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放手 缓缓退出
文/一米阳光
英国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说过一句很走心的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世间众生相,父母爱孩子的方式也是千差万别,这应该是取决于各自的家庭环境和出身背景。我一直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并不只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满足供应,更应该是赋予儿女精神层面的独立自由,换言之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我们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越利于对孩子后天能力的培养。一个人若没有了靠山,也便没有了依赖感,为了生存,慢慢地,他也就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山。

父母之于孩子,只是孩子一生的暂住地,而孩子之于父母,终将要渐行渐远,运行自己的轨迹。世间亲子一场,也是一程断舍离的修行。
父母子女间这种亲情意义上的断舍离,何尝不是一种心路历程。当孩子从母体内剥离出来,剪断脐带的那一刻,就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分离。大一点之后上幼儿园,然后读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乃至到工作、成家,每走一步都不断在向父母挥手告别。
作家尤应台的《目送》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感慨: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从孩子自己学会走路开始,已准备远行,父母就应预见这一天的到来,学着慢慢放手,及至缓缓退出。只要是个体,终将断舍离,人生不过如此。只是,这期间会有一个缓冲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一边享受在一起的时光,一边准备好分离的必要条件。
真正的断舍离,也未必就是失去,或许应该理解为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获得。想收获,就要有付出。做到舍得真的不容易,那本应是一种大胸怀,一种人间大爱。放手之后,也要随时准备着全力以赴。舍得舍得,不舍如何得?
父母之爱子,应为之计深远,而不是一味地袒护溺爱。记得儿子刚读小学时,我在一次家长会上对他的班主任老师说,一定要对他严加管教,如果他犯错,打他都可以。儿子的老师反问我说:“我真要打他你不心疼吗?你能舍得吗?”我说:“父母哪有不心疼自己孩子的?但再心疼也不能溺爱,惯子如杀子。严师出高徒!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就像小树一样,必须要修剪枝枝叉叉,才能长成有用之材。”我也从事教育工作,深知此理。

孩子自从背起书包那天开始,便逐渐走出了父母的视线,脱离父母羽翼的庇护,渐行渐远,奔向广阔的天地。这个时候,父母就要学会放手,要舍得让老师去严格管教,让老师代替我们行使父母的权威。唯有家校并驾齐驱,联手打造,才能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使孩子得以健康成长。
然而,现在有很多孩子被家里几代人呵护备至,娇生惯养,简直就是宠上天。自己舍不得深管教,也舍不得别人对孩子严要求。在学校里一旦出现问题,老师不敢说不敢碰,生怕有些家长不依不饶,最后自己落得吃不了兜着走……试想,这样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家里宠着,学校躲着,不让摸不让碰的,将来走入社会,能经得起现实的摔打和磨砺吗?很多家长总拿孩子小作为借口,自己舍不得管教,但是,将来的社会可不会替你惯着他。

作为父母亲,孩子的每一次告别,都有千般不舍。但我们不可能把孩子锁定在自己的身边,限制他(她)个性发展,不让其放飞自由。只有放手,孩子才能自己迈步走路,即使摔跤跌倒,也要让他自己爬起来,这是他人生路上必须经历的成长。
每一年的暑期开学季,无论是幼儿园,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对于新生入学,父母和孩子都是一场断舍离的真情演绎。尤其是大学的新生入学,大多数孩子都是一直在父母身边长大,少有离开。直至上大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远行。
写到此,不由得让我想起几年前送儿子上大学的情景。记得最初儿子不同意我去送他上学,原因是路途遥远,担心我的身体吃不消 (那几年我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总爱闹毛病)。去的时候还好,有他一路相伴,主要是返程时剩我自己,儿子不放心。但我坚持要去,儿子从出生一直没有远离过我,突然间就走出几千里远,我着实惦记,舍不得。儿子拗不过我,也就不再反对。

去的时候因为有儿子陪伴,一路欢欢喜喜。回来时,情节大反转……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的,就是想儿子已远走高飞,曾经母子相依为命的日子从此落下帷幕……心里空落落的感觉,整整持续了一年多,我才调整好心态,慢慢走出来。
儿子大学毕业后,因为一些原因没有继续读研,便回来应聘了一份工作。虽然相对于上学时离我近了许多,但上学时有寒暑假,一年至少有两个多月时间在家里,工作后一年只有几个法定节假日可以回来,每次也都是匆匆忙忙的。但是,生活就是如此,慢慢地,我们也就习惯了这样的聚少离多。
人世间最纯粹的情,最伟大的爱,莫过于父母子女之间的交织与碰撞。这是一场关于爱的旅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彼此陪伴,彼此见证,彼此温暖。但人生又是一场断舍离的过程,谁都无法逃避。纵有千般不舍,也要慢慢放手,缓缓退出。

亲子关系的断舍离,并非狭义上的丢掉和放弃,而是无私奉献,适时退出。放手之后依旧深爱不减,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远远观望,静静期待,默默祝福。
父亲的肩膀是梯,孩子借梯助力,登高望远,只为开阔视野,厚积薄发,成为更优秀的自己。母亲的怀抱是岸,孩子在此岸养精蓄锐,元气满满,方能游向更远的彼岸。偶尔停靠此岸,感受一下温暖,但彼岸才是他们终极的港湾。
2024 . 05 . 21 夜
(图片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