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儿时端午节
/张晓红
今年是我的本命年,龙年端午节临近,记忆中浮现出小时侯过端午节的情景。端午节前一天妈妈就忙碌起来了,煮粽叶,泡糯米,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只能包两种,一种是白糯米里放两个红枣,另一种是红豆沙馅的,把红豆煮烂乎,加上白糖捣成泥状,做成元宵大小的团子,装在大碗里备用。看到妈妈不注意,就拿一个放到嘴里,又糯又沙又甜,好吃的不得了,现在想起来还直咽口水。妈妈有一双巧手,粽子包的漂亮,特有立体感。那时家里人口多,需要包很多。煮粽子用大蒸锅一层层压紧,上面还要用装滿水的盆压上,大蒸锅里添滿水,有空隙的地方再放进一些鸡蛋,盖上锅盖煮很久后焖着。第二天端午节早上给我们吃,一家人能吃上香喷喷的粽子,那种满足感幸福感爆棚。
我们家延续的传统习俗有:挂艾叶,还有妈妈会在孩子们梦乡里,给我们手腕上、脚腕上绑上五彩线,衣襟扣上拴挂妈妈亲手做的小物件:小扫帚,小香包、带流苏穗子五彩斑斓的小粽子,(寓意:扫除晦气,驱瘟避邪)。
端午节早上吃完粽子,妈妈分给每个孩子三个粽子锅里煮的鸡蛋,外皮已被粽叶水染成褐色。我把鸡蛋装进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课堂上老师溯源端午节的由来,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爱国爱民,反抗黑暗势力被贬,一颗报国之心未得到重用。后因国破家亡,以身殉国,投江自尽。屈原投江之日是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世人都用包的粽子,纪念这位忠诚爱国诗人。屈原著名的抒情长诗《离骚》留在世间。此诗抒发了他未能完成革新政治而极度痛苦的情感。文人墨客都喜欢吟诵《离骚》,你们将来语文课会学到的。
课间休息时和同学们玩起了顶鸡蛋游戏,看谁的鸡蛋皮坚硬顶不破,几个来回我的鸡蛋被顶破了,顶破了才舍得吃,好香啊!鸡蛋里有浓浓的粽香味。平时很少能吃到鸡蛋,过节凭票供应。身上佩带的节日小物件,好漂亮!美的让我心花怒放,生怕被调皮的男生给抢去。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好玩具,也买不起,但我们内心却充滿了幸福快乐!
说点跑题的一些乐趣,我们的童年简单纯真,女孩子爱跳皮筋,跳绳、踢毽子、丢沙包、玩的可高兴啦!男孩子喜欢弹玻璃球,滚铁环、抽打陀螺、自制弹弓枪,子弹是用纸叠的,打到人还是很疼的。那时的我们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如同小树在茁壮成长,且不断努力实现远大理想。
如今我们50后已渐渐老去,童年简单的幸福,却深深地留在了记忆中。让这些美好回忆陪伴我们走过晚年。

授权作者简介: 张晓红: 从事医务工作40年,现已退休。业余爱好:读书,写作,唱歌,游泳。愿晚年生活丰富多彩,愿美好的人生更加丰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