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元
童心即诗。当一个人以孩子般单纯而无所希求的目光去观看世界的时候,世界一定是美好的。因为那些生命中最初的感觉和感动,不需要刻意的包裹,生活就是他们的诗。对人生而言,天真并非不谙世事的单纯,也非事故圆滑的对立。那是人生的循环,在洞察红尘的老者身上,也可以有孩童般纯真的灵魂。他的天真是历经沉浮后的选择。平生有所困惑过,有所愤怒过,有所不甘过,却选择同不愉快的事情和解,回归人类最初的本心。人这一生最难抵达的便是天真,老来天真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如果你想一生活的真实快乐,那么就要保有一颗童心,因为童心未泯,则真心必在;童真未失,则良心必留心底。不管男女,不管年龄几何,只要你心中永远有一个孩子般天真的一面,那就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它与年龄无关,而是一种境界。
童心,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人到了一定年龄,历尽沧桑,阅尽人间百态之后,真正留恋的、向往的,是自己藏在心底的那份真诚和童心。穷人家的孩子,一般都立志早能发奋,但心中会有阴影,长时间挥之不去。等发愤图强之后,获得了他童年时的渴望,回忆少年,却发现错过了童年。因此很多人对不幸的童年,终其一生都在寻寻觅觅,寻找自己儿时的缺失。对此,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童心,是内心丰富笃定。行走在俗世的尘烟里,随着年月的流逝,人心难免会蒙上尘埃,褪去青春的烂漫纯真,让我们感到生活的困惑迷茫,身心疲惫,乃至毫无情趣。这时,你会发现,人在单纯少年青春年华里,只有善良的天性和乐趣。到了复杂“老成”的年轮里,渐渐地滋生出无聊的判断和痛楚。你也会渐渐地发现,童心是在诱惑和艰难中保持人性可爱的珍贵,童心未泯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天真依然存在,是一件令人想往的事情。到了晚年,当你回首来路时,你竟能发现天真从未与你脱离,且一直随行,反而想活出童年时的那个模样。希望自己不论走到哪里,都能遵循内心的指引,迅速抽离世俗的喧嚣。不自怨自艾,不死气沉沉,抓紧每一个机会,用简单而自然的方式,去享受生命的美好与馈赠。这种简单带有孩子气的生活愿望的背后,是大彻大悟的率真,是超凡脱俗的境界。是懂得远离名利和物质陷阱的洞明;是让生活的内心流露出最真实最纯粹的情感;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在善良中的成熟;是历经苍凉却不失纯真拥有智慧的练达。
童心,是人生中最单纯的眷恋。人生就是这样,你简单,世界就是童话,你复杂,世界就是迷宫。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早点成熟、懂事,就可以自己做主了,但当我们长大时,却又惧怕长大,这时候我们又开始羡慕起童年,因为童年意味着天真,意味着纯洁,意味着无忧无虑。随着年龄的增长,长大了、成熟了,大人的思虑也多了起来。因为思虑过多,所以常常把人生复杂化了。明明是得到了许多,但仍然在期盼得到更多。明明是活在现在,却总是又忧心忡忡看未来。物质可以使一个人的生活有所获利,但是很难摆脱外物纷扰和避免枝蔓纠缠,快乐难得。当一个人在经过岁月沉淀以后的灵魂,只要皱纹不长进心里,你就永远年轻,永远风华正茂,你就拥有了一颗童心,只愿活在当下。在当下,其实无所谓得失多少,无所谓是非真假。所以心性的单纯容易收获快乐。比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依然“不改其乐”。这种追求内心的纯洁而快乐,充满孩子气的人,不是愚笨,而是一种钝感,这种钝感常存于童心。一个人对物质有钝感,才能拥有平和饱满的内心,才能在对生活真挚而热切的追求中,发现世界万物极其细微的纹理。一个人对年龄有钝感,才能不纠结于鬓边的白发、额角的皱纹,经历岁月的沉淀,眼神中依旧闪烁出清澈与纯真。一个人对名利得失有钝感,才能不患得患失,内心平静而坦荡。人,本来都是一个简单的人。他的复杂只是因为把世界想得太复杂,他的复杂只是因为别人用复杂的眼光看了他。在这样的世界里生活,怎能不累?因此人到中年,特别是到了老年,总想重返天真,企盼还有孩子那样的简单快乐。这是人这是人生的总结,更是一路走来疲惫之身的内心渴望。重返天真,意味着你要让自己的目光变得清澈,灵魂变得干净。你在人面前,不再去想得过多。不再用堆上世故的微笑,也不再用戴上消毒的口罩,戴上面具去生活。这世间,人与人之间,都是同类,都是爱人,不需要厮杀,不需要相互猜忌,要像孩子一样,无拘无束地交谈,毫无芥蒂地相处,真心实意地做事。历过岁月风尘,阅过人生五味,仍保留一份孩童般的天真,对生活充满激情,凡事乐观以待,闻花香、听夜雨,善待他人,放过自己,用纯净的眼眸发现一切善美,享受善美,岂不快哉。人还是拥有童真时的简单最好。像简单的树,像简单的鸟雀,静止或者飞翔,都一任天心。简单的人总是欢乐多,苦恼少。但生活在现实中,少年时天真是真天真,想深沉却不能。到中年,想天真,难天真,举步维艰地生活,负重前行,一刻不敢放松。中年人天真,别人会看不起,说你在社会上还没有上路,整个的表现全与社会格格不入。到了老年,闲花看尽,野鹤祥云,终于不再曲意逢迎,于是一路天真下去。管他呢,世间有比人情或时间更荒凉的东西吗?已经老了,没有物欲的牵绊,挣脱了世俗的纷扰,由繁入简,不再看人脸色,不再受人摆弄,不再曲意逢迎,一切从容不迫,可自由至灵魂飞翔,精神至欲语无言,浪漫至赏心悦目,诗意到涕泪忽至……
童心,是人生的风轻云淡。所谓天真,不过是选择了一种态度,去原谅、去相信世界,同生活和解。能在经历世事沧桑后,初心不变,天真依然。尘世间,从古至今,人们对此一直是向往和期盼着拥有这样的人生。古人童心,同样饱满,尤其是文人。陆游常和他的曾孙骑竹马玩,“整书拂几时闲嬉,时取曾孙竹马骑”。宋代诗人程灏,因羡慕童真乐趣写了一首《春日偶成》,诗曰:“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知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苏东坡更是好玩,不时就“老夫聊发少年狂”。被贬黄州后,他与朋辈游到江边,居然“挟弹击江水”。作为一个“华发早生”的人,尤其是仕途蹭蹬,竟有了这样玩心。看来,苏东坡是个既不丧志又天性喜欢的人。一个人,当他觉得自己老了,就要天真烂漫地玩。当老得再也走不动了,就坐着看树上一颗颗熟透的红柿子,那时,他仍然天真得像个孩子。一个人最难得的品质是在经历世事起伏后,还能保持童心。这颗童心和孩子气不是成长的倒退,更不是生活的伪装。它是心怀善念,内心生动,在平淡生活中日益精进,寻找到了人心之所依,灵魂之所系,抵达自己更深处的内心,发现心灵层面的自我。拥有这样童心的人,不论经历多少坎坷,仍然积极向上,生活中充满谐趣。他们见过世间黑暗,内心依然澄清。遍厉风雨坎坷,依旧保持初心与善意,乐观而向上。丰子恺在看尽了生命中的荒诞与痛苦后,他说:“孩子身上有人类的本性,有天地之间最健全的心眼”“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而幸福。所以我情愿做‘老儿童’,让别人去奇怪吧!”古今名家,时刻惦记向孩子学习,保持纯净友善之心,这种独特的个性,将永不衰老。
童心,是人生的返璞归真。孩童时代,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以纯净之心欲与探讨,无功利之求,心中充满了热爱。孩童时代,一个沙堆、一个玩具,就能开心半天。长大了,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烦恼也越来越多。年岁渐长,我们一点点长大,一点点成熟,一点点丢掉了自己的孩子气。我们用朴素的童真,与未经人事的洁白,交换长大的勇气和智慧,但也将多思多虑植入了头脑,甚至开始越来越圆滑,越来越世故,越来越自私。人生阅历这种东西,杀掉了幼稚,但也误伤了童真。许多人度过了童年,看似成熟了,但这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消亡。真正的成熟并不是意味着眼神中的世故沧桑,而是内心始终如一的天真纯洁,不是人格上的“皱纹”,而是永不起“皱纹”的灵魂。真正的成熟,应该是独立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盈。真正的成熟,是懂得为自己保留这世间最美好的那份天真,以勇敢无畏的姿态和沉稳智慧,去守护灵魂里的温柔与单纯。一个人一生的光亮,不是金钱、地位,也不是学问和技能,而是拥有那颗童心的“精神长相”。
童心,是一种天真烂漫。戴着灰色眼镜看世界,生活总是索然无味,死气沉沉。若能拥有一颗童心,即使闭上眼睛,也能想象出一片烂漫春光。经历过风风雨雨的我们,眼神依然熠熠生辉,像未曾被“污染”过,眼睛里依然闪烁着童真的好奇和清澈。丰子恺说:“你若可爱,生活在哪里都可爱。”这是一个人,在走向成熟的路上,不媚俗世故,而依然保有一颗童心的可爱和可贵。明朝李贽也曾说过:“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天真的人不代表没见过世界的黑暗,恰恰因为见到过才知道天真的好。林语堂先生40岁时写道:“一点童心犹未灭,半丝白鬓尚且无。”成年后依然保持保有一颗童心很难得。这不是没心思,幼稚的表现,而是看过世界千变万化后,依然相信美好的存在,始终保持着对事物的好奇心。这样的人离幸福很近,自然也会显得年轻。生活中,能够保持着像孩子般纯洁的心灵,对世界怀有儿童般的兴致,以孩子般单纯的目光去观看这个美好的世界,思维神采飞扬,这正是青春活力的最好体现。
保持一颗童心的人,生活总是充满欢乐与精彩。即使青春不再,朱颜已改,依然满怀期待,热爱生活。年少渡己,中年渡情,老年渡心。无论到了什么年纪,愿我们都能常常面带笑容,或云淡风轻,或去留无意,或如孩子般浪漫可爱,欢欢喜喜地把日子过好。走好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活成自己怀有童心的模样,便是这一生最好的活法。我相信,等你穿过万千沟壑,越过百般坎坷,看穿世事的善意与悲悯时,你终会与自己的童心邂逅重逢。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写过一部《天真与经验之歌》,认为人类精神有天真与经验两种状态。出生时,我们是天真的,与自然为一体,千尘未染。在成长中,我们逐渐受经验的影响,在现实中沉沦。他的这部《天真与经验之歌》图书告诉我们:通往天真的路没有捷径,他只能是历经坎坷后的抵达。
202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