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伦彬
继2017年乐昌市五山镇发现红军长征战壕后,近日,位于该镇麻坑村委会瓦片山的两座山上再次发现总长300多米的战壕!截止目前,乐昌已发现红军长征战壕遗址6处。
为了进一步验证其真实性,2024年5月29日,乐昌市博物馆特邀请国家国防教育终身专家、原广东省青少年军校校长、书记温元麟教授和广东省红色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广东岭南红色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冯胜平等在百忙之中挤时间专程来到乐昌市五山镇麻坑村委会瓦片山村天鹅塘及大风坳两座山,进行现场勘察。
朱德发给各兵团及纵队首长的密电 罗伟德 摄
据相关史料记载,1934年11月初,红军突破湖南桂东、汝城至广东城口一带的第二道封锁线后,于11月5日至9日,红一军团一师、中央军委直属团、第一、二纵队从湖南汝城县井坡“新桥经界头燕子排(注:五山青岭龙虎隘古道)、九峰山向九峰圩方向前进”(注:1934年11月5日朱德发给各兵团及纵队首长的《关于我军五号通过汝城等地行动部署》密电)。二师四团、红一军团直属队和红一军二师六团、红十五师,分别从仁化的大水、清水江越过山寨岐和从仁化的糍粑坳、中洞(原属乐昌)到麻坑集结后,一部分由桃竹坑、大王山、张姑岭到九峰浆源;一部分由龙山、沙坪、赤水、天平架、东坑、上西坑到文洞的庙山背和茶料的鸦鹊岭。另外,红一军团一师三团于11月5日从延寿到浆源的沈家。这时,国民党叶肇率领的独立二师及独立第二旅加紧从 仁化长江、城口向乐昌九峰一带尾追。
五山麻坑瓦片山大风坳红军长征战壕 欧伦彬 摄
为了掩护部队顺利通过敌人设置的第三道封锁线,朱德发给各兵团及纵队首长的《关于我军五号通过汝城等地行动部署》密电中的“通过封锁线的秩序如下:A.六日早,......九军团走左边的路通过封锁线”,掩护从五山麻坑板岭头古道通往“龙山、沙坪、赤水、天平架、东坑、上西坑到文洞的庙山背和茶料的鸦鹊岭”的部队可知,红九军团是殿后掩护部队。这些战壕便是红九军团于1934年11月6日派其中的一连或一排挖掘的,以有力阻击国民党尾追部队。两处战壕的结构相对复杂,呈“S”形或“Z”形环绕,每隔七八米有机枪掩体、凸形阻击墙、指挥所、输送枪药、伤亡士兵和撤离通道,这样的设计既可减少敌方炮火的直接冲击,并能有效阻挡敌人的视线,为己方争取转移或反击的时间和主动权。两处战壕分别长约60多米和250多米,均处东北方向,互为犄角,可起到增强火力、相互掩护、相互支持的作用。再者,从战壕的方位(东北方向)、布局、结构、特征以及五山过去的历史等方面分析,专家判定确是红军长征时期后卫部队红九军团一部为掩护主力部队安全通过敌人设置的封锁线而挖掘的。
五山麻坑瓦片山大风坳红军长征战壕 欧伦彬 摄
这次红军长征战壕的再一次发现,为助力打造乐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又增添了一处亮丽的“风景线”,也为研究红军长征经过五山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体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