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一五0团南征北战大事记:炉山县剿匪那些事
凯里和平解放,匪患应计四起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解放了黔东南镇远、天柱等县,凯里的国民党官兵闻讯慌不择路,弃城逃之夭夭。11日,先期到达凯里的解放军部队不费一枪一弹,未遇任何抵抗,就顺利和平解放了凯里。凯里人民夹道欢迎,欢歌载舞。15日,入黔的西进支队四大队二中队170余人,在崔方亭(山东省茌平县人,1946年10月任茌平县人民政府县长、1949年2月随军南下后任中共弋阳县委书记;同年11月随军西进到贵州,任中共炉山县委书记)、孙紫芳(1949年2月随军南下后任中共弋阳县人民政府县长、同年11月随军西进到贵州,任中共炉山县人民政府县长。茌平县南下干部,南下时地委配备的)带领下抵达炉山,并接管了炉山县国民党旧政府,组建了领导班子,建立了新的人民政权。
炉山解放后,解放军大部队无暇顾及清剿残敌,便匆匆离开贵州前往四川和云南作战。这时,隐藏、佯装的国民党残余官兵、特务、劣绅、惯匪便立即露出了凶恶、反共的丑陋面目,蠢蠢欲动起来。他们在原国民党主席谷正伦的策划下,实施了阴险狡诈的“应变计划”。在敌特的“应变”策划下,全县13个乡(镇)长有8个成了土匪暴动组织者,14个科局长有7个成了土匪骨干。他们与地方封建势力、土豪劣绅和惯匪互结串通起来,协迫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为他们卖命。短期内组成土匪一个纵队,十个支队,六十多个大队,二百多个纵队,匪众约5千余人。他们向新生的人民政权发起猛烈攻击,到处杀、烧、抢,无恶不作,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严峻考验。
面对日益猖獗的匪患,刚刚建立的中共炉山县委、县政府干部临危不惧,迅速作出应对策略,依靠凯里人民群众并肩作战,全力以赴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剿匪战斗中。
临危受命剿匪,顽匪火烧旁海
1950年4月23日,正值旁海赶场天,旁海区副区长张延训(茌平县人)带领干部正在旁海街上向来往的群众宣传将要禁止银元流通,使用人民币政策。这时区委一个同志匆匆跑来,气喘吁吁地向张延训报告:区委要我来通知大家,全体同志暂停工作,所有干部一律随带武器和重要文件,立即到旁海屯上驻地紧急集合,刚才区委书记曲建华(茌平县人,1949年南下,南下前任茌平县四区区委书记)得到可靠情报,今晚有四股土匪要来袭击我们,我们要做好迎战准备,坚决回击这些土匪,服从上级命令。待眼前这位同志讲完,副区长张延训、班长郭凤山立即感觉到事态的严重,他们心里非常明白,这是一场恶战,敌匪众多,区队虽然有两个班的兵力,加上区乡干部组成的武工队也才几十人,力量悬殊那么大,这仗该怎么打!但这是县委的命令,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管结果如何,必须全力以赴。张延训立即带领区队的干部赶回屯上,紧急部署战斗。经安排,张廷训带领区队驻守凯棠方向的山头,阻击凯棠方向来犯土匪,部分武工队人员驻守屯上背后山头,打击翁项方向来犯土匪,剩余人员留守驻地。区队和武工队每人一支长短枪,干勤人员一支长枪,再加上两挺机关枪和一些手榴弹。黄昏时刻,战士们便立即到达各自地点待命。夜晚,山上一片寂静,偶尔听见山风划过树枝,悉悉作响,战士们不敢有丝毫怠慢,紧紧地注视着四周。突然,划过几声枪响,只见旁海街上火光四起,火焰蹿起十几米高,越烧越旺。原来这是匪首杨胜武在抢劫旁海街上的群众后,下令烧毁街上房屋,点火后又迅速逃跑了。留守驻地的同志便立即到街上组织群众救火,由于火势太大,战士们和群众经过数小时的抢救,火才得以扑灭,但七八间粮仓、盐仓和40多家居民的房屋被火毁灭贻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