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我脑际:李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她的《我的阿勒泰》这么火?在纸媒日渐式微的大环境下,为什么她的系列散文集这么有市场? 特别是在读她《我的阿勒泰》时,我一边为她的文字感动和惊喜,一边在想李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作家? 她是《村里有个姑娘就叫小芳》的小芳吗?不是的,小芳确实淳朴、善良、美丽,但没有李娟对写作的执着,因为执着而对生活的关注和文学的关注,以及对写作目标的坚持和勤奋。就是说,相对村里的姑娘小芳来说,李娟有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写作,往成功的写作之路上勇往直前地奔走! 她是《对面的女孩看过来》里边的女孩吗?我今天还特意听了这首任贤齐原唱的歌。对面的女孩是城市人,会抛媚眼,心思难猜,就是说,虽然这个女孩不简单,又很可爱,但身上有“现代”味、没有李娟身上天然的土地、野草和花香的味道。 在阅读《我的阿勒泰》时,凤凰卫视“对话李娟”中现实里的李娟和电视剧《我的阿勒泰》里的李文秀一直在我脑海互相重叠,让我分不清,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曾经生活在阿勒泰的李娟?我更倾向于把李文秀当成当年的李娟,虽然现实生活里,李娟没有电视剧里李文秀那么富有故事性和诗与远方的浪漫,但电视剧很大程度上保留、还原了原著的内核!
如此,一边看着《我的阿勒泰》,一边想明白了,李娟就是个邻家女孩,一个普普通通的喜欢写作而其他学科不好的邻家女孩,一个为了心中热爱的写作而放弃学业(辍学)、放弃工作(离职),和母亲一起生活在北疆阿勒泰、过着平凡日子的邻家女孩,是一个跟着母亲学做裁缝、守小卖部、赶牧场,但一直没有放弃心中写作理想的邻家女孩!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她阅读(这是肯定的,毋庸置疑的,这世上有有天赋的人,但没有不学而知之的天才),她向生活索取素材,她观察周围人的生活习性和民风民俗、观察周围的一切、包括动物和植物,在她的作品里,能看到和感觉到她敏锐的和别人不一样的观察力。写冬日的阳光,她是这样写的,更像是一件银器散发出来的光……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古典、想起了旷远、感到了清凉和冷峻,还有摸不着、看不清等等冬日阳光下人的心境。 李娟就是一个热爱写作、为了写作一直坚持、一直勤奋的邻家女孩,一个放到村里、放到镇上的人群里,你看不出特别的一个邻家女孩!她身上有底层女孩的朴实、自尊、执着,她善良、单纯、勤奋。现在,因为她的坚守和勤奋,也有幸运(幸运总会眷顾有准备的人),她成功了,因为写作,改变了自己和母亲的命运,改变了生活和人生,但她的邻家女孩的简单和质朴,没有改变,这也许和她自己说的没有婚姻和孩子有关。生活在让你失去一些的时候总会馈赠一些东西给你,那就是李娟没有被世俗生活,婚姻生活所熏陶,她才保持了女孩特有的极简生活。心无旁骛,才能所向披靡! 终于把我理解的李娟是个什么人说清了,那么李娟是个什么样的作家?同样是写散文,她怎么能把散文写到如此高度?在名上,一本散文集被买断影视改编权,一经拍成电视剧就在央视一套播出,而且不管是央视、爱奇艺、豆瓣,都是绝对高分。获奖、走向国外,带动系列文集霸屏销售榜;在利上,看到好几篇文章分析,年版税过千万。 过去说把知识变成生产力,现在说知识变现,一直以来,知识是最不值钱的,大多数情况下,文人都是穷的,尤其是写诗歌和散文的。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说,在文学界,写小说和诗歌的都看不起写散文的,言下之意,写不了小说和诗歌的人才去写散文。也是啊,能把几千字的散文写出彩真的不那么容易。 几个月前,在抖音听一个文友朗诵讲解朱自清的《背影》、这次聆听和几十年前上中学时读《背影》感觉截然不同,第二天特意把史铁生我与地坛里写母亲的部分再重温一遍,两位大家,一个写父亲,一个写母亲,读来内心凄然,潸然泪下。也许是人到中年,对父母亲情体会更深吧。天下写父母亲情的多了,尤其是写父母的散文,但又有多少人写出了这两个作家的高度呢? 有一个评论家说:乡愁是有灵魂的。写不出灵魂的乡愁,都是老掉牙的乡愁。这也许是一般作者和文学大家的区别了。 而李娟和那些文学大家又不一样,和现今各大报刊发表的散文也不一样。我曾经说过,如果把每年春节前各大报纸副刊发的散文集中起来,估计重复率在99%,以此类推,每个节日前发的散文也一样。程式化的写作,教科式的写作,甚至文章标题和段落、用语都标准化了,抹去作者署名,能知道是谁写的吗?还是谈谈李娟的文章。李娟的散文能被大众追捧,是有原因的,她的散文就是李娟的散文,不是张三也不是李四能写出来的。 《我的阿勒泰》第二辑时间线是从2002到2006年,那时候李娟23岁。第一篇文章是“汉族孩子们”,守店卖货的玲子,把一毛三个糖当一毛五个卖了,再要回来;吃糖的大妮这样唱“回家看看!啊——给妈妈洗洗碗——”;会开东风大卡车的七岁小男孩高勇……第二篇文章是“巴哈提家的小儿子”,喜欢恶作剧,抓女孩子的头发,翻墙、当面说白话,最后的假装正经模样等等,让读者一下子回到自己的童年时光。有一句说,我们怀念的不是故乡,而是回不去的童年。散文,只有把读者的感情带进去,让读者在读文章时把自己融进去才能引起共鸣,而不是作者给读者讲道理,讲做人。很多时候,道理人都懂,只是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那么去做,每个人的生活态度和做法都有自己的理由,都是这世界上最好的。没有人能强迫别人按自己设计的轨迹去走。 有人说,李娟的散文就是写自己、写母亲、写外婆,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不好吗?把自己的生活、普通的,甚至艰难的生活过成诗与远方,让看到的人想:哦,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过?我和她的生活基础一样,甚至还比她好一点,我为什么就没有这样过呢?看来,我也可以这样过!这不就是文学的力量吗? 李娟把阿勒泰的雪山、草原、蓝天、白云、骆驼、牛羊、牧羊犬、木耳、“拖依”、冬不拉、抓牛肉等等陌生的、美好的东西展现在我们面前,把哈萨克族放牧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把草原上的爱情、亲情展现在我们面前,对于我们,这些都是奇异的,通过她的文字我们了解了北疆阿勒泰,了解了那片神奇的土地和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当美好和真善美结合在一起,给我们的眼睛和心灵过一个快乐的生日时,就知道读李娟的书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