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1]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2]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1]卢家少妇:南朝民歌中的人物,原名莫愁,后人逐渐将其作为少妇的代称。
[2]玳瑁:一种海龟,也指以这种海龟龟壳做成的装饰品。
“独不见”是旧乐府题名,这里是诗人借用,此诗又名《古意呈乔补阙知之》,为借古讽今的作品,被众多诗评家赞为表意含蓄、情操高尚的名篇。
卢家少妇住在华美的郁金堂,海燕成双成对栖息在画梁上。
九月里寒砧声声将树叶催落,思念戍边亲人十年远望辽阳。
白狼河北征人已经杳无音信,长安城南思妇埋怨秋夜漫长。
是谁使人满怀愁绪难见亲人,偏偏让那月光空照流黄帷帐。
相思苦
蓝白领
更教明月照流黄,
帐中人儿正孤单。
夫婿出征魂魄归,
妾在家中泪洗面。
闻说前线战况烈,
死伤无数身难全。
儿女情长忆郎君,
杀身成仁英雄汉。
◎ 拉二胡的人
他怀抱一把古旧的二胡
在廊桥檐下的长条椅上
——拉锯
他双眼微闭,心无旁骛
让二胡代替他,低泣或者高歌
一些人在围观
一些人瞥一眼,匆匆离去
他的头使劲地偏向二胡的上把
枯瘦的手指不紧不慢地
来来回回,拉个不停
锯出的声音有锋利的痛感
一整个下午,拉锯的声音都没停止
仿佛不把这座廊桥锯断
他就不会离开
他已经锯断了黄昏

◎ 麦地里
金黄的麦地,充满着诱惑
一群麻雀潜入了进去
父亲安排我对麦地的守护
我让一块瓦片替我执行
瓦片飞入麦迪
一群麻雀上了天空
仿佛瞬间,我掷出的瓦片
被麦地弹了起来

◎ 腊月
长了十二个月
一副老骨架终于养肥壮了
早早地把自己清洗干净
用柏树丫熏,用五香粉抹
调制成儿孙们记忆的味道
在一片哄闹声中
承受饿狼们的啃食
从不喊痛
几天的热闹之后归于平静
开始疗伤。从正月到腊月
开始又一轮的养

◎ 内心里的愧疚,袅袅不绝
小区右边的文物馆
是由以前的小庙改建
现在每天清晨
仍有一些老妇人前来旧址烧香祈福
每个推开窗户的清晨
这人间的虔诚便扑面而来
仿佛我从乡下搬到这小城的边边上
就是来享受香火的菩萨
我却从没满足过她们一个小小愿望
内心里的愧疚
便香火一样,袅袅不绝
◎ 一坡荒草
太阳路过
它荒着
月亮路过
它荒着
风儿路过
它荒着
此时,你来了
一个鱼跃躺上去
让我拍照
一下子
它不荒了

◎ 高峰村
高峰村没有高峰
最高一个小山包叫狮子梁
牵一头牛十分钟不到就上了山顶
是谁取了这么一个骇人听闻的村名
我要举报他
我举报他的理由是
那年一个女孩要来村里看我
她被村名吓退了
她说她家乡只是叫矮梁坪
那山都插进了云端

◎ 一只打旋的鱼
一只鱼在河面打着旋
我不知道它是高血压头晕
还是感冒了头晕
它发射着一圈圈求救信号
天这么冷,河水这么冰
它还穿着出生时的那件薄衣
我听到了它吱吱的悲鸣
流水不理睬它,继续往下流
一只打渔郎发现了它
轻轻一下点,把它接走了
阿弥陀佛。我不知道
这一刻,是它的幸运,还是悲哀
而我,寒风里缩着脖子
只是驻足看了它两秒
然后在手机上写下这几行分行文字
村花
文/杨俊富
村里所有的姑娘
都被人们称为村姑
村里所有的媳妇
都被人们称为村妇
而我
把她们都称为村花
她们,有时开在农院里
有时开在阡陌上
无论开在哪里
都是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自从那一年打工潮涌起
她们就一朵朵地被卷走了
我的小村
就只剩下几片老叶子
在季节的荣枯中
吃力地推着日月的磨盘
磨光阴
杨俊富,本名杨进富,农民工,四川省作协会员,获首届全国十大农民诗人奖,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诗刊》《北京文学》《红岩》《延河》《星星诗刊》《中国校园文学》等百余家报刊,出版诗集《我是乡村一只小小鸟》,合著长篇历史小说《蜀盐说》,合著法治微故事集《铸剑》等。

赏析
在生产队时期,村里的大姑娘小伙子都生活在村里,在村里吃住,在村里劳动生产,一个村落就是他们生活的天堂,他们不会走出这个天堂,也走不出这个天堂。就像鱼缸里一条条鲜活的鱼一样,游来游去,一眼就能看见它们的美丽。可是,改革开放后,他们展开了自己的游技,不再拘泥于小小鱼缸,而是向着河流,向着大海,一条条向纵深游去,一个“天空任鸟飞,海阔任鱼游”的景况展现了。
诗人杨俊福就是以改革为背景,抓取“村花”这一意象,以此写出改革前后的深刻变化。
在诗人眼里的“村姑”就是一朵朵“村花”,生产队时期,她们是一支劳动大军,是生产队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劳动力量,她们劳动生产在哪里,劳动的快乐、劳动的歌声就会从哪里传出,在村人眼里,她们就是家庭“农院里”、田野“阡陌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改革后,人们纷纷走向外面世界,去开创自己的天地。年轻人都想在外边实现自己的理想,村里就只剩下走不出去的老人或孩子,“剩下几片老叶子”,守着这个渐渐凄凉的村庄,一年年,“在季节中枯荣”,消度着这个有点暗淡的“光阴”。
这首诗通过“村花、靓丽的风景、老叶子、荣枯、日月的磨盘”等比喻,来凸显诗中所表达的主题,那就是充分表达了诗人赞美改革的喜悦之情,并达到了以景动人的艺术效果。
诗评人
刘树仁,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人,退休教师,市县作协会员,闲暇,偶诗。诗是发现,是创造,每首诗,都是在诗人思想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灵芝草。诗稿大都在《山东诗歌》诗刊及《诗刊》《中国诗歌网》《文峰书院》《都市头条》《德州朗诵艺术团》《你在我风景中走过》等各级文学网络平台发表。诗集《夕阳拾趣壹》再现朝夕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