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麦的那些事
作者:张国俭
诵读:燕儿
中原熟天下足,麦收临近,看着眼前丰收在望的景象,我不由想起过去收麦的那些事。
收麦是农村一年最忙的时候,也是最令人高兴的季节。焦麦炸豆,一会儿也等不得,这关系着一年能不能吃上白膜,家里口粮能不能接得住,会不会闹饥荒。
因为父亲在外地工作缘故,每当麦收来临的时候,妈妈会早早的请人把麦场用石磙压一压再打扫干净;这些请来的人大多是母亲娘家的三姥爷、大表哥,为迎接麦收做好一切准备。
那时候没有收割机,全靠用镰刀人工收割。早上凉快,每天出门很早,赶在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戴上草帽,捎上水壶。每人一畦,弯着腰谁也不和谁说话,免得耽误了时间。比的是速度更是耐力。
看着金灿的麦浪,想到今后天天有白馍吃,收割自家那一亩三分地的麦子心情还是不错的。那个时候杂粮多,中原地区高粱种的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吃红薯、红薯面馍、玉米面馍。红薯面和玉米面如果不掺一些白面,那硬劲就像铁拳一样,让人难以下咽。日子就是这样,一天天承受着走过来,谁家也不比谁家好多少。
平时壮年人多吃杂粮,老人、小孩吃细粮多一些。现在,很多人为了养生会特意买些杂粮吃;那时农药、化肥用的少,不知道什么叫"养生",只知道劳动,闲下来会千方百计的积"农家肥",互相比较着,看谁家的粪堆高。 收麦时每家都会改善一下伙食。长辈去集市上割上几斤肉,成捆的啤酒放在树荫下。那时没有冰箱,从机井里抽出来几桶凉水,把拆开的啤酒一瓶瓶放进去,这就是冰镇啤酒。
割下来的麦秆用架子车拉到场里,趁着大中午太阳毒辣,隔一会儿就用桑叉上下翻翻,这样麦粒容易脱落。
碾场大多是用石磙,套上牲口来回的转圈圈。条件差的人家用牛、骡子、马,条件好的则出钱请来"五零"拖拉机,后面拽着大石磙飞一样的来回跑。接下来就是扬场了。趁着风把碾下来的麦粒一次次抛上天空,麦堆旁边有人会带着草帽,用长长的扫帚把麦糠巧妙的扫掉。
麦康和麦芒掉进人的脖子里是非常难受的事情,刺挠的让人无法用语言表达。
现在收麦轻松容易,只要你叫来收割机,商量好一亩地多少钱,一会儿就收拾的干干净净。
农民种地挣不了几个钱,除掉机械、浇水、化肥,农药这些费用,人工更是不敢算进去了。自己家的地,撂荒了怪可惜的……


张国俭 中共党员,号渔夫、官渡渔夫,河南郑州中牟人。河南省诗歌学会会员,洛阳市书法协会会员,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演讲与口才协会会员。【河南阅读】媒体文学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