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李娟”全国有奖主题征文之7
李娟给当代女性的三点启迪
文/云蒙山人
如果说董字辉的爆火,让小伙们看到了希望;那么,李娟的成功,则让姑娘们发现了曙光。虽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早已远去,但男尊女卑的封建遗毒与性别歧视的时代缺陷依旧如一只无形大手,掌控着女性成长、成才、成功的每一步,女权主义归根结底还在理想主义阶段。
一缕阳光把梦照亮。实实在在名利双收的李娟,怎能不让更多的时代女性踌躇满志,再拾起一夜成名的奢望?——说“一夜成名”是有失公允的,每个一夜成名的背后都是半生奋斗。这世界确实有那么一些人一直被模仿、试图被复制、希望被超越,但我们要学的应当是他们的精髓,而非皮毛。
李娟的成功路,对当代女性的启迪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读书不是成功的唯一出路。
作为一名转校插班生的李娟,一直没有感受到校园的温馨和学习的乐趣。歇斯底里的老师、遥不可及的费用、自我否定的卑微,最终让她成为一名辍学少年。我们不是说不读书就好,而是强调比学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能力,比放弃更重要的是选择。李娟虽然不是校园里的好学生,甚至成为应试教育“战场”上的“逃兵”,但她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在读书,而且是主动读书,贪婪汲取书中的营养。也就是说,她为自己储备了“乐读善作”这一隐形的翅膀,所以最终才有实力抓住机遇展翅翱翔。
其次,爱情不是生活唯一的支柱。
火出圈后,李娟的爱情、婚姻、家庭备受网友关注。一片八卦声中,李娟在访谈中坦诚布公自己的爱情观。面对失败的爱情,“不用去斥责别人,因为每个人的认知不一样,你能清楚地看到这段关系的不对等,能清楚感觉到欺骗,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感觉到的。”生于1974年,至今未婚的李娟渴望爱、追求爱、永远相信爱会来到,但不会凑合、不会妥协。事实上,大多数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特质,他们坚信“低质量的婚姻不如单身”,这也许正是许多时代女性的共同认知。成功的婚姻不是纠缠、不是互补,也不是彼此依恋,而是一方心甘情愿成全另一方,做成功背后隐去光芒的那一个。不得不说,这样美好的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现实中多是女子归隐家园、相夫教子,因此才有人说“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难上加难。”人生总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当断则断方能免受其乱。
第三,工作不是生命唯一的托付。
固然,“偏偏那碎银几两,可解人间万般惆怅”,但如果它要我们以丧失或放弃生活的乐趣以及存在的意义为代价,有时候还需要我们遵从内心的选择,勇敢说不。李娟曾经有一次与所谓的“工作(或者说职业)”无限接近的机会。1998年,她的首篇作品《九篇雪》发表于《人民文学》,因此获得了一份体面的工作——阿勒泰地委宣传部办事员。月薪600,应该是既清闲又体面的。但她却选择在工作五年后,再一次回归牧场,继续“流浪”。应该说,正是这一选择,促成了40万字的《羊道》的诞生,也成就了今日之李娟。否则,某部门只是多了个“一生照瓢画葫芦”的办事员,文坛却会少一个“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娟。舍得之道、福祸之变,在李娟的选择中一目了然。也正是这一次放弃,让职业升华成事业,让文青蜕变为大咖。
“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李娟是最好的止痛药,且无任何副作用。”有网友这样说。没有上过一天大学、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李娟,以她原生态的创作贡献出麦子、苞米一样蓬勃着野生之美的文学大餐,这不能不说是她睿智选择的结果,同时也值得当代女性借鉴和揣摩。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我们都要学会随遇而安。“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应成为我们面对人生旅途的信条,正如《我的阿勒泰》中被大多人热捧的一句: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