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祖记》
作者:张刚
朗诵:羽化凡尘
甲辰年,趁五一放假之际,我和父母一起踏上念念不忘的老家——稷山县翟店镇小郝村。早上八点,从蒲县出发,跟着导航系统驱车走了两个小时十分钟就进入了稷山县县城。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一条条干净整洁的街道、一排排齐刷刷的绿化带等等,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也体现出了这个县城独特的品味。
稷山,地处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北端,北依吕梁山,南接峨嵋岭,汾河自东向西穿境而过,境内流长41.4千米。国土面积686.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万亩,下辖5个镇、2个乡,人口31.6万。稷山春秋属晋、战国属魏,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高凉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稷山县,现有1500多年的历史。也是华夏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华农耕始祖后稷曾在此树艺五谷、教民稼穑,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先河。培育出“稷山板枣”“稷山鸡蛋”“稷山麻花”“稷山饼子”四大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更是山西南部重要的现代煤焦化冶产业基地。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探寻当年王氏先辈们留下的生活足迹,为什么稷山县王氏一脉人早年会移民到现在的地方生活呢?听爷爷辈的、叔叔辈的人们讲,是为了躲避日本侵略战争,所以在我爷爷八岁的时候跟着我孟夏老爷爷、老奶奶、金娃爷爷、沟峪老姑姑一同来到了蒲县城关镇枣林村居住,早年在前头河土窑洞以开药房、在叉上开车马店等营生为生。随着全国的解放,稷山县土改分地,老家的亲戚拍了电报,让回去分地一起生活,在这个问题上,家人们意见各异,后来商量决定不回去了。汽车通过立交桥、驶入环岛、进入通镇大道……,随着急促的刹车声,我们终于到了翟店镇西小郝村。
翟店镇有16个行政村,西小郝村是其中一个自然村,1984年该村行政归属被划为太阳乡,现在是太阳乡西小郝村民委员会。该村目前分为新村和老村,通过询问该村的保洁员,我们顺着她指的方向进入了老村,村里的胡同巷道打扫的非常干净整洁,一排一排的陈旧院落,大门楼子一家比一家高,整个村庄静静的矗立这里显得非常的宁静。
“那边门口有两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我们过去向他们打听打听吧”我母亲说道,于是我们下车就与两位老人讲明了来意,她们也是非常的热情,非要招呼着让我们回屋坐。听其中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讲,这个村里只有一户姓王的人家,是早年随姐姐落户的,其它大部分村民都是姓任。
“那不是这个村”我父亲皱着眉头说着,脸上显得有些失落。“你再打电话问问你小孬叔叔吧”,于是我就拨通了电话,小孬叔叔在电话那边给我讲了很多之前听他父辈们所说的对稷山老家的描述。最主要的线索是老家所处的村子大部分村民都是姓王的,而且所住的地方门口有一条大街,叫“王家一条街”。
顺着这个线索,我们去了翟店镇政府,希望能从镇政府民政员那里打听到想得到的信息,镇政府因五一放假,只有两个年轻的干部在值班,她们也不知道我所说的事情,于是她们叫来了一位年长的看门大爷。听大爷讲:“隔壁太阳乡坞堆村几乎都是姓王的,应该去那里问问”,“不到黄河心不死”,母亲说,“已经来了,就去找找吧,别让你们留有遗憾”!大约走了三十分钟,就到了太阳乡坞堆村,村口巷道变得越来越窄,古老陈旧的宅子、青砖铺设的人行道、参天的大树、九十年代翻修的村委会等等,无不展现出岁月洗礼后的沧桑和古老。
寻找的方式,还是只能打听,村里便民店门口坐着一位晒太阳的老大爷,于是我们便凑了过去,我父亲给老大爷点了一根烟,老大爷听说我们是寻祖的,格外的热情。听我们详细讲述了老辈人对老家的印象,老大爷把我们带到村委会,指着村委会门口对面的一条老街,颤颤巍巍的对我们说:“听父辈人说过,这就是以前的王家一条街,这个村当时因为的战乱,逃难的人非常多,之后回来的人很少,也有像你们一样的后代来寻过亲的,之前的事情因老人们都去世了,年轻的都不知详情了,找到了,看一下,心结就了了”。听着老大爷滔滔不绝的讲述,看到被历史遗弃的村委会牌子,摸着冰冷翻修捐款的石刻碑,看着已经泪流满面的父亲。此刻,好像时间静止了,寻亲的我们思绪万千,好像又回到了先辈们辛勤劳作的场景和画面……

【作者简介】
微信名:半称心,原名:张刚,山西省临汾市蒲县人,爱好书法、文字。书法作品曾入展"大爱无疆 不负韶华﹣﹣山西省抗击新冠肺炎 疫情书法美术作品展"。
【朗诵者简介】
羽化凡尘,山西省临汾市警校毕业生,蝶舞霓裳诗书画平台首任平台编辑,天音朗诵团成员。因为受到母亲爱好写作诵读的影响,对诵读略有了一点兴趣,开始尝试诵读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投稿请加微信CHY710815
欢迎点赞 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