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艺天空】感谢两位名家题词
倪进祥:现为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2010 年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2011 年当选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吴继生:柬埔寨王国中柬文学交流名誉顾问 ,柬埔寨中元诗社创始人 。

【顾问】倪进翔 吴继生 沐子 海韵 诵雨 海涵
【责编】心海
【主编】李永玲
【图片】沐之 海韵 听雪 忘不了
【推送】海韵 刘书琴
【主讲人简介】 杨俊林笔名青竹,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天津作家协会会员、静海区诗词协会主席。出版诗集四部,曾获天津市作协举办的“纵笔讴歌新时代”征文一等奖;第九届“扎龙诗会”一等奖;“静沧廊同心奋进共享小康”征文一等奖等。参与编辑多本全国诗歌选集。作品常见于《天津文学》、《作家报》、《中国新诗》、《鸭绿江》、《天津日报》、《天津工人报》、《天津教育报》、《天津诗人》、《女士》杂志、《海河文学》、《中国诗》、《青年文学家》、香港《流派诗刊》、台湾《大海洋诗刊》等杂志,作品多次被推送学习强国平台,也被多个地区的融媒体制作播出。

六月二号阳光暖暖,心儿暖暖,怀着感恩的心去聆听杨俊林主席主讲的诗歌公益课。
杨老师每次上课前都精心准备授课内容和课件,并且打印出来学员们的学习资料,以便学员们学习使用。几年如一日,寒来暑往,甚至风雨无阻,忠心感谢杨俊林老师为我们学员付出的一切 !
杨俊林主席先认真讲解了余秀华老师的作品《一个人的庄园》,然后讲解了静海诗词协会诗社两位老师的作品长处和不足,使我受益匪浅。
之后,杨俊林主席讲解了道德经第四十七章!并分享了他的阅读感悟。

引言:“知”的学问在现代社会,就是通过外求的方法,依用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来局部感知后,获得宇宙自然,万事万物局部信息然后再经总结归纳获得。那么不用六识,而直接用本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原文: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yǒu),以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名(明),弗为而成。
阐释:不用走出家中的门户,就可以知道天下所发生的任何事情;不用从窗户向外偷看,就可以了悟天道规律。以有限的肉体生命行走无限的天下,其所知是很少的。
所以,圣人就反其道而行之,他就通过内修内求就可以知道外边的世界,不用眼睛向外看,而是向内观就可以内修圆明达到明了宇宙万物的内在规律,不用去刻意地做什么自然而然地就能做成任何事。
生命大智慧:
天道的规律是整体的。其规律在万事万物中的具象表现,依人的六识所了解的都是局部,片面的信息。
然而,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两种了知宇宙自然,万事万物规律的体系。一个是依人的六识所体认的局部信息,运用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获得有限规律的外求科学求知体系。
还有一个就是以人的本心而用,关闭或者不启用六识,运用内观,内求,内修,内证的方法,获取生命本质规律与外在自然一体相成的整体性后,进一步了悟觉醒自觉运用宇宙规律的内求修证方法体系。
古圣人早就说过:知内而达外。但这句话在现代社会,却少有人能够理解。为什么会知内而达外呢?知道内在的什么?如何达到这种境界?
其实,这也是中国天人整体观的一部分具体表现。也就是说——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人的这个小宇宙与大宇宙是一体相成的。大宇宙里面有的,小宇宙里面也都有。所以,与其我们以有限的肉体生命去到外边找寻宇宙规律,不如把有限的精力运用到自身小宇宙身上。
达到知内而达外的境界,其实就是通过修行来获得。而修行的过程就是要通过破除自身障碍内在圆明本心的一些所知障。
这些所知障包括我们学习到的局限性很强的知识,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错误的观念,不正确的思维习惯等等。
这些障碍不破除就不可能展现内在的清明,必然会有很多干扰。这也是我们现代社会很多人无明愚痴的原因所在。
现代社会对人的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南辕北辙的教育。所教授的知识越多,在人们思想中的束缚就越多。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学到的知识越多,其思维的设限越多,其内在的思想越不容易解放,反而成为了束缚灵魂的最大障碍。
其实,我们倒不是主张人们不去学习,而是不主张死于形下的学习。而是要把知识当作一个工具,用开放的思维去学习。同时更应注重学习的实践性与实证性,特别是注重知识在生命的作用方面的实证。
生命是有限的,其实是指我们肉体这个形体有限,而生命内在的真我灵性却是恒久的。但也并非所有的人内在的本我总是保持一种恒定的状态。而是会随着人的内在德行的高下而有所区分。
总之越往下走,生命的层级越低,其所凝聚的宇宙能量越少,灵性越低。这方面,佛道的六道轮回理论可以参考。明白了人的肉体与内在灵性之间的关系,就要从内在入手,以无限恒久的灵性去与无限宇宙规律相合。这才是另辟蹊径的修行方法和出路。
老子: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
玄无极心能医道
2022-04-10 21:46
关注
引言:“知”的学问在现代社会,就是通过外求的方法,依用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来局部感知后,获得宇宙自然,万事万物局部信息然后再经总结归纳获得。那么不用六识,而直接用本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原文: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yǒu),以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名(明),弗为而成。
阐释:不用走出家中的门户,就可以知道天下所发生的任何事情;不用从窗户向外偷看,就可以了悟天道规律。以有限的肉体生命行走无限的天下,其所知是很少的。
所以,圣人就反其道而行之,他就通过内修内求就可以知道外边的世界,不用眼睛向外看,而是向内观就可以内修圆明达到明了宇宙万物的内在规律,不用去刻意地做什么自然而然地就能做成任何事。
生命大智慧:
天道的规律是整体的。其规律在万事万物中的具象表现,依人的六识所了解的都是局部,片面的信息。
然而,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两种了知宇宙自然,万事万物规律的体系。一个是依人的六识所体认的局部信息,运用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获得有限规律的外求科学求知体系。
还有一个就是以人的本心而用,关闭或者不启用六识,运用内观,内求,内修,内证的方法,获取生命本质规律与外在自然一体相成的整体性后,进一步了悟觉醒自觉运用宇宙规律的内求修证方法体系。
古圣人早就说过:知内而达外。但这句话在现代社会,却少有人能够理解。为什么会知内而达外呢?知道内在的什么?如何达到这种境界?
其实,这也是中国天人整体观的一部分具体表现。也就是说——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人的这个小宇宙与大宇宙是一体相成的。大宇宙里面有的,小宇宙里面也都有。所以,与其我们以有限的肉体生命去到外边找寻宇宙规律,不如把有限的精力运用到自身小宇宙身上。
达到知内而达外的境界,其实就是通过修行来获得。而修行的过程就是要通过破除自身障碍内在圆明本心的一些所知障。
这些所知障包括我们学习到的局限性很强的知识,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错误的观念,不正确的思维习惯等等。
这些障碍不破除就不可能展现内在的清明,必然会有很多干扰。这也是我们现代社会很多人无明愚痴的原因所在。
现代社会对人的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南辕北辙的教育。所教授的知识越多,在人们思想中的束缚就越多。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学到的知识越多,其思维的设限越多,其内在的思想越不容易解放,反而成为了束缚灵魂的最大障碍。
其实,我们倒不是主张人们不去学习,而是不主张死于形下的学习。而是要把知识当作一个工具,用开放的思维去学习。同时更应注重学习的实践性与实证性,特别是注重知识在生命的作用方面的实证。
生命是有限的,其实是指我们肉体这个形体有限,而生命内在的真我灵性却是恒久的。但也并非所有的人内在的本我总是保持一种恒定的状态。而是会随着人的内在德行的高下而有所区分。
总之越往下走,生命的层级越低,其所凝聚的宇宙能量越少,灵性越低。这方面,佛道的六道轮回理论可以参考。明白了人的肉体与内在灵性之间的关系,就要从内在入手,以无限恒久的灵性去与无限宇宙规律相合。这才是另辟蹊径的修行方法和出路。
圣人,仙佛们以什么方法做到了不去刻意地做什么,就能知道天下大事。不去启用六识就可以明了宇宙规律,不去刻意做事就可以成就事情呢?
所依的方法就是内修,内求,内证。这样的方法是舍远求近,舍繁求简,舍有为而就无为。自然可以无事取天下。我们觉修之道所依据的修行理法,就是古圣先贤的这套方法。方法很简单,但是能够做到却不容易。
这都源于人们已经习惯了外向性的思维,习惯了遇到问题从外找。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这种习惯逐渐地扭转过来,只有如此,才能够舍末而得本。
老师感悟
顺便领了一张奖状
【群内公告】
各位老师好!2024年总工会诗歌创作公益课堂第一期第5次课将要开讲,请有时间的老师一定去听一听,创作不是速成的,需要时间积淀。诗歌是灵魂与万物的对话,大道至简,宇宙低飞于内心。主讲教师青竹,本次内容是:
1.名篇赏析(余秀华);会员作品赏析(悦纳,李耀斌,毅蓂)
2.《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研讨,论诗歌创作如何开拓元认知思维。
时间: 6月2日(本周日)下午2.30至4.30
地点: 总工会服务中心新湖公寓底商,二楼第二教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