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书简
杨生博与王满院(之八)
作家杨生博
写作犹如“鸡下蛋”
——致王满院先生(十)
满院友:近好!
什么时候才能动笔?阎纲老师有一个著名的“鸡下蛋”理论,我想与你交流交流。
一,蛋不能早下,也不能晚下。
阎纲老师是2019年国庆放假回礼泉决定不走的。回来的本意是探望94岁的老哥,结果因为“山亲水亲人更亲,感恩图报,造福乡里”,阎老师做出了“不走了”的人生重大决定。
阎老师回来的这个当口,我的诗歌创作进入了迷茫期,用我当时给《秦都》(2019年5期)杂志写的创作谈来说,就是“当外界说我是个诗人时,我内心深处却觉得自己与诗越来越远了。”
我也抱着虔诚的心,利用采风,开研讨会之机,向一些一线诗人请教,但他们百花齐放,有时互相矛盾的观点让我更是摸不清头脑。
我是从报纸上知道阎纲老师回故乡的,就打电话向马宏茂求助。
2020年1月22日上午,我和李敬全、赵晓萍,在马宏茂的引领下第一次在永康颐养中心见到了阎老师。那天是农历腊月二十八,我把母亲蒸的包子给阎老师带了一些,阎老师特别高兴,说自己就爱吃这“家里才有的味道”。
那天,我向阎老师简单介绍了自己作为“归来诗人”写诗的经历,重点说了自己的苦恼:质量上不去,《诗刊》突不破。
那时,我已在八大诗刊的其中七个上发表了作品,也加入了陕西省作协,出了诗集《生命,生命》,还获了一些奖项。但原地打转转的确使人心急。
阎纲老师问我通常在什么情况下动笔,我说有感觉就写,自己挺勤奋的,有时一天写几首短诗。
阎老师微微一笑,病就在这“勤”上。我暗暗吃了一惊,以前接受的都是“要多写多练”的训导,难道错了吗?
阎纲老师似乎察觉了我的心思,慢慢地又说了一句:当然懒也不行。
阎老师像一个深入浅出的教育大师,问我知道鸡下蛋吗?我不知阎老师设问的指向,既不敢点头,更不敢摇头,脸红红的。
阎纲老师笑着点头:就是你现在这个样子,没有想透我问的指向,回答了就容易出错。这就是鸡下蛋太早了(勤了必早)就是软蛋。许多作者抓的材料不错,往往急于动笔,一下笔就成了遗憾。
阎纲老师又严肃的说:懒了也不行。蛋下的太晚了,就可能没找到鸡窝蛋就掉了下来,成了破蛋、坏蛋。
我也回应了阎纲老师一个比喻:像蒸馍,早了面没发到,迟了面发过了,前者蒸出的馍是铁疙瘩,后者蒸出的馍酸掉牙。
阎老师点了点头,说就是这个意思。
二,下蛋的感觉积累。
2021年4月以前,阎纲老师在和我接触中,针对具体作者的作品总是谈三个方面的积累:
一是触动你灵魂了,你再去写;
二是有了新的感受了,你再去写;
三是有了阿Q画圈圈的细节了,你再去写。
我曾在拜访中问过阎纲老师三者的关系。阎老师说既相互联系又可以单独成立。是的,一个人感性积累的深度是“细节”,“细节”就是人勒死人灵魂的绳子,感性积累出现质变就是理性,即新的认识,新的感受。
阎老师指出: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的“积累”一般是综合的,散文和诗歌的“积累”一般是个别的。
2021年5月,我根据阎纲老师的这一思想在长诗《阎纲回乡》中,把阎老师的写作秘密定位为有见识,有新情感,有独特的细节三个方面。
到了2021年11月,阎纲老师对此思想有了维度上的变化,阎老师想系统地对这一问题进行一次闭合式总结。
2021年11月23日,阎纲老师在西安唐都医院的病床上写下《在病房》一文,首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积七十六年的写作经验,简单说来:
一、不触及灵魂不动笔;
二、没有深的或新的感受不动笔;
三、没有人物的社会矛盾和内心冲突不动笔;
四、没有独特的故事情节不动笔;
五、没有传神的情节和细节不动笔;
六、去陈言、去辞废,入耳入脑;你要存心折磨人,你就把话说尽。”
我以为,阎纲老师总结的这六点,相比于一往的三点,六点是针对“动笔写小说”这个维度上来说的,而三点是针对“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动笔”来说的。如果撇开文学的具体形式,把这一结论变成一般的普适性规律,其要义还是三点为好。即现在增加的三、四、六等三条可以不计。
三、下蛋前的感觉是“憋”,下蛋后的感觉是“爽”。
下蛋前感觉通过感受、感情、细节等三个方面的积累,在一定情况下,就达到了质变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可能是三个方面的某一个方面量的积累,也可能是三个方面同时的不均衡的积累。在实际情形中,前一种情况是普遍的,后一种情况是特殊的。如果从系统论角度硬要说个究竟,第一种情况是相对的,第二种情况是绝对的。
2020年10月,我和李敬全、韩焱去拜访阎纲老师,与我高中时的同学吕延涛相逢,我们都是赵镇中学文科班78年毕业,79年考上大学的学生,吕延涛西北大学毕业,在光明日报社工作过,现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吕延涛是专门来拜访阎纲老师的,阎老师说起了鸡下蛋的“憋”,说“憋”的难受,转来转去找窝,那怕是狗窝,只要保全蛋不破就行。
2021年3月27日,中国诗歌学会咸阳创作基地、陕西省散文学会咸阳分会挂牌仪式在烟霞镇怀竹山庄举行,阎纲老师出席,为活动题写“以情动人”,并为大家讲述了自己散文创作的体会。阎纲老师讲了前边提到的三种情况下才能动笔的体会。还谈了一个新体会:蛋下了觉得“爽”,就说明是有“新感受”的蛋,有“触动灵魂情感”的蛋,有“阿Q画圈圈细节”的蛋。真应了平常一句话,不吐不快,一吐痛快。特别要强调的是,鸡下完蛋“爽”的抒发是一阵自豪痛快的鸣叫,这是自己生命得到延伸的鸣叫!
这是一个未来一切铺开广阔前景的鸣叫!这是阎纲老师“鸡下蛋”写作理论的形成过程。我认为这一理论至少给我们提供了四条启示:第一,搜集材料要勤,下笔要把握时间节点。不好好搜集材料,勤于动笔相当于车上无货空跑。第二,材料积累到了节点必须动笔。不然,就会出现审美疲劳,感觉倒退等情况,就成了过去就过去了,再也找不回的财富。第三,积累是关键。有积累了,才是有黄的蛋,有黄的蛋,才会飞出新的生命。第四,“爽”是检验的自我标准。作者爽了,读者才有可能爽,真是作者流泪,读者才会含泪。这封信中的有些材料在求证过程中得到了信义、创立、张艾的支持,感谢他们了。你读了有什么体会,盼来信交流!
杨生博 2024.5.24
作家王满院
验证与再体味
——致杨生博先生(十)
杨老师:你好!
来信收悉,什么时候才能动笔?你把阎老师这一问题的一系列观点系统概括为“鸡下蛋理论”,我以为概括的精妙,也让我体味了一件事情。
一、交流中的验证
我和你一起拜访阎纲老师三次,阎老师都向我们谈起这个问题。
4月17日谈的是三条,重点谈的是见识的积累,情感在新质意义上的新积累。
5月12日谈的是六条,重点谈积累的感觉是“憋”,是静不下来、难受的“憋”。
今天是第三次拜访阎纲老师,重点谈的是下蛋后的“爽”,阎老师特别注意下蛋后的那一声声鸣叫,说那是生命的抒情。阎老师特别強调下的蛋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孵化小鸡的,是生命的延续。
今天,你向阎老师汇报了这封信的内容,阎老师非常满意,杨琼钰也觉得你对阎老师的“鸡下蛋理论”概括的妙。
二、一件事的再回味
今年5月,市上举办 “咸阳市离退休干部第十届5.11健步走暨文化养老艺术节”活动,按照安排,活动期间,咸阳市黄河文化经济研究会要承办一场演出,市黄研会下属有好几个群众性的文艺演出团体,如梦桃舞蹈队、和之声合唱团、黄河朗诵艺术团、黄河萨克斯乐团。队员都是热爱此行的离退休干部职工,大家自愿参加、自娱自乐、热情很高。
5月8日,市黄研会的领导到各团体检查排练准备情况。当我们来到和之声合唱团排练大厅时,大家正在排练,团员有五十多人,他们准备的合唱歌曲有一首《送你一个长安》,合唱团指挥叫黄河,是一位资深的指挥家,已八十一岁高龄,可精神矍铄,两眼炯炯有神,一抬手,尽显艺术家气质。他给我们介绍说,这首歌曲艺术性很高,是经典曲目,也是他们合唱团多年的保留节目。
黄河指挥特别给我们介绍说:《送你一个长安》是唱我们陕西最好的一首歌,集历史与现代之大成,把整个西安在音乐文化甚至其他文化带入了一个新的春天。
我脑子里一闪,不是有一首诗叫《送你一个长安》吗 ?我接过歌页,作词是薛宝勤,噢,原来是诗成了歌词了:
送你一个长安
一城文化
半城神仙
送你一长安
古都花开
春满家园
……
当我富有深情朗读时,合唱队员竞跟着唱了。 我说这首歌美妙极了,合唱队员都会心地点了点头。
这首诗是薛保勤的成名作,被瞿弦和与张筠英夫妇朗诵后,更是红遍了全国。
黄河指挥又给我们介绍起作曲家甘霖,他是原总政军乐团创作室的资深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为这首曲子,甘霖来西安三个月,就泡一个地方:陕西戏曲研究院。只干一件事:听秦腔、眉户、碗碗腔。天天听,反复听,一遍又一遍地听。作曲家用艺术领域特有的实践方式感受着老陕人的气场和神韵。最后作出的曲子,把“纠纠老秦”的气势和“秦风汉韵”都充分表现出来了,却没有一句秦腔,达到了艺术上的深而无痕的水平。
这首诗我读过,这首歌我听过,今天用阎纲老师“鸡下蛋理论”一解剖,我似乎都成了诗中的句子,歌曲中的音符。我的心怦然一动,作为合唱的一个保留节目,合唱团员也肯定到了不唱“憋”的难受,唱了就“爽”的程度。
当我们一行离开合唱团的时候,我心里很踏实地走了,而且我深信,这一次表演,一定是他们的最高水平。
王满院 2024.5.26
左起:杨生博、阎纲、王满院
作者简介:
杨生博,咸阳师范学院教授、评论家、著名非遗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二届“中国当代十佳诗人”。在《诗刊》《星星》《诗选刊》《诗林》《诗潮》《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绿风》《延河》《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文艺作品500余篇(首),出版诗集《生命,生命》《非遗之光》《脊梁》。
王满院,陕西乾县人,退休干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咸新区作协会员,《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曾在多家网络平台和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短篇小说多篇,荣获“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