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李娟”全国有奖主题征文之1
真实也能遮蔽真实
——李娟《我的阿勒泰》写作标本意义初探
文/云蒙山人
“真实也能遮蔽真实。”这是李娟《我的阿勒泰》四版《自序》中的一句,我却从中读出了她写作的标本意义。
《我的阿勒泰》这个集子,“说起来有些七零八落,却完整地展示了这些年自己写作的成长历程。”这句写于2010年1月的话,从某种程度上表明,李娟也将《我的阿勒泰》自认为写作标本。
写作首在独立特行。“我写下的故事让无数读者向往。其实最向往的是我自己。二十年过去了,我性格没什么变化,只是早就不再为不合群什么的所困扰,说不上是成长还是倒退。”而李娟为写作所付出的,不仅是写作方面的独立特行,更包括她“并非一时冲动”的退学和离职。“我觉得上学太耽误我的写作了”,也只有李娟这样独立特行的人,才能“一直有这样的想法。”90元的阅卷(资料)费成了终止她求学道路的“罪魁祸首。”文友江东璞王留评“有想法的人终有出息”,真的写出了不少读者对李娟的钦佩。
写作贵在持之以恒。事虽难做则必成,路虽远行则必至。截止目前,李娟已出版《遥远的向日葵地》《记一忘三二》《冬牧场》《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九篇雪》《火车快开》等十一本书,其中《遥远的向日葵地》荣获2017年“中国好书”奖、2018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2019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及2019年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其创作数量和质量可称"双优"。她是怎么做到这样的成功呢?答案就在于久久为功。“在大雪围拥的安静中,我一遍又一遍翻看着这些年的文字,感到非常温暖——我正是这样慢慢地写啊写啊,才成为此刻的自己的。”寥寥数语,道出了“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全部真谛。
写作重在付出真情。要想温暖别人,自己心里先得有阳光;想要感动他人,首先得感动自己。在《我们的家》中,李娟这样感恩为家人接雨的塑料袋子。“——这样看来,就觉得塑料实在太神奇了!平时为什么就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呢?它是一种雨水穿不透的事物,它不愿融入万物,它总是在抵挡着,抗拒着的。”这样设身处地的思索和独到深刻的思辩,充分展现出作者内心的悲悯情怀。通过她的眼睛和情感,我们能够体会到:文字可以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让我们变得更勇敢,一点点成为更好的自己。
写作贵在风格成形。梁文道说,李娟是中国最后的散文家。读她的散文“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她的风格始终单纯、浪漫、温暖、干净,正所谓“纷繁世界,多则惑少则明。”李娟的作品,不同于某些神神叼叨的“乡村哲学家”,而是完全记录出生命的坚强、活泼以及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是新疆独特的生态、环境、人文造就的人的特质和生命状态,是到达“天地精神”之上乘境界的作品。
那么,“真实也能遮蔽真实”含义何在?“密集铺陈真实却营造出假象。于是人们可能以为那就是我的常态吧。”如果说这样的阐释还有些费解,请品味《木耳》一文“寓言式”的结尾:“我远远地一眼看到她手边不远的地方有一朵木耳。那是整个世界上最后一朵木耳。静静地生长着,倾听着。但是她没有发现。她在那一处反反复及地搜寻,还是没有发现。后来我又看到她脚下的苔藓上有蛇,也如同木耳一样静静地伏着。我不敢叫出声来,只能呆呆站在那里。很久以后,她才出乎失望而渐渐离去了。”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名观众,就有一千个《阿勒泰》;有一千种思索,就有一千个李娟。细读深思,心有所获:不仅文学,生活中更多的人和事,也许都会带给我们一种“自相矛盾”的启示:真实也能遮蔽真实。
(二O二四年五月二十七日,洛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