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桑葚
清怡小学2年级16班 孙诺茜
五月上旬,姥姥家院落东侧的三颗桑树上的桑葚熟了。这三棵桑树由南到北整齐排列,笔直伫立,就像挺拔的卫兵。树冠如同巨大的遮阳伞,相互牵手连接着。从下往上看去,紫黑的桑葚藏在绿绿的叶子背后,微风吹来,熟透了的桑葚像雨点一样掉落在地上,一片紫黑,摔碎的葚子就像一片片紫药水,染黑了树的两旁地面砖。
每天傍晚放学回姥姥家,就会看到街坊邻居,四五个人一组围着一棵树边摘边吃,还开心地聊天,场面十分热闹。姥姥感觉从树上摘下来就吃不卫生,就在每棵树上挂上了一沓塑料袋,方便采摘客人提回家洗洗吃。姥姥真是个善良细心的人啊!
姥姥告诉我,这是十几年前她亲手栽种的三棵树,最北边那棵结的桑葚最甜。于是,姥姥每天就从这棵树上摘下一大盘桑葚,洗干净放置冰箱里,等我放学回家吃。那口感凉凉的、甜甜的,略微带点酸头,纯正的桑葚味儿,味道好极了。我吃过许许多多不同品种的桑葚,却远不如姥姥家的好吃。我发现南面那棵树枝叶上还结着不少浅红色的桑葚,颗粒还小,就问姥姥其缘由。姥姥告诉我,这棵树能在两个多月里盛产几茬,产量最大,能结葚子到七月中旬呢,不愧为桑树中的劳模!
周日的上午,我要姥爷搬来梯子爬上去摘,因为树下面的桑葚已被摘得所剩无几了。当我爬到树丛中,看到满眼都是黑黝黝、胖乎乎的桑葚,兴奋的不得了,也忘记了“恐高症”尽情的摘,上下左右唾手可得。我整整摘了三大袋子,在姥爷再三劝说下才收工。
听姥爷说:桑葚具有健脑益智功效。于是,我就变本加厉地狂吃起来,以致于嘴唇、牙齿、舌头以及双手都呈现紫黑色,活像黑鬼一般,引发大家轰然大笑。吃完那一盘桑葚后,我得意地笑了,底气也足了。心想,这些天来吃了那么多桑葚,明天考数学,考个满分应该没问题吧。
——外公张鸿志指导
2024.5.30
【美文点评】:
这篇名为《摘桑葚》的文章,来自清怡小学二年级的孙诺茜同学,是一篇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文章围绕摘桑葚这一主题,描绘了姥姥家院子里桑树的美丽景象,以及摘桑葚的欢乐过程,同时也展示了作者与家人的深厚情感。
首先,文章开头对桑树的描绘十分细腻,将桑树比喻为挺拔的卫兵,树冠如巨大的遮阳伞,这样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让读者仿佛能够看到那三棵桑树傲然挺立的姿态。接着,作者又通过描述紫黑的桑葚藏在绿叶背后,以及微风吹来桑葚落地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田园氛围。
在描述摘桑葚的过程中,作者不仅写到了街坊邻居围在一起摘桑葚的热闹场面,还详细描述了姥姥如何细心地在树上挂上塑料袋,方便客人采摘。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姥姥的善良和细心,也让人感受到了作者与姥姥之间的深厚情感。
此外,文章还通过作者的亲身体验,如爬到树上摘桑葚、狂吃桑葚等情节,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摘桑葚的乐趣。同时,作者还通过姥爷的介绍,了解到桑葚具有健脑益智的功效,这也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最后,作者通过想象自己吃了那么多桑葚后,明天考数学能考满分,展现了自己的童真和乐观。这种结尾方式既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指导方面,外公张鸿志的指导可能体现在对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和细节描写等方面的指导。通过外公的指导,孙诺茜同学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总的来说,这篇《摘桑葚》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情节,让读者感受到了摘桑葚的乐趣和与家人的深厚情感。同时,文章也展现了作者的童真和乐观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孙诺茜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