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葛国顺(笔名:草页)1954年7月生于高邮,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扬州作协会员、扬州文艺创作研究会理事、高邮作协会员、汪迷部落文学社会员。擅长随笔、散文、言论、歌词和论文写作,作品散见于全国报刊、电台和网络媒体,多篇作品在省内外获奖。2016年4月结集安全文化作品集《安监之魂》(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个人散文集《生活如歌》(上海文汇出版社)。端午忆“粽”情
作者/葛国顺
六月来临,前几日,邻居孩子说是要高考了,家里忙着裹粽子,说是图个吉利,吃了粽子可以高“中”,粽、中(zhònɡ)谐音。一下子让我联想到端午节要到了,日子在不经意间流淌,恍然间不觉又是一年端午至。
人间最美五月天。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渐而人们在每年的端午节时,也总是用这最虔诚最质朴的心儿寄寓一些美好的期望,同时也更是我们对无微不至照顾着我们的亲人一种感念。粽香飘情,让尘世这习惯了“镶”着面具的灵魂得以暂时的回归。

在作家中以“吃货”而闻名的当数汪曾祺了。在他的散文《端午的鸭蛋》中,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了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笔下的端午节也透着一股浓浓的“咸鸭蛋味儿”。“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轻拈光阴,时光流转,记忆在岁月的渡口沉淀,时间在指缝中悄悄地离去。记得小时候,我生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家里比较穷,平时也没什么好吃的,所以总是特别的盼着过节,特别是像端午节,可以借节日改善一下伙食,那是一个难得的好日子。那天,大门楣上总要插一些艾草菖蒲,大人还在我们脸上抹些雄黄酒,说是辟邪。而平常极节俭的母亲,也一向比较看重节日,所以不管家里生活的多窘迫,到了端午这一天,和蔼“大度”的母亲总会想着法子给我们准备上节日的食物,在那一天做些好吃的,当然也有“十二红”。粽子是少不了的,母亲包的小脚粽有模有样,碧绿的粽叶在她的手中更叠,浸胖的米粒乖乖听话,三绕捆扎,一双双活泼可爱米粽脚就挤成一团,叠成罗汉。煮粽子的时候,还要放几个鸡蛋、咸鸭蛋一起煮,说是端午一定要吃的,图个吉祥。

中午放学回家的路上,村子里到处飘散着特有的粽香,当揭开煮粽的锅冒出沸腾的热汽,屋里屋外,端午的味道愈益更加强烈。手腕和脚上都要系上彩色的百索子,胸前也自然少不了摇晃的蛋袋舞步起彩,嘴馋了小心翼翼吃一口坠在胸口蛋袋里的蛋,眯上双眼等得那油香入化神仙生翅膀,有“粽”美美的幸福温饱。那当若干年后,我们长大成人后,我们才真正懂得那份炽热的情感,这就是那简单而深沉的母爱!也许,这世上最“深”的爱,也莫过于母爱吧。她总是那么的清澈美丽,娓娓动人,全心付出,不图回报,无论我们走到哪,她都会一步不离的默默地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成为了我生命中那不能随便割舍的一部分。

人们常说: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人很多事,但在这五月艾风静静流淌的岁月里,端午节却总是伴随着我们那些流年往事而渐渐地沁入心扉,在记忆的阡陌红尘中温温的稍稍的停留。故乡的端午节,她浸透着一种浓浓的亲情。每每闻到粽香,总想起家乡儿时的端午节,不免勾起我的思母之情,母亲的心就像一个裹着箬叶的粽子,香飘四溢,让活在尘世的儿子更加感受到母亲的深邃与永远。
端午节,悠久的传统,美好的风俗,它是那么虔诚,庄严,然而我们心中怀有的不仅是对节日的期待,更是对美好生活得祈愿。
写于2018.5;2024.5.30修改于草页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