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要义精解
《孙子兵法》,是一部旷世奇书。自问世以来,影响很大,流传甚广,世界各国也将其翻译成各种版本奉为至宝。
对《孙子兵法》,当今国人可以说是无人不晓,但真正读过它、读懂它的却为数不多。为更好地帮助理解、掌握《孙子兵法》精神实质,特编写《孙子兵法要义精解》上、中、下三篇,希望你能喜欢。
(上篇)
孙武其人其书
我国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其中军事文化也分外璀璨夺目。我国兵书的开山鼻祖是姜太公,著有《六韬》,即《太公兵法》。西汉时,张良、韩信曾奉汉高祖刘邦之命收集整理兵书,当时收集到各种兵书182种,经去取存精,定著35种。
《孙子兵法》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宋孝宗时的《十一家注本》。宋神宗期间,武学博士何去非又受命核定《孙子兵法》等《武经七书》。《孙子兵法》数千年流传下来,版本很多,但穷本究底,不外乎三大系统:一是《武经本》;二是《十一家注本》;三是竹简本。竹简本,即是银雀山汉墓竹简本。
司马迁的《史记》,对《孙子兵法》作者孙武的介绍过于简单,只有廖廖数语,加之《孙膑兵法》又已轶失,而历史上对孙膑与同学庞涓的故事又广为传播,因此数千年以来,不少人都认为孙子就是孙膑,《孙子兵法》的作者就是孙膑。因此,《孙子兵法》的作者究竟是孙武还是孙膑,一直是千年以来难以解开的历史迷团。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的发掘,才解开了这一历史之谜。原来,在银雀山一号墓中,出土了一批珍贵的竹简,同时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两部兵书的内容。其中,在0233号竹简中书有“吴王问孙子…”,而在0108号竹简上则书有“齐威王用兵问孙子…”的文字,从而确定了历史确有孙武的《孙子兵书》和孙膑的《孙膑兵书》,并经考证,弄清了孙膑是孙武百多年后的后代。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出身于军事世家,祖父孙书,是齐国大将军。父親孙凭,官拜齐卿。叔父田穰苴,齐国大司马,时为著名军事家,著有《司马兵法》。因此,孙武自小就有颇深的军事渊源。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质疑:孙武姓孙,怎么其叔又会姓田呢?原来,孙武本来也姓田,由于孙武祖辈的贡献,齐王赐姓为孙,于是姓氏就由田氏改为了孙氏。
《孙子兵法》自问世以来,被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所竭力推崇。曹操是第一个对《孙子兵法》作注的的人,他在《孙子注序》中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短短6000字的《孙子兵法》,把人类军事智慧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无论是西汉的刘邦,或是三国的曹操、诸葛亮,还是近代诸多指点江山的风云人物,都无一例外地受到了孙子谋略的启发。
本世纪初,北京燕山出版社整理出版了《姜太公兵书》《孙子兵书》《吴起兵书》《孙膑兵书》《尉缭子兵书》《诸葛亮兵书》《刘伯温兵书》《曾国藩兵书》8本为一套的系列兵书。据统计,至今我国共有各种兵书4000余部(见刘申宁《中国兵书总目》),无疑是全球的兵书大国。在汗牛充栋的众多兵书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无疑就是成书于25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它是我国春秋时期最早的一部古典军事著作,也是世界上现存较早的军事著作,比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早2300余年,被誉为是“武学之经典,兵家之绝唱”“天下第一军事奇书”。
2024.06.04完稿于大连税务干部学院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