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掠影》
——谢朓楼
文/一汪清纯/原创首发
五一假期,借外孙棒球赛程的空当,见缝插针徽进宣城。 虽错峰出行,还是亦步亦趋驶离车流如潮的魔都。
宣城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皖、苏、浙三省交界处,距上海约300公里。沿着沪渝高速公路西行,不时潜入隧道,或撒欢绿野仙踪……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描摹着——全国唯一的中国文房四宝之城,宣纸制作技艺闻名遐迩的古城模样;揣度着——古往今来,是怎样的人杰地灵、徽风皖韵,吸引着诗仙李白一生七次飘然于此?如今又走进了学生的语文课本中?
夕阳鎏金,山峦如黛,宣城的母亲河水阳江,展开一幅古老美丽的水墨丹青携侣入城。放眼望去,城在山水间,山水在城中 ,却觅不到斑驳的白墙黛瓦、烟柳轻拂花窗的古韵霓裳,不免有些失落。猛然发现,名曰文鼎、宛淩、昭亭……雅致的街路地名映入眼帘,嗅到了古城的古色古香。
趁天色未晚,抓紧打卡央视诗词大会,外景拍摄地之一的著名景区——谢朓楼。
著名诗人谢眺是南齐时代杰出的文学家,曾遭贬为宣城太守。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歌。备受李白推崇的千古名句“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以及“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新叶初冉冉,初蕊新霏霏”等唯美佳句,便出自谢朓诗意盎然的笔端。
谢朓楼位于宣城市中心陵阳山巅,隐闹市掩叠嶂之中,始建于南齐。时任宣城太守谢朓所建,取名“高斋”。唐初,改建为楼,称北望楼或北楼,人称谢朓楼、谢公楼。1997年重建的谢朓楼为二层十字歇山顶楼阁,已列入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前是一片宽阔的广场,不远处一座气宇轩昂的石雕。手不释卷的谢太守遥望宣城山水。不喜拍照的外孙一反常态,主动与之亲密合影,目光交汇千年苍穹。
一行人循着无数文学名家的足迹,踏着满地淡黄色的落花拾阶而上,以崇敬之心拜访这座江南名楼。古朴典雅的四角飞檐、黑红相间的廊柱花窗,上下高悬《江南名楼》、《谢朓楼》两块金字巨匾。貌似不及岳阳楼衔远山,吞长江的浩浩汤汤;滕王阁惊鸿一瞥,刹那永恒的千古奇文;黄鹤楼龟蛇锁大江,烟雨莽苍苍。谢朓楼宛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江南美人,散发着迷人的灵秀诗意。
楼内,似远离喧嚣世俗的另一个时空,满目谢朓的诗作、文人的墨宝、《宣城鸟瞰图》等珍贵的画作、还原了谢朓的部分生活场景。徘徊展厅间,仿佛看到谢朓云卷云舒中,“为官一任”的繁忙身影,花开花落间吟诗泼墨的潇洒。似乎也看到李白与其叔李云,二人携手同登谢朓楼,把酒言欢话别离,一挥而就《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称赞谢朓“中间小谢又清发”,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堪称绝句。豪放不羁的李白一生低首宣城,仰慕谢朓,曾多次来宣城,登楼凭吊,赋诗抒怀。百年后的李白,与谢朓作了隔代芳邻,从此谢朓楼扬名天下。
楼外绿荫下,落日余晖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飞檐翘角的《怀谢亭》敬立相守。两侧长长的楹联,分别嵌入谢朓“澄江静如练”和李白“临风怀谢公”的诗句。
亭中小憩凭栏处
楼亭互映仰千古
人去楼空诗魂在
薪火相传怀谢公。
这座著名的楼阁,始建名人、得名于名人。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来,并且赋诗无数,成就了宣城“半城山水半城诗”的美名。谢朓楼不仅是宣城的地方标志,也是中国传统诗歌文学的一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