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征之忆(组诗)
作者:杨瑞福
◎追思井冈山
因为飚出一曲兴国山歌,立即把
林子里特地飞来相送的斑鸠
唱哭了,妹子们连夜编织
厚厚的一叠草鞋,没人事先知道
需要穿它走够两万五千里
茅坪、茨坪和黄洋界
如今听不到枪炮的日子
是否分外寂寞?本应该
继续扛在肩上的扁担
也年老体衰了吗?不愿在
羊肠小路上艰难挑起信念
井冈山,你应该亮出怎样的身份
来接待远道而来的游人?
如果他们只是匆匆
用候鸟的目光来观察,八十年前
人类史册上最精彩的一章
那是因为很多人,早已
在物质的泥沼中迷失方向
◎突破湘江
一位当时立志成为伟人的诗人
让橘子洲牢牢记住了他,
争流的船,绝不
在屡屡回头的浪涛中苟活
击破长空的鹰,随即用翅膀射出
来自井冈山的支支利箭
无论如何没想到,眼前
装扮得貌似温柔的河
有一天会被迫,成为装满
四万烈士血浆的血袋
必须学会在荆棘中找寻方向
包括最黑的夜,所点燃的星星
比起汨罗江,湘江的水
可深得太多了,我们又该投下
多少个用于祭奠的粽子
才能让饥饿的鱼,不去吞噬
和自沉汨罗江的三闾大夫
同样值得追思的英雄
因为他们用生命,集体创作了
另一首感天动地的的《九歌》
◎写在遵义会址
过去这么多年了
时间的手中,仍握紧着一支笔
阳光是这支笔下淌泻的墨汁
只为写下火红的两个字——长征
历史说,自己也是一条河
往东直奔大海之前
需要转折,当时的小小遵义城
让中国历史完成最伟大的转折
井冈山留下了《十送红军》的山歌
子弟兵们一边唱着远行,一边把烈士的血
白白输送给张开大口的湘江
倒下的时候,星星是他们不眠的眼神
湍急的乌江和赤水河
一定也后悔过,不该极力阻止渡河的船
因为乘船过河的是,无数面残破
却迎风飘扬着的革命红旗
遵义在那一刻站了出来
会议的旧址是一座山
尽管,它当初建造的时候
没想过让人瞻仰
在那一刻,坐进会议室的人
如今都坐在另一个世界里
房间里真静,静得我听清了
大钟时针每走一步路的坚实声音
坚决北上!我坚信
会议室的砖墙一定也举起了手
连同依然身体结实的桌椅
回忆着,是什么支撑起中国的信仰
如果到达陕北是个完美的句号
那么,遵义会议就是中国革命的全文中
最重要的一个分号,我从此
永远听见祖国嘹亮的军号在吹奏:
前进,前进,前进进
◎泸定桥回想
越是湍急的流水越故作谦虚
大渡河就是这样,它表白
和红军强渡过的湘江、乌江和金沙江
无法相比,自己
只算一条脸黄体瘦的河
至于提前逃匿的诸多渡船
那是它们太胆怯,你看
两条铁链,已把河身
结结实实五花大绑了起来
当年的十八位勇士不这么看
对岸机枪的火焰从不吃素
拆尽木板的铁索
确定生命是一刹那的光阴
必须面对,浪时时刻刻
扑上来的血盆大口
桥头堡见证过的一切
在后人的心中彻底尘封了吗?
染血的往事重量太沉
两岸的杜鹃树争相献花
有几瓣飘落在后辈的脑海里
◎彝海会盟
湖是海的承诺
山是神的承诺
兄弟是一辈子的承诺
金丝鸟说飞就飞到身边
五彩云霞,主持祭礼的毕摩回忆
从他占卜的梦里如泉涌出
大小凉山的深沟峻岭
因为不再灌装猜忌和仇恨
装酒的容积足够了
用来歃血的大公鸡不冤
红军向小叶丹敞开的胸怀
是通向前方最宽广的路
天空接纳了送别的枪声
从此,彝人手中发热的枪膛
只对准闯进家园的害兽
◎走出毛尔盖草地
夜的脸涂得最黑的时候
对于盼望到达黎明的眼睛而言
是每天,死亡通向生存的必经之路
陆柱国小说中的七根火柴
这一刻是圣火,是唯有的希望
点亮看不清前方的茫茫草地
没有翅膀,而脚又无法代替
渴望自由飞翔的灵魂
和张开血盆大口的沼泽搏斗
每走不远
就展示一具战士的遗体
宁可战死于面对面的敌人啊
偷袭的枪炮声还未响起
不甘心地倒下,伸出的手臂
弯出北斗七星的姿态,因为
他们依然想为后来的人指明
走出无边草原的方向
◎远望夹金山
在远望的时候,夹金山
可以用雪来表示
它的无比圣洁和崇高
对于穿着单衣,脚上
套着磨烂草鞋的战士是磨难
应该听到头顶鹰的冷笑了
它开始哗众取宠,天很蓝
急忙披上云制作的层层棉衣
而红军除了理想一无所有
而面前这座山,站立的目的
仅为了告诫,人难以逾越的时候
应该设法逃避
四千多公尺很高吗?
有一位老战士,当年来来回回
折腾了三次,我注视至今
仍缺氧发紫的嘴唇
他的旱烟袋却说,翻越夹金山
其实就那么一回事
◎腊子口的红军走了
从陇南到达甘南的迭部
腊子口是必经之道
比起当年长征的红军
我们一路畅通
路边有许多藏寨
粉饰一新迎候建党百年的历程
山谷里的气氛浓烈
经幡代替了彩旗
在腊子口的纪念碑前
所有路过的车停下
同时悼念,八十多年前的一场战役
无名的烈士雕塑成群像
他们在挥刀,他们在吹号
一颗刚拉弦的手榴弹
在战士的手中冒烟
纪念碑九米一六的身高
那是时间的高度
1935年的9月16日
北上抗日的最后一战
在这里牺牲的人
都遗憾地倒下在
取得长征胜利的门槛前
那一座罪恶的碉堡还在
人们有意将它保留
数十位战士冲锋的时候
被碉堡的火焰吞没
直至,一位战士把炸药塞进碉堡口
这座碉堡可能不是原物
但它的价值超过文物
虽然,它进不了博物馆里
一辈子在风雨中忏悔
简历杨瑞福,男,上海市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正高级高工。从1979年开始写诗和散文诗,八十年代起陆续有作品发表在《星星诗刊》、《黄河诗报》、《扬子江》、《上海诗人》等多种诗歌报刊上,目前担任上海《朗赢俱乐部》的文学顾问、《诗乡顾村》诗刊的责任编辑、《散文诗博览》的副总编和顾村诗社的名誉副社长。主要代表作有诗集《把阳光贴在窗棂》;获得过上海和国内多次诗歌比赛的奖项。
“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57762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