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书简
杨生博与王满院(之九)
熟悉是一种飞跃
——致王满院先生(十一)
满院友:你好!
上封信讨论的内容是阎纲老师回乡后的一个理论:作者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动笔?这个问题无形中延伸出一个阎老师经常谈的问题:写你最熟悉的。
一、熟悉的内涵
从现象看,熟悉好像是一种外在的关系,来来往往多了,就称为熟悉。但从本质上看,熟悉的意思是指了解的清楚,清楚的知道。
熟悉的路径肯定是从外在来往中开始的,交往多了就混熟了,就有感情了,就狗皮袜子没反正了。仔细一想,这是一个在交往实践中不断积累感情,又从感情上升为认识,再从认识基础上又积累新感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感情的积累变得强烈,由于认识基础上新感情的积累变得深入。感情强烈了,泪水就夺眶而出,感情深入了,就触及灵魂哭泣了。其实,在现实中感情的积累和新的认识基础上的再积累,往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泣不成声就是这种灵魂触动后感情闸门打开的激流汹涌。
阎纲老师回忆自己写散文的过程曾说:“母亲去世,女儿去世,我想她们都无以寄托,散文来叩门,我学写散文”,这是 2022 年 8 月 7 日,阎老师 90 岁时在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文艺报社、陕西省作家协会、中共咸阳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阎纲文学创作座谈会”上发言时讲的。 阎纲老师说他写下了《不,我只有一个娘》和《我吻女儿的前额》等代表作。阎老师作为国内顶尖的评论家,认为这两篇散文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充满了亲情、人情、人道和人性。”阎老师说他写母亲,是阎家“最苦、最受尊敬的人”,写女儿“不相信眼泪,面对死亡非常坦然。”
可见,“熟悉”在阎纲老师文学创作理论体系中,是一个既感情触及灵魂又是认识上有新感受的内涵。当然,从认识的截面上观察或感觉,触及灵魂的感情可以,有了认识上的新感受也可以。
也可能是为了强化作者对“熟悉”的体验,阎纲老师在 2023 年 4 月 2 日礼泉县九嵕山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文学创作座谈会上做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举动:
阎老师和杨琼珏从网上购了《真情,感动中国的 36 篇至情散文》10 本,分别赠送 10 位作者,并给每个人说了一段寄希望的话。
——赠石岗:希望你再来一篇结结实实的文化散文。
——赠赵普东:希望你的《礼泉四大名镇》早日完稿出版。
——赠洪雄利:你是民俗文化活字典,写了不少散文,文字讲究考据、义理和辞章,再来一篇美文吧,然后编选一部《洪雄利散文集》出版。
——赠马宏茂:希望你写出《我家四世同堂心向党》的报告文学。
——赠王雁如:希望激发你的想象力,以宗教式的禅意感悟人生。
——赠刘雪儿:你记我的话,多读多写,多读胜于多写,你写了长篇小说不满意,推倒重来,现在不但写,不但看,而且背,直到今天。这本书送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赠王友谊:你是作家,不管公务多忙,也得给我一篇超越《说冬》的散文诗。
——赠方岩:希望你写篇《怀念我苦命的妻!》(兼及文友们的人道关怀)
——赠赵立莹:希望你通过个人叙事,文学与教育联姻,反思教育的功利思想,激励受教者的个人发展。
——赠李敬全:把你写的“饿死鬼”好好加工成一篇“野牛”风格,近似莫言式的绝妙故事。
——赠李为:你是文体的全能高手,希望写篇阴柔之美兼阳刚之美的评论文章。
二、熟悉的"陷阱”
(一)、感情再积累没有新认识
对写作本身规律没有认识基础的业余作者最容易掉进这个陷阱,因为这其中绝大多数人有当作家的梦,却不具备当作家的天赋。咸阳日报副刊编辑韩焱曾和我们一起拜访阎纲老师中,感叹投来的稿子相当一部分是爹呀娘呀,但审阅完却没有新意,情感上也没有灵魂冲击。我想恐怕是这个陷阱问题。
(二)、把职业认识强加给文艺
现在生活好起来了,人的寿命也长了,但退休的钱和从前一样,这就把人的精力充沛的一部分光阴划到了退休。人的生命只有,也只能是一次,于是人们追求生活充实,生活有品味,生活美起来。这就有了相当一部分退休人员拿起笔写了起来,他们写他们从前的事,从前的人或有从前类似经历的人就在温暖中感动、点赞,写的人在鼓励中更加自信,更加写的猛了。我把这样的人写出的作品叫“老干体”。就是用自己过去职业的认识或人生经验取代文艺规律的写作模式。这个陷阱中的写作者对文艺的影响,如同广场舞大妈对社区居民生活影响一样,影响大,难解决,因为他们自我取暖功能极其强大。
(三)、干巴巴的教条
这个陷阱实际上是第一个陷阱的另外一面。掉尽这个陷阱的人往往在天赋上属于能当作家的人。人常说,河里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我们常常也会看到一种情况,农村家里老人没了,没文化的儿媳比有文化的儿媳哭的更打动人,我也曾为此感动,但感动我的那个人经人一劝立即停止了哭声而笑起来,我又被惊诧的如同进了一个鬼的世界。于是我想起农村乐人中有穿白戴孝的狠角色,为三伍佰元钱,竞然能哭的昏天黑地,但让真正的重孝听了,就知道是一场演戏。我们许多有天赋的作家脱离生活,闭门造车,写出了新理念,却完全没有了感情,让新认识成了干巴巴的教条。
三、怎么跳过陷阱
陷阱往往是自己跳进去的,可见,怎么不掉进陷阱主要是一个写作者自律的问题。
第一,在天赋上要自我辩识
后天的努力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得合格,但想做到优秀这一步,必须在天赋上与这件事有“相见恨晚”的机缘。咱们是 1979 年考试走出农门的,和我一块考试的一位同学平时什么都好,老师也经常叫我们向他学习,八年过去了,向他学习的同学成了老师的同事,这位同学的老师,而这位同学依然优秀,变化就是老师不敢再树他为榜样了,终了他也与大学,那怕中专无缘。写作者一定要自我辩识,有天赋了朝作家方向努力,无天赋了就当一个作者。著名书法家陈天民先生在讲书法创作时也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不按路子走可当礼薄先生,按路子走了可当书法家。
第二、在认识上要自我转化
退休了能拿起笔写作,敢于用文艺的方式让自己再挑战一次人生,这是多么的勇敢,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但要把自己职业的认识或人生的经验转化为文艺规律必须做到:一是揉碎自己,从零开始。因为文艺对我们是个零,其他不是零的都不是文艺。二是学习文艺。从 ABC 学起,虚心地学。三是进入文艺圈子,让圈子人说圈子事。
第三、到生活中去,当好人民一分子
已经拥有作家称号的人,一定要牢记自己是人民一分子这一定位。人民在生活中,你是人民一分子,当然要到生活中去。作家要写人民的命运,你必须灵魂上和人民同一命运。因此,作家采风,深入生活,决不敢走马观花,而是要沉下去,潜伏下去,让人民把你当自己人,看不出是作家。什么时候人民才能发现你是个作家呢?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我想知道这一问题在你写作中是如何解决的,请来信交流。
杨生博
2024.5.27
从《乡愁》到《大年夜“转门子”》
——致杨生博先生(十一)
杨老师:你好!
来信收悉,你关于阎纲老师“熟悉”话题的内涵总结的很到位,熟悉的“陷阱” 也分析的较透。
5 月 13 日,我收到了《嵕山》杂志编辑部寄来的 2024 年第一期刊物,发表了我的散文《大年夜“转门子”》,这篇作品诞生的情景一下子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春节前,“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组委会发函,邀我参赛。我一边高兴,邀咱参赛说明组委会承认咱是一位作家,一边发愁,竟一时觉得不知道写啥。
那几天,我也正备年货,准备在疫情过去的这第一个春节,好好回老家乾县和家人放开高兴一下。可能是年关容易让人回忆的缘故吧,我想起了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是浙江永春人,1949 年离开大陆去台湾,由于政治原因,余光中已23 年沒回过故乡,但他一直思念大陆的亲人,渴望海峡两岸的统一,在强烈地思乡之情驱动下,诗人 1972 年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写下了这首诗。
《乡愁》侧重写作者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总之思,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为海峡两岸的统一,诗人把个人的悲欢与祖国统一和民族大义交融在一起,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我有了灵感,就写乡愁,而且是余光中乡愁的弦律。
小时候,我随大人“转门子”。“转门子”就是大年夜年轻人向同族本家长辈拜年。
在我们老家,这是一种隆重的仪式,大家都很重视。年三十天刚一黑,就端着一盘菜,提着一瓶酒,挨门齐户去转,去给老人敬酒,让他们尝尝自家菜的味道。小孩子爱看热闹,望着大人们喝酒,听他们说一年的收成和自家发生的事情,感受那浓浓的年味。
长大后,爷爷去世了,父亲成为一家之主,他要坐在家里,等着别人来“转门子”。我就代表全家到别人家去“转门子”。
后来呀,父亲去世了,母亲年龄也大了,冬天农村冷,每年冬天我都会把母亲接到城里过冬,也就在城里过年了。大年三十,我们会早早回去,把院子打扫干净,大门贴上对联,到坟上把先人请到城里过年,正月十五再送回来,再也没有转过门子了。
而现在,农村条件好了,街道都打成了水泥路面,安上了路灯,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可农村居住的人却越来越少了。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过年也不回来了。老人都去城里管孙子,也在城里过年了,在农村过年的人已经很少了,“转门子”的风俗也越来越淡了。三年疫情,“转门子”几乎快停止了。
今年疫情终于结束了,大年夜的“转门子”风俗还在吗?
望着家乡的方向,我的心里泛起一种淡淡的乡愁。
我默默地几乎口述了这个结构,心里有了一种郁闷,仿佛有许多话要说,不吐不快。随即提笔,文思泉涌,很快,《大年夜“转门子”》就写好了。
我亲身感受到了一次“鸡下蛋”的感觉,下蛋前“憋”得难受,下蛋后,实在是“爽”。
《大年夜“转门子”》在《世界文学》平台发布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周多时间,阅读点击量超过了 11 万。最后《大年夜“转门子”》荣获大赛二等奖。
平台留言中,读者普遍认为这一作品情真意切,能唤起儿时的记忆,能唤起人对故乡的浓浓眷恋之情。
这是我文学创作荣获的第一个奖,它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一个作者,特别是初学写作的人要想写出好的作品,一定要写你最熟悉的生活,写你的亲身经历,写你对生活的独特的发现和深刻的思考,写触动你灵魂的东西,用真情去打动读者。
王满院
2024.5.28
(左起:李敬全、王满院、阎纲、杨生博)
作者简介:
杨生博,咸阳师范学院教授、评论家、著名非遗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二届“中国当代十佳诗人”。在《诗刊》《星星》《诗选刊》《诗林》《诗潮》《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绿风》《延河》《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文艺作品 500 余篇(首),出版诗集《生命,生命》《非遗之光》《脊梁》。
王满院,陕西乾县人,退休干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咸新区作协会员,《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曾在多家网络平台和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短篇小说多篇,荣获“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