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7)——洛阳的柱础
——白江永撰文
洛阳有四千多年城市史、近两千年建都史,有十三朝古都之称。历代王朝在此筑建的精美宫殿、庙宇、馆舍等不计其数,虽然经历了千百次战火的摧残,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依然焕发着“汉风唐韵”、“雅宋简明”、“清繁工”的独特风格和中国古建筑之美。
游览古建筑,映入眼帘的是宽阔雄壮的门阙、装饰考究的影壁、金碧辉煌的屋脊、高挑如云的檐角、雕梁画栋的厅堂,还有不被人们注意,却雕刻精美、千姿百态、至关重要的柱础。
柱础:“石上出柱”为“础”,俗称磉盘或柱础石。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是中国土木建筑的一种重要构件。中国古建筑是“先立柱子后垒墙”的建筑顺序,有“墙倒屋不塌”之说。传统的木架结构房屋,是用柱子来承受上部的荷载,柱柱皆有础。即便是墙面都遭到损坏,整个建筑也不会倒塌。这也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
考古发现,“柱础”在洛阳二里头夏都已有使用。这个时期的柱子是直接“种”于地下;后来在柱子底部铺垫卵石或放置一块大石头,以防止柱子下沉移动。 东周时期,随着洛阳政治地位的抬高,建筑物也逐渐高大起来,逐采用了“海眼”形制的柱础,支撑粗壮柱子,使承载重量能均匀分布于较大面积上。这种形制在东周王城、韩国古城,以及汉函谷关、汉魏古城、白马寺均有使用,一直到隋唐时期的应天门,中唐时期的天堂、明堂还有使用。
后来人们发现“种”在地下的木柱容易潮湿腐烂,秦汉时期把础石提升出地面;后来又在础石上设置柱座、石榫,既固定了柱子,又隔断了湿气向柱子的渗入,起初柱座是素面,随着审美和文化信仰的变化,础石逐以精雕细刻进行了装饰。这种样式在洛阳古建筑上均有使用,一直沿用至今。
洛阳古建筑的柱础从样式大致有方形、圆形、覆斗形、覆盆式、鼓镜式等。雕刻图案更是造型别致、简中有繁、内容丰富、寓意深远、令人叹为观止。
东汉以前多以下方上圆的“古镜”形制,雕刻古朴,或素面,或施以瓜瓣形,或以鼓形等,寓意天圆地方,圆圆满满,多子多孙之意。灵山寺、汉函谷关、白马寺清凉台等处还有遗存。
自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佛教传入洛阳,佛教文化视圣洁的莲花为至高无上的圣物,雕刻简洁的覆盆式铺地莲花柱础被广泛地运用。寓意清净纯洁、宝装莲华、辟邪避凶、智慧慈悲之意,在各处寺院、官府衙门、祠堂家庙多用。
南北朝、唐朝佛教大昌,雍容华贵的雕刻手法加以人物、狮兽、多层莲瓣样式的柱础逐渐普及。两层、多层莲花,寓意步步生莲;人物、狮子寓意金刚护法、勇猛威武、辟邪镇宅之意;城隍庙、鼓楼有遗存。
宋元多素雅“鼓镜”形制,以莲瓣、蟠龙等花样出现。
到了明清时期,洛阳柱础形制已不同古制,一改秦汉粗犷古朴、汉唐流畅雍容、宋元素雅的风格,柱础的榫头、卯眼、腰身、座脚逐渐分明,多用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圆雕等雕刻手法相结合,虚实兼容,施以人物、法器、神兽、花鸟、图形等,造型各异、图案精致、玲珑清新。正面烘托房屋构筑规格的高雅和装饰的豪华。目前大多遗存于山陕会馆、路泽会馆、灵山寺、白马寺、关林、上清宫、吕祖庙、鼓楼、文庙、城隍庙等处。
宝瓶、道家法器,寓意四平八稳;狮子、大象,寓意出将入相;牡丹、缠枝寓意富贵绵长;如意、八宝寓意吉祥如意;大象、猴子寓意登侯拜相;蝙蝠、梅花鹿寓意福禄双寿;祥云、凤凰寓意展翅高飞;狮子寓意威武雄壮,麒麟寓意麒麟送子;猴子、骏马寓意马上封侯;蟠龙寓意吉祥神圣;琴棋书画寓意书香门第;狮子滚绣球寓意子孙绵长。尤其以山陕会馆、路泽会馆最为集中,山陕会馆、路泽会馆可以说是洛阳柱础博物馆。
洛阳古建筑的柱础,大气而简约,精致而文雅,蕴涵着文化、等级、信仰、宗教、审美、伦理、纲常的规范,是古建筑学中一部珍贵的教科书。
原创不易,欢迎转发分享留言点赞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