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6)——洛阳的“狮子”
——白江永撰文
汉章帝的新宠:
狮子不是中华大地上的原生物种。《后汉书•章帝纪》载:“建初四年,月氏尝助汉击车师有功,是岁贡奉珍宝、符拔、师子、因求汉公主。”“章和元年,安息遣使献师子、符拔。”说的是在汉章帝刘炟执政时期,公元79年、87年,月氏国、安息国都派遣使团向大汉朝进献过狮子。
汉明帝刘庄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传至洛阳,佛教界认为狮子是具有法力的神兽。金毛狮子威武霸气的形象自然博得了汉章帝的喜爱,章帝认为狮子是力量的象征,有维护皇权的法力。
形态多样、各司其职:
一是辟邪:自东汉起,狮子就赋予了守护阙门的功能,之后多出现在帝王陵墓的神道左右两侧。
二是护法:佛教视狮子为护法、神灵之兽。仅龙门石窟、白马寺、香山寺三处雕刻的狮子就有三千余处,这些狮子以苍劲有力、雄浑威武、昂首凝视的形象出现,有的偎依在佛膝下,有的匍匐于佛陀须弥座,有的为菩萨的坐骑,还有的独立呈像,向众信徒传达佛门圣地该有的肃穆与威严,既警戒又虔诚地护侍佛法。
三是等级的标志:唐代佛教在中国盛行,特别是武周时期,佛教进入了鼎盛时期。相传,释迦牟尼成佛之后,头上生有112个肉髻,而狮子是佛家的瑞兽和神兽,聪明的工匠们给狮子雕刻了头顶有发髻的造型。
周公庙、上下清官、白马寺、关林、福王府石狮子头上的发髻最多,有45个,意为“九五之尊”。关林神道有108个石狮子,代表圆满、至高无上。发髻数目越多,象征主人官位品级越高。一品公侯府第门前的石狮头部有十三个发髻,谓之“十三太保”。二品12个,每减一个品级就要少一个发髻,七品以下的府第不准摆放石狮,否则就是僭越,就要被治罪。:
四是震慑和寓教:
帝王认为狮子身上所具的威严气息,和皇室特别般配。便在大殿门口安放了一对狮子,门左是公狮子,脚下踩着球,象征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利,门右是母狮子,脚下踩着一头幼小狮子,象征子孙绵延和母仪天下。
寺院门口狮子的嘴大都一张一闭,公狮张口注视来往信众,念佛号“阿”,母狮子闭口护子,念佛号“弥”。
城隍庙、会馆等处狮子有镇宅、避邪的作用,狮子的嘴一个张开一个闭合,两者代表吐纳之意。张是招财,闭是守财,钱财只吃不吐的意思。
家庙祠堂正门的东边是雄狮,脚边踩一只绣球,俗称“狮子滚绣球”,象征威严,代表脚踏环宇;门西边的母狮脚下护着一只幼狮,俗称“太狮少狮”,寓意子孙昌盛。表现传统社会男尊女卑、各司其职的特性。传说狮子爱玩“夜明珠”,因而石狮子口中多含有一颗能活动的圆球。
石狮子的头部圆润底座正方,寓意“天圆地方”;底座刻瓶、缠枝花纹,象征着“平升三级”;刻牡丹和松柏,象征“富贵长春”;刻笔墨纸砚,象征“文采风流”;刻“八卦太极”,象征“镇妖驱邪”;刻“八仙法器”,象征“八方护佑”;背着小狮子,寓意“辈辈出师”。
狮子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瑞兽,能够增强建筑物的阳气,有镇邪、护宅的作用,每个朝代都赋予狮子不同的寓意。原创不易,欢迎转发分享留言点赞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