静时抒发平平仄仄的生命律动,更喜欢将思绪卷起的涟漪汇入诗的海洋,词的云天,抒发缕缕乡愁,遥寄难以忘却的家国情怀。我们的国都诗词佳句灿若星河。用诗句记录下征程上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不失为一件趣事。历经岁月洗礼,再回头品读原作,却像一壶老酒,弥留着久远的芬芳。似有月朗风清,心灵归处之感。
面对人生沉浮,每个人总有心里话需要倾诉。置身军旅生涯必然要面对进退去留有感而发,倾诉自己的心声,为时代放歌。同时又将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个人的经历原汁原味的记录下来,留个无憾人生。我们这一代军人,最大的遗憾是未能走向战场,去实现生命的价值。虽为战争而存在过,但毕竟少了点浓烈的硝烟味。所以,便有了倾情于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吟咏。
面对时代机遇,每个人总会尽情享受和平阳光。历经长期的军旅生涯,更懂得和平的珍贵。我们的心头铭刻着家国情怀,研读过兵书战策,更有理智清醒的人生方略;我们懂得敬畏古风、传承古韵,赏读农耕文明的田园诗词,并深深陶醉其中,甚而有歌之、咏之、向往之的心绪萌动。
面对岁月红尘,每个人总会有自己的梦中偶像。在古典诗词的长风里,诗人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总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些人所共识的特定的物象上,诚如,托月思乡,飞星传恨,流水寄愁,花语解忧,折柳意别,红豆相思,以梅兰竹菊象征人的品格等等。把这些典型意象嵌入自己的诗词,使诗词变得简洁而含蓄,多了几份美感。现在回头读一读,更有无尽深情在其中。
面对过往长路,每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总会遇到特殊意境。置身阔野,则体味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幽静;置身荒原,则领略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置身田园,则领略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大自然风情。我们这代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接受的教育奠定了一生的精神底色,我们心中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对英模的崇拜与挚爱。我们尽其所能,付出了自己应有的努力与奉献。时至今日,明知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应该自然地淘汰出局,却常存往昔奋斗的热情,常怀当年不竭的壮心,常在键盘的敲敲打打声韵里,抒发一点可爱的余情。
青山满目,夕辉无限;激情依然,载月明归。去何处呢?此时此刻,站立在运河岸边,一种“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的心绪油然而生。
2024 02 28作于北京城市副中心

【作者简介】王占和,1956年3月出生,本科毕业。曾就读于雁北地区朔县师范。于1972年1月,由左云县教育系统入伍。1978年入党。在原北京军区24军70师209团服役,提干后,转岗历任多职,退休于原总参谋部。分别就读于石家庄陆军学院,天津交通运输学院,长沙政院,毕业于空军上海政院,参加国防大学政工研讨班学习。五次立三等功。荣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原总参系统优秀党员。出版《形式逻辑》,某部《基层政治工作教程》,曾任某杂志高级编辑,多本书籍编委。系军事统筹学会会员,《统筹学》第一撰稿者,中国管理科学学会领导力专业委员会红色管理专家。现已退休,定居北京东城。凡心一缕,以文会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