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的管理区书记
鲁海
在中国的基层组织档案里,恐怕永远都查不到“管理区书记”的只言片语。但是,这个职务却在鲁西各个乡镇实实在在的存在了几十年,并且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农村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管理区改为“新村”,管理区总支书记调整为新村党委书记,“正股”调成副科,换了一锅汤。
至于管理区的前世今生,我不想花费更多精力去查询,我只知道七十年代初,在我们家乡就管理区就存在了,应该是“区”改“社”之后的产物吧。那时候,还不叫管理区,叫做“片”,简单而贴切,就是划片管理的意思呗。管理区是乡镇和村之间的一个过度机构,不是一级行政编制。管理区一般根据乡镇具体情况来划分,按照自然村落、交通、河渠、地缘关系等等,把几个村庄连在一起确定一个片区。管理区组建党的总支,设总支书记一名,副书记、副主任一名或若干名,下设若干个支部。除了管理区书记,管理区还配备几名包村干部,其人员多少根据乡镇具体情况比如辖区内存在的多少强弱等而定。管理区还要配备包管理区的领导,一般是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有正包和付包之分,正包一人,付包一人或几人不等。

管理区是联系乡镇与村庄的桥梁和纽带,许多工作要由管理区去贯彻落实。管理区书记在选人方面十分慎重。需要有品德,有能力,有魄力,年富力强。管理区书记属于“股级”干部,这是不成文的规定,管区书记是一线的一线,选对了人,乡镇工作得心应手,否则就被动吃力。管理区是锻炼人、考验人的一个平台,也是乡镇发现和使用年轻干部的重要舞台。多数乡镇,管理区书记就是副科级干部的储备库。
管理区书记是基层唯一一个不需要走组织程序的职务。只要乡镇主要领导认可,象征性地民主一下就可以了,连任命文件都不需要起草和下发。但是,这个股级岗位却是乡镇的四梁八柱。当上管区书记,你就是乡镇的“中层干部”了。乡镇商议重大问题,首先是书记办公会,或者联席会议。当重大问题研究成熟需要贯彻落实的时候,就应该召集“管区书记以上”干部会议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有幸当过三年管理区书记,摸爬滚打,苦中作乐,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两三年时间,没什么成绩,没有成功的经验,却有不少失败的教训,不堪回首。
管理区书记职务不高,但是,所辖区域里的干部群众却拿着很重视。因为,与老百姓直接打交道的就是管理区干部。除非特别情况,村干部一般不与乡镇主要领导交流,一般问题是通过管区上传下达。因此,管区书记大都是村里的座上宾,受到村干部群众的尊重和羡慕。但也不尽然。有的“老资格”或者大村干部对年轻的管理区书记也要“板一扳手腕”,考验一下,不打不成交嘛。因此,有的管理区在“扳手腕”的游戏中闹的不愉快,甚至闹矛盾,不协调,影响团结,贻误工作。至于怨谁,怎么说得清吆!

聪明的管区书记与村干部,特别是主要干部交朋友,知晓他的各种信息。比如他的年龄属相,他爱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孩子们的情况,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甚至他家的承包地在什么位置,都种了些什么作物等等。而不是当“甩手掌柜的”,也不是当“二大爷”凌驾于村干部之上,颐指气使,自以为是,发号施令,拿着鸡毛当令箭,那样他们怎么会买你的账,他们走过的桥比我们走过的路都要多。特别是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干部,乡镇重要领导都要高看一码,厚爱一层。尊重他们就是尊重自己,爱护他们就是爱护自己,支持他们就是支持自己。
聪明的管理区书记精通“二十四节气”。也就是接地气的意思,会说农村话,懂得乡下事,会干庄稼活,不当“离吧头”。这样,你那里的干部群众才会喜欢你,而不是自己拿着自己当个官。据说,一位年轻的管理区书记到田间调研农业生产。那时候,正是小麦即将抽穗阶段,一撮大麦率先抽出嫩绿的麦芒。这先生与农夫攀谈之中,夸奖这撮大麦长得好,并且准备把它收集起来留作种子,加一推广。农夫闻听此言,目瞪口呆。
其实,干什么都不容易,当管理区书记更不容易。有时候,就是钻进风箱里的老鼠,两头都得“作揖”。肩膀上一边上百姓,一边是上级,有什么办法呢!管理区书记也是“背黑锅”的位置,不是任何事情百姓都容易接受。当我们推行的工作与百姓的想法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时候,比如上河挖沟,比如计划生育,比如催收催种,收公粮敛提留……百姓见到的管区干部就是见到了身边的大官。黑锅你不背谁背,总是要有人背的。
一个优秀的管理区书记完全可以胜任更高一级领导职务,事实上,大部分管理区书记被提拔到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岗位,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有的朋友对管理区基层工作有这样那样的看法,比如政策观念不强,简单粗暴等等。我个人认为,评价一个人的奔跑能力要考虑他们的起跑线,不在一个起跑线,没法评判一个人会不会跑,跑得好与差,就像不在一个平台,一个作业面,没法考究他们的作用技能一样。每个人都有一些别人所不具备的特殊能力,这些能力一旦发挥出来就会变成巨大的成就。
和其他岗位一样,管理区工作有寒来暑往的苦涩,也有摸爬滚打的快乐。总是一项历练,一种积淀,一段故事,好事多磨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