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盂县第二届越霄山文旅活动采风作品展•新诗篇
(高保民老师组稿)
[导语]近日,第二届越霄山文旅活动在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仙人村隆重开幕。吸引了当地一批知名作家、画家、书法家、摄影家以及文学爱好者慕名前来观光采风,纷纷撰稿,抒发感怀。本集摄影作品由梁贵如老师提供、新诗作品由高保民老师协助收集。
越霄山,真的别具一格
文/安俊梅
越霄山
家乡儿女的仰仗
半个世纪的轮回
常在思念中回味
别过今又重吻
相拥间爱在心底升腾
虽然相视无语
彼此眼神里传递着温馨
曾记否
五十年前的体育课上
我用双脚丈量了您的身段
扒开荆棘摆脱艰难
只顾抵达心之所向
您将我举过头顶
仰望蓝蓝的天空
触手可摸绣着的云朵
首次感受登峰造极
一览众山小的快乐
哨声响过重返课堂
初识是那样短暂
自此 记忆的相册里
多了一张您的底片
萌动追寻您的足迹
源自美丽的传说
“伏洞仙踪”幽邃神秘
成就了千年的神话传奇
自成独特的魅力
妩媚了一方天地
羊工吮吸桃核的故事
马鞭岩偌大的脚印
穿越上千个世纪
经生负笈求馆成仙
历史绵长声明赫奕
孕育出民俗文化内涵丰富的村庄
以“仙人”享誉盛名
被誉为盂县名山十景之一
北宋黄祐五年
两尊摩崖造像
阅尽千帆的沉淀
老祖宗的深刻智慧
文化与自然的双重遗产
更是一张寻幽探访珍贵的文化名片
兵荒马乱 内忧外患
百姓垒石筑寨 躲劫避难
神奇般的恩赐 建庙祭祀
缔造了四月十八跨省的庙会
覆盖方圆八十多个村庄
摊开一卷五彩斑斓的社会风俗画面
优厚的人文资源
深得文人雅士的赞咏圈点
秦王李世民亲笔题字
“月霄胜境”
闯王李自成墨宝雅称
“仙人古寨”
字如其山 沉稳厚重
更有甚多博学饱士笔吐心声
亘古不朽的华美诗篇
至今在人们脑海中缤纷
传奇的历史文化
刷新了您的高度
千百年来暗香逶丽
民间的沃土中
扎下了深深的根脉
多少年来多少代
您用坚实的臂膀
扛起了一方人生命的责任与担当
为一方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
发展 引领 庚续 传承
汗马之劳 功不可没
乡村振兴
打造文旅景点
自然禀赋优越
好山好水好风光
您是这方畛域的最佳选项
越霄山
盛名久远 德高望重
家乡儿女的父亲山
抬头仰望 俯身致敬!
作者简介:安俊梅, 女,盂县仙人乡石圪泽村人。仙人联校教师,阳泉市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后,赋闲居家,读书写字慰馀生,遂以此怡情,不求闻达,但求心安。作品常见于报刊杂志,网络平台。
那年陪日本大学教授登越霄山
文/赵润生
思绪如潮,历史长河涌心间。
越霄山,我曾在你脚下成长,
听校长讲述,如何当好教师。
执教岁月,光阴荏苒如梦过,
多少年后,再登此山心绪异。
教授伯父,当年一名侵华兵,
在此山上,留下历史的痕迹。
俯卧扫荡,见证曾经的残忍,
照片留存,记录着那段黑暗。
我们登上山顶,对着照片和历史,
感慨山的负重,岁月的沧桑。
教授沉默,或许心中有愧疚,
我亦无言,只觉心中五味杂陈。
历史长河,波涛汹涌不息,
但愿未来,和平之花永绽放。
越霄山啊,你见证了太多苦难,
也见证了人类的勇气和智慧。
愿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赵润生,山西盂县人,人民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工作者。主编出版有《晋盂现代人物谱》《盂县历史人物春秋》《盂县建国后文史资料专辑》《盂县民俗资料专辑》《盂县历代文选专辑》《盂县人文(半年刊)》《盂县文史资料全集(两卷本)》等书刊。有散文、诗联、曲艺等文学作品在县、市、省各级报刊上发表。
登临越霄山
文/石彩云
喜欢一个村庄
不只因它仙人的名号
靠近一座山
瞻仰它神威凛然的原貌
秦王李世民亦喝一声彩
好个越霄胜景
草木葳蕤的洞天福地
别具一格的古松造型
不愧为越霄 越霄
圣母 天齐二庙
古朴庄重 香火旺盛
护佑下的一方民众安泰平和
云雾缭绕 山色空濛
仙人村戏台上此起彼伏的欢歌
与圣母殿前虔诚的祷告者
并不违和
青涩的桃子挂满枝头
尝一口
希冀亦如当年的羊倌儿
脱胎换骨 活得通透
沾仙人村的福
悟越霄山的妙
个人简介:石彩云,山西盂县人。山西省女作家协会会员、阳泉市作家协会会员、盂县作家协会理事。部分作品选刊于《阳泉日报》《娘子关》《藏山》《秀水琴韵》《走进梁家寨》《神奇仙人》《古镇牛村》《水神山文化通览》《阴山河的记忆》《新盂县》等书报杂志。出版个人作品集《印迹》。
登越霄山感怀
文/刘俊良
悄悄地
我来了
轻轻地拥抱你
你是我今生的遗憾
年少时的畏惧
每一次新年校运会的爬山
我都未能登及
因为你的雄傲
你的挺拔
你的凛然与盛气
让我望而生畏
我是班里唯一的掉队
多少次的回眸
多少次梦里的不甘心
我多想登上极顶
一睹你的尊容
你不只是我想象中的巍峨
你的奇特
你的峻秀
你的古朴
你的岚翠
你得天独厚的运化神威
你一山分二水
东流滹沱河
西入阴山河倒流三十里
你的石城
扑朔迷离
还有你的神圣与仙气
在云雾缭绕中
见证了历史的奇迹
越霄山
你有泰山的庄严
华山的剑气
你历尽岁月的沧桑
载誉着大唐的风威
你从战国走来
那是仇犹古国的记忆
“仙人古寨”
存留着闯王的真迹
你祥灵的古庙
泽福着远近的百姓
伏洞仙踪
一个羊倌的故事
把一个村庄托起
每一个神话
都是一个传奇
走进你
我领略了你的苍劲
你淳朴的风貌
彰显着时代的气息
你吐纳万物
博大的胸怀将众生毓育
你厚重了历史
沉淀了风雨
你的仙风道骨
将与天同齐
你是一位千年的老人
在岁月的长河里
历久弥新

走进你
欣赏着你的风韵
你的美景
让无数游客神怡
为你挥毫
为你泼墨
我用笨拙的文字
把你融进我的生命里
越霄山
一次久别
是那样遥远
你没有丰盈了我的年少
却填补了我的余生
抚平了我的童心
拉着你的手
如同把母校亲吻
越霄山
岁月带走了我的一切
却没有带走我对你的思念
站在山顶
几多感慨
几多伤怀
青丝染白发
拥抱着你
是那样纯真纯净
青山不老
越霄钟灵
请留下我的虔诚
还青春一次登临
作者简介:刘俊良,女,盂县北下庄乡东麻河驿村人。大专学历,退休教师。有作品散见于报刊、文集及网络平台。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阳泉市作家协会会员、盂县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
穿越石崇山
文/任碰英
一声邂逅的共鸣
毁于战乱的庙宇被文字还原
我穿越在一万年的
时间隧道
行走在古栈道上
跋涉在打磨得光溜溜的
青石小路上,
手摸着石器
辨摩崖石刻
每一块青石
都有藏着一个辛酸的故事
登上古关隘
幡卷角鸣多少事
翻越古长城
金戈铁马
瞭望烽火台
历尽烽烟
驻足古村寨
残垣断壁旧石城
止步李自成路经地
唐明皇题匾的遗址前徘徊

沧桑的越霄山
翘望着远方
仿佛在等待着王子
征战洪州
凯旋归来
登临“仙人古寨”
“越霄胜境”
仿佛在等待傅翁
重回故里
“鸡黍高风”
仙境瑶台
伏洞仙踪
虎伏龙降任啸吟
皤翁对奕
羊娃着迷
捡拾桃核羽化成仙

沧桑越霄山
把一条河流
一山分二水
我坐在黑砚水河畔
鱼鳞带着那时的星光
在水底闪亮
河流隔着漫长
的岁月隧道
造福着附近的村庄和山冈
恍惚间
横军作乱
我随着古民
穿越
崇隆竣绝
峰峦卒律
云雾缭绕的越霄山
藏匿在石头城
躲过一劫又一劫

挺拔的青松古柏
叽叽喳喳的鸟儿
风铃倒挂
在风中
数着青石路上的梵音
东岳大帝
泰山圣母
慈祥的祷告
迎着熏风吹满福泽古村
一步一个石阶
一步一个风景
遥望山脚下
锣鼓喧天
载歌载舞
山顶上
漂浮的云在灿烂地笑
我坐在仙洞口
把自己想成金庸
笔下的傅竹主
但是我不敢去看对弈
怕烂了手中的羊鞭杆
作者简介:任碰英 ,女 ,山西阳泉人,毕业于太原师范学院,小学高级教师 。诗词爱好者,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山西诗词协会会员,山西散文协会会员,阳泉楹联艺术家学会会员,盂县诗词协会副秘书长,盂县文化研究协会理事。
甲辰仙人庙会随想
文/李华
那天有雨
一大早绵绵如丝
喜是仙人圣母庙会
四月十八把大戏唱响
引方圆百十里的人们前往
祭拜 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万事呈祥
这里有不同凡响的越霄山
此山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传说龙宫凹溶洞观棋的羊倌已成仙
“仙踪伏洞"的神秘引众多人攀爬 景仰
寻觅仙踪对弈曾在的地方
可否能听到棋子落下的声响
听 滴落的是什么
那是仙人点化厚爱的赠言

早在战国为躲避战乱追赶
附近五村人藏至山巅
浓雾锁石城
神灵护佑幸免脱险
感念厚恩天齐庙因此修建
之后秦王李世民亲临赐笔"越霄圣境"牌匾
闯王李自成隽永石刻"仙人古寨"称赞
仙人越霄山有讲不完的故事唱不完的歌
踏“神仙足迹”看“瑶池圣水”
听“松涛阵阵”望“村槐古树”
至“长街幽巷”赏“古村新貌”
仙人十景越霄九重
你有泰山的巍峨雄壮
你有华山的俊秀奇险
你造福一方 护佑黎民
一山分二水 四季润丰田
科技新图展 仙人绮梦圆
作者简介:李华,盂县作家协会会员,盂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爱好诗词楹联,爱好散文,新诗。作品散见于《藏山》,《新盂县报》。用心灵洗涤尘埃,用文字书写人生。

圆梦越霄山
文/郭兰荷
曾经靠你很近
感觉近到一伸手就能抚摸到你的胸膛
你 于我而言
如一个母亲与孩子
我的童年 我的青春
都在你的视线里
而你也一直在我眸里
在我的心里 我的梦里
越霄山
我曾无数次地站在村口仰望过你
仰望你高耸入云的姿态
仰望你的祟隆竣绝
仰望你在不同季节中的那份妩媚
你傲然于两河之间
在你周围
没有哪一座山能够超越你的高度
没有哪一座山可以与你媲美
你与天相连与云缠绕
与十多个村庄相拥
在老百姓心中你是一座神山
是仙山 是宝山
你的传说扑朔迷离
出神入化
什么羊工白天成仙
经生夜间得道
什么南蛮盗宝
仙人对弈
相同故事 不同版本
让人迷惑 令人神往
多少文人墨客为你题诗作画
多少达官贵人为你顶礼膜拜
从战国的横兵作乱
到秦王李世民兵伐洪州
路经时留下的赞誉之词“越霄胜境”
再到明末起义领袖路经时
亲赐的“仙人古寨”
这些沧桑的故事与历史遗迹
都让你变得更加神秘而又深不可测
默默中指引后人去挖掘
去追寻
无论是洞的神 庙的神
名的奇 事的奇
都成为山的故事
被人千百年来传颂着
村也因了山的神而得名
仙人村
百姓因对神 对山的信仰
每年四月十八举办大型的圣母庙会
方圆几十个村子的人都蜂拥而至
小的时候我也常去
就算是攀越十多里的山路
就算是烈日炎炎
也要赶赴
赶赴这一场的盛大的庙会
然而长大了
一晃近三十年的时光
几乎没有再来过
曾经的仰望 曾经向往
曾经的追寻 曾经的谜团
从离开家乡那一刻
都打成结 挽在心里
留在梦里
是因为离家远了
还是因为太多的俗事纠缠
连我自己都说不清楚
直到二〇二三年的农历四月十八
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
因了一个机缘巧合
我参加了首届越霄山文化节
才又一次回来
登上了一直神往的越霄山
完成了一直以来的那个心愿
与梦想
真的感觉很特别
像是久别重逢
又像是一个游子归家
重入母亲怀抱
小时候无数次地仰望越霄山
那一日
我第一次站在越霄山山顶
去俯视我的家
家乡在我的眼里
如一粒在尘埃中闪耀的小星星
发着美丽的光芒
那一刻
我感受到杜甫诗里的一览众山小
感受到越霄山的凛然正气
清明豪爽的品格
感悟到它悠久的历史
厚重的文化底蕴
的确不负盛名
不负北方小泰山这个称号
不负长久以来我对它的向往
站在山顶
望着庙会上涌动的人流
触景生情 我感动
感动这一次的归来
感动多年以后能够圆梦越霄山
我虔诚 膜拜
愿这片土地上的百姓
因了越霄山的美好前景
经济越来越繁荣
日子越来越富裕
年年平安 岁岁健康
作者简介:郭兰荷,笔名(幽兰百合)1967年三月出生,阳泉市盂县人,山西省阳泉市作家协会会员。盂县作协诗协会会员,一个喜欢文字的业余写作人。曾在一些书刊、报纸及网络平台发表过多篇散文和诗歌。
仙人村咏歌
文/刘良义
“仙人”是她的官讳
“仙隐”是她的乳名
她把“越霄”推向高地
她将“石崇”记在心中
她有三千六百亩良田
经得住“三年大旱”的考验
她有一千五百位智民
当得起“人杰地灵”的美称
她看得远
东望砧水行万里
她站得高
西瞰阴川系百村
她用“仙踪神庙”
描绘出一幅
源远流长的美丽画卷
她用“战天斗地”
建起了一座
永不言败的坚固石城
仙人,一个引人入胜的古村
越霄,一座令人神往的高峰
你可以不做她的勤劳子民
但你千万要做她的尊贵客人
来吧,来吧
品赏她的深厚古韵
领略她的时代新风
作者简介:刘良义,笔名问耕,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个人诗集《问耕风骚》。
去和它搞暧昧
文/帘卷西风
很多时日没和它说过话
很多时日没有听到它的声音
很多时日处心积虑地想………
想
想一座山——越霄山
驻扎在仇犹东太行的越霄山
山不高,但有仙
山不高,手可摘星辰
诸位,莫嗔怪我和它搞暧昧
这不
农历四月十八了
我带着夏日的香味要靠近它
挨着、紧挨着
听它的呼吸
触摸它的脉搏
感受来自它的电流
它早已等候
它很久远了
请看
它的雄姿与泰山媲美
无论坐姿、站势、睡相都精美绝伦
它的口音、禅心、侠义都有口皆碑
我还能等闲视之吗?
故事颇多的越霄山
在它面前我呼之欲出
一山二水的情韵
让李白醉卧
有羊倌陪着啊
阴山黑砚水河各奔东西
恋爱中儿女吆嘻戏欢腾
姐姐妹妹情深意重
并非独立单纯的越霄山
它是城
它是寨
它的文化与“封神演义”衔接
它有贵气、灵气
惹得闯王亲临
越霄山
你要静悄悄
你无需置办庄园、良田甚至婚配
越霄山
你要呐喊
你要咆哮、喧闹甚至征战
让李世民打马而过
留下“越霄圣境”的美誉
越霄山
在它面前我羞于提及
因为我早把它视为蓝颜
它的伤痛
它的欢悦
我一并收藏
作者简介:古改花,山西盂县路家村镇青崖头村人。盂县作家协会会员,盂县诗联学会会员,盂县美术家协会会员,盂县老年大学学员。
家乡那座山
文/高保民
上 历史篇
奔走天涯,无论多久
我都能看见家乡那座山
就在眼前不远
已经习惯了整日里
轻轻削一片祖先没搬完的山石
企图风化记忆里的牵挂
无奈的是,它深植历史的根
任何一段都无法剔除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一万年以上呢?
太行山右,晋东阳泉有座越霄山,山下有河
远古就哗啦啦于脚下,岸畔有崖穴住人
儿童戏水于河。突然一天
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河水暴涨成灾
泥沙漫灌所有家什
这一淹,就是一万年时光。再醒来
已成旧石器时代遗址,诉说过往
崱屴连空高峰,雾笼皱褶沟岔
刀耕火种猎飞禽,棍棒保寨斗走兽
漫长的时空渐渐丢弃大量往事
一枚开启历史的钥匙
其实早已置身于《盂县志》《仙人村志》序里
凝眸哪一柄闲置了太久太久的石斧
一劈而下,先祖在新石器时代生活的声音
再一次穿越时空露出越霄山迷人的生态
走进春秋,拜谒东头岩那座将军墓
一堆黄土埋葬的住诸侯争战的胜负
却埋藏不住仇犹国破,那一国刀币曾经的辉煌
两千五百年后的一天,谁能想到
一镢头下去,村民就能刨出刀币成堆
回望当年,埋宝的那人太有资格受上一拜
叠代更朝青山在,随波逐流故国远
这一堆刀币,实录了一个时代的悲欢
那一年,六国灭,天下一统,始皇诏命传各地
地方官登山督工画了个圈
就地取材,大秦朝的石头随便用
一道石城绕峰顶,从此多了别名“石城山”
那一年,横兵作乱,云遮雾罩笼石城
五村人避难,受益越霄山
十三村人蜂拥来修,十三村的长城从此诞生
石城——长城,这气势恢宏的石头长城
那一年,老君见此山云雾缭绕,甚好
山腰上点石成洞,煮药炼丹,闲余对弈
凡人哪知,过神仙生活人的是真神仙
入洞痴观一局棋,人间已百年
随手拣食几剩桃,知己度有缘
出洞惊恐群羊散,父老问迷踪
千足已向彩云南,赤脚追万山
“伏洞仙踪”成美谈,有谁悟透玄机?
那一年,李世民兵伐洪州路经此山
但见山下良田千亩五谷丰登
山上庙宇,气宇轩昂,高耸入云
盛赞此地乃“越霄胜境”,后人刻碑为记
那一年,李自成领兵西撤路经此山
见此山尊威尽显,堡寨古朴
慷慨拨银,赐修“仙人古寨”
从此,游人络绎,此山列入“仇犹十景”
那一年,到了民国33年,早春的太行
北风凄凄,鸿雁于飞,悲鸣低徊
清冷的月色里,整个世界面色苍白
一夜之间,所有建筑墙倒屋塌面目全非
面对成堆瓦砾,侵略者据点梦碎
这是生死较量,誓死抗战的决心惊神泣鬼
越霄山,你与边区人民同仇敌忾
你是英雄的山,你与中华民族荣辱与共
那一年,是民国36年的春天
解放阳泉,正太战役打响
你腾出山下三分之二民房作病房倾力支持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救死扶伤
越霄山,你是奉献的山
你是一座不戴奖章的功勋山
1949年,你与四万万同胞涅槃重生
你与共和国一起挺起了庄严的脊梁
从远古洪荒中走来,越霄山,
每一次时间的关键节点,你都在
以别样一种方式书写自己的历史
没有那一座山
如你在数万年的岁月里
轮廓被我看的如此清晰
没有那一座山,一路走来
命运与中华民族息息相关
下 行吟篇
无论如何,海拔1313米的山都不是很高
它的高在有仙的传说
最后因此直接形成了一个招牌,仙人
数千年的村名一直不变沿用至今
它的高在一山分二水,身披两条河
孕育三晋燕赵两地文明地域广阔
它的高在瑶池饮马牛羊壮
千亩沃土旱涝保收,田园人家粮仓高
行走于长长的青石幽巷
面对熟悉的乡亲父老我再也找不到
谁是傅山笔下那户“鸡黍高风”人家
因为他繁衍出了太多的子孙,已经不是一人
多少次凝视嘉庆年间皇恩钦赐高姓某公
那块精致的“熙朝人瑞”大匾
终于知道了仙人村为什么叫仙人
为什么九十至一百岁的老人至今结队成群
这里的民居,石头是骨头,是灵魂
砖雕、木雕是脸面,瓦片是头皮
不论面容多么沧桑,样貌多么陈旧
但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绝对令你望而起敬
倘若你推开一扇门,说不定
它的男主人就是一位能工巧匠的传人
也说不定,它的女主人还不仅仅是
一位烹饪巧妇,甚或剪纸绣花更拿手
仙人吃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
越霄山四野能吃的,数野山桃最多
这是几万年来的山珍
否则老君不会利用它帮凡人成仙
那些到处出没的野兔和乱飞的山鸡
以及一年一熟的麻米谷黍豆
应该都能与仙人村的人长寿扯上关系
后来才知道原因是越霄山产区富硒
一座戏台,唱老了多少戏子
唱不厌代代看客,看不老曲曲晋剧
每年舞台上锣鼓敲打起来的时候
好戏一开场,庙会也就到了,亲戚也就来了
七盘八碗加上七八台大戏
一年一年什么什么《打金枝》《赵世孤儿》
什么什么《下河东》《穆桂英挂帅》
潜移默化了我与多少村民的人生
越霄山,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
我就喝着你的水,吃着你的土生长
我早就说过了,我是你田野里的一根草
我早就说过了,我是你石坡上的一片云
我为生在你的脚下自豪
我为长在你的怀抱骄傲
我自豪你荣辱不惊的清高
我得意你不与世争的逍遥
作者简介:高保民,山西省盂县人,政协盂县十届委员,盂县社情民意研究员,自由诗人,山西省作协、阳泉市作协、盂县作协会员。
越霄山
文/刘金龙
指尖——
轻轻抚过你的名字
这枚从远古留传下来的名片
在我心底
长成了一棵挺拔苍松的模样
郁郁葱葱
捻一段红尘过往
我以隔空的姿势拥抱你
漫过心尖的句子
浸染濛濛烟雨,湿意缱绻
缠绵缭绕的云雾里
掩不住你肃穆庄严的伟岸
我掐了掐自己,眯着眼
脱去内心的狂喜
不敢大声喘气,怕惊动梦境
到底是谁,将你
丢在这仙气十足的乡间
丢进我平平仄仄的诗行里
浅夏的长风,怀抱甲骨
掠过最初的回响
几座碑铭、几处庙宇
就那样定格
还有一株结满果实的桃树
撞入眼眸,嵌入画面
摘一枚并没成熟的桃子
轻轻的塞进嘴里
尽管口感有一点点苦涩
但总想沾点灵气
于是乎我借用几粒神秘文字
将越霄山之行的收获
压在一阙宋词、一首唐诗里
天阴沉,我揪紧单薄的衣衫
在这里,让你遇见了
一览众山小
触摸到了大自然的恩赐
思绪也陷入飘逸的云海之中
这就是我跋涉而来的理由
作 者 简 介:刘金龙,中共党员,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毕业。煤集集团退休干部。系中国法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阳泉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楹联协会理事、晋中市诗词学会会员,曾在国家、省市征文大赛中多次获奖。


(摄影作品由梁贵如老师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