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书简
王满院与杨生博(十一)
鼓励是一种鞭策
——致杨生博先生(十三)
杨老师:你好!
5 月 25 日,我收到了袁富民老师发来的一封信。5 月 28 日,又收到袁老师转来他 27 日给你的一封信。由于不知道你的地址,袁老师把他出版的四本新著(咱俩一人一套)寄到了我这里。读完信我最大的感受:鼓励是一种鞭策!
一、袁富民老师两封信的主要内容
(一)、肯定了书简交流方式
袁老师在给我的信中写道:“今天一口气读完了你和杨生博先生的七次通信的全文,知道了你退休之后的文学创作,知道了你和杨教授与阎纲老先生的交往,感触良深。……读你和杨教授的通信,交流文学创作的心得和体会,双方都是真诚的,谦恭的,可谓推心置腹。文人之间最需要的正是这种真诚,平等,不掖不藏,不互相吹捧,也不互相讥讽的交流,让人读了觉得既如沐春风,又提醐灌顶,相互勉励,受益匪浅”。
袁老师在给你的信中写道:“接连看完了你和满院先生关于散文写作的通信,深受启迪,受益匪浅!你们都是创作的高手,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而且孜孜不倦的探寻更新的路子,你们善于思索,善于总结和升华。你们从阎老的启迪中升华出写作的规律,诚如“鸡下蛋”这样生动而形象鲜明的比喻,令人顿悟!”
(二)、对我的创作状况作了自己的分析
袁老师在给我的信中,对我的创作状况做了一个基本的判断,他说:“其实,你是一个未曾成名却已经成熟了的作家。你不是那种少年时代就在文学创作上崭露头角的天才,你是退休之后一个华丽的转身而引人注目的作家。
从你的处女作<一次享受生命之旅>发表后受到热捧,之后写父亲,写母亲,写过去经历的人和事,结果是一发而不可收。”
袁老师认为:“这并非偶然,首先是因为你从小就热爱文学,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学积淀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其次是你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阅历。最重要的是你有着正确的三观,对世界,对人生,对纷繁驳杂的人和事,有自己独到的认知和深刻的见解。
第三、你的文章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都有灵魂、有深度、也有温度。
文是以情感人的,你付出了真感情,首先感动的是自己,写出来就能感动读者。
第四、文采不是词藻的华丽,朴实无华才是最好的文采。”
(三)、对阎纲老师情意深深
袁老师在给你和我的信中都提及他与阎纲老师的几次交往,特别在给我的信中写得更为详细:
说到阎纲老师,2014 年他的纪实文学《美丽的夭亡》在渭水杂志连载,我一篇不落的读完,有些章节读了几遍,深受感动,写了两篇读后感,一篇是《美丽生命的精彩回放》,一篇是《高尚人格的精典诠释》,前一篇是写女儿阎荷的,后一篇是写阎老的,两篇文章在《渭水》刋出后,阎老看到了,2015 年元月,他把《美丽的夭亡》一书签名寄给我。我们通了电话。
2019 年,礼泉县政协为阎老出版文集,我写阎老的文章也收进第三卷中,阎老还嘱咐礼泉县政协把书送给我。
2021 年闻听阎老回到礼泉县,7 月 21 日,我与乾县文联主席白文阁一行四人去拜访他,去时我叮咛白主席,阎老己是 90 高龄,拜访不要超过半小时,但没想到我们告辞时,阎老却真诚挽留,邀我们同登昭陵。看到阎老兴致很高,我们就跟礼泉县文旅局的朋友陪阎老登昭陵后又登上顶天寺。返回时来到一处新修的高大门楼,题曰“泰山北斗”,我们一起在这里合影留念,心里想,阎老就是我们心中的泰山北斗了!
第二次拜访阎老是 2024 年元月 27 日,我和西安烟草局的阎国栋夫妇去礼泉看望阎老,其时阎老患腰疼,疼痛难忍,却查不出什么毛病,正服中药。这次短暂的会晤,记忆最深的是阎老的两句话,一句是“我这人没什么长处,就一点我自己认可的,那就是帮助和扶持文学新人!”一句是“作家难能可贵的是说真话,不说假话。宁可不说话也决不说假话。有些话不能直说,就绕着说。表达自己真实的见解。”阎老虽在病中,还筹划要出一本书叫《我在场》,他说:“有些很特别的亊,我就在现场,亲眼目睹,我要把它说出来,留给世人!” 袁富民老师感叹:92 岁的老人,在病痛的折磨中,想的不是自己的安危,想的是要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这让我深受感动!
袁富民老师在给你的信末表达了对阎纲老师的美好祝愿,看到你们和阎老的合影,看到阎老很精神,很感欣慰。愿阎老生命之树常青!愿更多的文学新人在阎老精神的感召下成长进步。
二、我们给袁富民老师的复信
26 日早晨,我就看到了袁老师给我的信,深受鼓舞。
袁老师和我是乾县乡党,我是早闻其名,早就读过他的作品,可我们认识的比较晚,今年春节前,在一次活动中见过面,那天行色匆匆,未及细聊,只是打了个招呼。今年 5 月 15 日,在著名书法家陈天民老师的工作室偶遇袁老师,进行了一番交流,袁老师率直的性格、渊博的知识、高雅的谈吐、谦虚的态度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可没有想到他竟给我写了这么一封长信,对我的创作,特别是对咱俩以“作家书简”形式研讨文学创作问题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立即写了一封回信。
袁老师:
清早起床,一打开手机,就看到了您的来信,很是兴奋。您是著名的作家、文化学者,著作等身。您培养、扶持了大量的文学新人,在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您是我们乾县人的骄傲。我们虽只见过两面,可我读过您的多篇作品,很是喜欢。您一口气读完了我和杨教授互动交流的七封书信,并写了这么一封长信,令我十分感动。
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我刚刚起步,还是一位初学者,但您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表现了您宽广的胸怀、仁厚的品德和对文学新人包容的态度,更令人敬佩。学高为师,德正为范。在我的心目中,您是前辈,是我的楷模,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我初涉文坛,经验不足,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往往是凭着感觉走,还请袁老师今后多指导,使我尽量少走弯路,能写出更好一点的作品奉献给大家,回报社会。真诚地感谢袁老师!
你是 27 日晚给阎老师回的信:
袁老师:您好!
您给满院的信我读过了,是满院让我读的。你对满院有一个定位很准,“一个未曾成名却已成熟的作家!”
我很敬重袁老师,也难忘过住的一些交流。
把与人交流,特别是与自己喜欢的先辈交流中的收获记下来,适当时候予以总结,这是我习惯了的消化先辈经验的方式,也是自己一般情况下思考问题的过程方式。
盼袁老师对我们的交流多提建议和意见。
我用了两天时间梳理了我们和袁富民老师的交流,你有什么体会,请来信。
王满院
2024.6.3
作家的成熟与成熟的作家
——致王满院先生(十三)
满院友:你好!
来信读了三遍,一次又一次感受着艺术给予自己生命的享受,真好!
一,与袁富民老师的交往
袁富民老师的名字,大约在 2009 年进入我的脑际。那时候,我是陕西省普通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一一中国史(历史地理学)咸阳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方向负责人,在筛选具体研究项目时,常常会遇到袁富民这个名字。袁富民老师当时已经退休,但主编的《乾县志》,《中国地方戏典剧种弦板腔》,《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典》等书籍是我们研究团队田野考察前必看的书籍。
袁富民老师有一篇文章《谁让姑婆奶头膨大了》给我们团队印象很深。乾陵当地人叫瓜婆陵,瓜婆陵有三座主峰,后边一座居中,最高,前边的两座东西对峙,宛如妇女的两个奶头,“睡美人”是居高俯视乾陵最美的景观。不知谁的主意,后来在两个乳峰上修了阙楼,姑婆的乳头膨大了起来,甚或一度在东乳峰上多了“乾陵”两个大字。袁老师在文章里生出一种莫名的遗憾:总感觉阙楼像是瓜婆患上了乳腺增生,那东乳峰上的“乾陵”二字更是让人啼笑皆非了?这篇文章让我们对袁富民老师肃然起敬,一个专家,面对心中信仰般的非遗被市场这个第三只手涂造,心中的痛不亚于让自己“背叛”。
后来我偶然读到了袁老师《我的生命观》一文,他欣赏的一段话我也很喜欢“生命是一条河,也许我们不能增加它的长度,但我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增加它的宽度和深度。”于是,袁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逐步高大了起来。
2018 年 6 月,我刚从管理岗位上退二线,乾县著名诗人杨明霞女士邀请我给她的诗集《秋水月华》写序,我推了又推,力荐袁富民老师做序,待拿到书时,才知道自己与袁富民老师同台当了一次伯乐。
2018 年 12 月 16 日,咸阳市作协负责人董信义邀请我去乾县出席一个颁奖仪式,到了才知是纪念改革开放 40 周年有奖征文,主办单位是陕西省散文学会乾县创作基地和《乾县文苑》编辑室,征文对象是学生,名曰“阳光路上”校园文学有奖征文,实际策划人是袁富民老师和李夏女士。活动中我见到了袁老师,这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记得我把包里刚出版不久的《库淑兰剪纸技艺研究》专著送给了袁老师。一块出席活动的还有郭忠凯、张艾。在这次活动中,我和已毕业多年的学生白文阁第一次在乾县见面,他当时是文体局副局长。
2021 年,乾陵管理处委员会、《大乾州》和《无言年华》微信平台联合举办《乾陵杯<家国情怀>全国主题征文,6 月 13 日是颁奖日,袁老师忙完了所有准备工作,家里突然出了大事没有参加会议,这次会上,我认识了陕西省年轻的文化学者史飞翔。也就是在这次活动后的参观中,我创作了《无字碑》这首诗,写出了“我还活着,碑上能写什么?”的新义:
无字碑立在那儿
到底是说,自己功高无量
还是让后人自去评说
我追着梁山流下的水
追到了泾河
我知道了,我淌过了一条肖河
肖河爱上了红裙
一把黄土,女皇盖住了河水
就像五行山,压住了悟空
秦始皇的梦走到第二步,灭了
有人说怪秦都俱阳太刚
坐江山要有一条阴河流着怀柔,宽容
梁山上展示着一个女人的自信
她让水流着阳光,装进自己的乳峰
然后变成乳汁,在肖河古道下涌动
源头受她的恩泽
人的脑袋特别地灵
两岸的人吸她的乳汁,出了数不尽的精英
无字碑到底想说什么
女皇说自己还没有死
碑上能写什么
2022 年 9 月 16 日,杜芳川新著《战乾州》长篇小说座谈会在乾县举行,我又一次见到了袁富民老师。记得袁老师在讲话中,还感谢了我对乾县文化事业的支持,此时,学生白文阁升职任文联主席。
二、我的思考
读了袁老师给你、给我的来信,我有了一点思考,谈出来权当交流了。袁老师给你的创作状态定位为“一个未曾成名却已成熟的作家”。定位准,我完全同意。更为深刻地是袁老师无形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作家的成熟与成熟的作家。
作家的成熟是以作品来衡量的。而作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时代呼唤而生,这个历史的时刻,作家如果紧紧抓住了时代的最强音,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就非成功不可。应斗争,应励志的成功作品往往与作者命运的迫切呼唤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倾斜社会或不发达社会时期,作者自身情绪极端或情感没有完全升华为理性与时代相呼应的产物。我们最为熟悉的应斗争有《创业史》,应励志有《平凡的世界》。《创业史》人们遗憾柳青去世早,没有写完,但又一想,如果柳青很健康,怎么按原有规划写下去呢?阎纲老师说他与柳青交往中,柳青说第四部要写“不能把农民象赶羊群一样赶到共产主义去”,但这样写,还是柳青规划的《创业史》吗?我认为《创业史》第一部已终结了自己社会价值的使命,其艺术价值永恒。对于《平凡的世界》有一种评价:艺术上不合格,社会价值极高。难怪随着城乡户口差别的消失,城乡文明差别的缩小,其魅力呈下滑状态。
可以这样讲,作家的成熟犹如树上的苹果(作品)熟了,但结苹果的树(作者)未必是成熟的树。路遥去世前还处理不好与同事、妻子、甚或兄弟之间的关系,是与《平凡的世界》作品成熟相背道的讽刺画面。
成熟的作家是以作家本人的人格发展来衡量的。我们常说,也应该这么说,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按这个要求,作家们应该在人群中是人格发展的优秀者,其实不然,许多老作家人格比过去成熟了,艺术比过去成熟了,却再也写不出优秀的作品来,为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人格发展成熟后,人格心理上没有了“斗争”的角度,“励志”的坡度。阎纲老师纵览著名作家阅历,总结出作家一般成名于 40 岁左右,这里的成名指作品出名,而不是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人格发展优秀。对阎老师的这个结论,我是有自己意见的:一是阎老师这个方法在科学上立不住足。因为举例只能得出结论,而不能获取真理性的判断,理由是举例无法穷尽世间万象。二是处在不成熟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时段,怎么能写出让读者人生受益,有助社会长远发展的作品?这种事实上的“人格不成熟”怎么支撑写作中的“作品成熟”呢?
于是我想起了 2018 年随中国诗歌代表团去葡萄牙采风的一次尴尬经历。葡萄牙号称“诗歌王国”,我们说要找一位专业诗人对话,对方却说没有。问友人,驻葡萄牙大使馆一位负责文化的人介绍说:在葡萄只有职业的公民,文学不是职业。有职业了再有文学爱好,就是葡萄牙人心目中的崇高之人。没有职业只搞文学,甚至把文学当职业的人,葡萄牙人认为这是不务正业的人。而只有职业沒有文学爱好的人,葡萄牙人认为是平凡的人。
回国后我反复思考葡萄牙这段经历,想明白了他们的文学为什么没有瞎编乱造的现象,而我们的许多优秀作家一旦当了专业作家,为什么容易脱离生活,写出的作品人民看不懂呢?我想答案在作家“人格发展不成熟”上,不成熟自以为高高在上,不成熟自以为能瞎编出神话!
满院友,我特别看重老干出身的作者队伍,这批人离退下来,拿起笔写作,我认为这只队伍一旦艺术功底补上去,将是改变中国文学走向生活的生力军,因为这支队伍在自身人格发展上是成熟的,他们对己、对人、对社会的文学透视真正达到了无功利的境界,一旦他们写出了成功的作品,那就是成熟的人写出的成熟作品,那就是对社会有长远引领又能穿越时代灵魂的作品。
杨生博
2024.6.4
作者简介:
王满院,陕西乾县人,退休干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咸新区作协会员、《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曾在多家网络平台和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短篇小说多篇,荣获“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
杨生博,咸阳师范学院教授、评论家、著名非遗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二届“中国当代十佳诗人”。在《诗刊》《星星》《诗选刊》《诗林》《诗潮》《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绿风》《延河》《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文艺作品 500 余篇(首),出版诗集《生命,生命》《非遗之光》《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