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芒种,麦收
文/侯俊英
四月芒种麦在前,马上要开镰了。
转眼间,滚滚麦浪摇曳着金黄色的灿烂,此起彼伏,波澜壮观。
一年的辛勤耕耘,一年的殷切期盼,满满的收获,满满的成就感,满满的丰收和喜悦,即将收官。麦熟一晌,蚕老一时,农民伯伯摩拳擦掌,时刻准备着征战麦收。
说到开镰,那都是以前的事了。
现在,播种、收割都机械化了。收割机就像战场上的坦克车一样,加大油门,一阵狂扫,金灿灿的麦粒,不费吹灰之力,就装进了袋子里。一袋子一袋子的战利品,被收割机妥妥地甩在身后边。
可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低着头,拱着腰,顺着麦垅,抓一把,割一下,一铺一铺的放在地上。然后用草腰子捆成一个个的麦个子,用叉装上牛车,拉到生产队的大场里,再把一捆一捆的麦个子撒开晒着。
生产队的场院,是在麦收前的几天里“杠”出来的。在我们村叫“杠场,”杠场也是力气活。就是整平一块空地,跑到小河边用铁桶担来水,均匀地泼在地面上,然后用石磙一遍一遍地碾压,直到把地面碾压的像洋灰地面那样硬,方可收工。
记得高中毕业后那年杠场,第一次挑水上阵。一条扁担两只铁桶,像是千斤重担压在肩上。怎么也驾驭不了一前一后的两只装满水的铁桶,扁担就和跷跷板一样,水桶像坐在跷跷板上的两个调皮的孩子,你起来他落下,他起来你落下。两只水桶一起一伏,满满的一桶水洒得只剩下一半。
长辈们笑我是朝阳沟戏剧里的银环。
我还最发怵的是中午打场。
炎炎烈日,炙烤焦灼,麦穗晒的都炸了芒。牛拉着石磙,一圈一圈地转着,负责翻场的男女老少,头顶着竹编的五角草帽,汗流浃背的,翻啊扫啊。麦穗碾出了糠,麦秆变成了麦秸。扬场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长者,顺着风势,用大大的木锨高抛带糠的麦粒,麦康随风而去,沉甸甸的麦粒留在场院的中央。
不一会儿,小山丘般的麦堆一个挨着一个,浓浓的麦香味飘满了整个场院。
等晾晒个三两天,交完公粮,留下些种子,再给社员们分点口粮。整个麦收就结束了。
剩下的时间里,忙完队里的活,就三一团俩一伙的,跑到地里捡麦穗去了。
从地里捡来的麦穗可归为己有,用来贴补自家的一日三餐。

作者简介:侯俊英,热爱文学,热爱生活。喜欢观察人生百态,记录心历路程。人生格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严谨抄袭,文责自负。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酌情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
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赞赏功能属读者自愿行为,包含点击率、转发率等与刊发作品无任何关联。质量第一为首选条件。
9、所用网络图片,侵删。
10、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媒体转发,需注明《茌平文苑》。
茌平文苑 第1083期
本期编辑:张晓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