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码与厦门 | 我在厦大打卡
文/郭明木
家在古镇石码锦江道边的观音亭码头后,毗邻观音亭巷。六十余载,我一直行走在九龙江边,因此对水多了一份亲近和感情。北魏的郦道元《水经注》载有:“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高下无所不至,万物无所不润。”
石码距离厦门的水路只有19海浬,这里也是九龙江的出海口。在我家附近的高楼上,天气好的时候,白天和晚上都可以看到厦门世贸双子塔,因此透过这个方向应该可以看到厦大的颂恩楼。
历史上,在厦门海堤尚未建成、鹰厦铁路还未通车之前的水运时期,石码一直是厦门的重要供给和转运基地,也造就了那时的富庶小镇。近年来,我在搜集整理有关石码华侨的史料后提出一个观点:从清末到1949年前,石码人下南洋是说走就走,因此这里有丰富的华侨资源。
2019年,厦门晚报资深编辑、人文地理学者萧春雷到石码走了一圈,来到寒舍小坐,回去之后,写了一篇文章,称“石码活生生是一百年前袖珍版的厦门”。今天的石码依旧保留着两横两纵的完整骑楼街区,在这个小镇可以感受到时间变慢了,空间变小了,因此,这里仍然不失为厦门一小时优越生活圈的一部分。
六十年代观音亭码头(厦大杨浩石教授创作)
今天的观音亭码头
与厦大的缘份始于1983年,那年,我的舅舅杨浩石从石码调到厦大参与创建艺术学院(当时只有一个美术系,后于1986年成立音乐系)。之后,我的妹妹、儿子,以及表妹和亲家等不下十人相继考入厦大。尽管我本人不是厦大学子,但这份缘份一直延续着。
刘涛副院长和俞梦烨老师
左:本文摄影及“石码古镇”视频号创办人
上个月21日,我在厦门市图书馆“圕圕围茶派”(第二期)作了《听见厦门历史的声音》阅读分享会之后。5月23日,我受邀到厦大艺术学院,给音乐系的学生讲一课。讲什么好呢?刘涛副院长告诉我,一课时有90分钟,就讲一下闽南文化及其音乐。让这些大都来自外地的音乐学子了解一下闽南音乐的一些历史。于是我认真地准备了48页的PPT,再加上3个视频,虽然一共才讲了一个小时,但在刘副院长的引导下,与科任老师和同学们的互动使得课程圆满完成了90分钟的既定课时。过后儿子问我,课讲得怎么样,我说,应该还可以,但不是太好,儿子笑着说,就权当在厦大的一次打卡吧,足矣!
老婆和她的姐妹们趁此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