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标签
首页
\
文学
\ 永恒的信念 不懈的追求——三访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著名画家于志学先生-作者:青波-编辑:李诗音-北京头条-都市头条
永恒的信念 不懈的追求——三访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著名画家于志学先生-作者:青波-编辑:李诗音-北京头条-都市头条
精华
热点
24-05-26 12:37
2923
阅读
关注
永恒的信念 不懈的追求
——三访原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著名画家于志学先生
无情的岁月,已经把模糊不清的岁月冲淡得更加模糊不清了。然而,于志学却清楚地忆起他那不平凡的求学之路。
他说:自己好不容易长到9岁,到了上学的年龄。因为家里穷,自己不能去念书。这时,全家再次北迁,由昌五来到了宋站,开荒种地。爷爷先是租了15垧地,后来又领着家人开了5垧荒田。
于先生接着说:为了发家致富,爷爷精打细算订了一条家规:无论大人小孩儿,能干活儿的,都得下地,挣的钱全部交给伙儿里(即大家庭);孩子要上学,伙儿里不拿钱,衣服和口粮伙儿里也不供给,全由小份子拿。爷爷所说的小份子钱,就是哥兄弟间的私房钱,因为爸爸是长子,一切都得为家族操心出力,没有什么小份子钱,只有妈妈出嫁时有一点微薄的嫁妆。家里没有多余的钱,他只好下地干活儿。原本身体就特别不好的于志学,饭量小,身体又单薄,干活儿总是没力气,不顶用。
与
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著名画家于志学先生
在其家中采访时合影
于先生讲述说:有一天,他和八叔抬着100多斤重的粪筐上粪堆。由于他的力气小,个儿又矮,十分吃力,抬到半腰,不知是谁松了手,他俩就一起从4米多高的粪堆上摔了下来。八叔的胳膊摔断了,他只觉得脑子“嗡”的一声,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当他醒来时,已躺在炕上,母亲在一旁擦眼泪。于志学在炕上一直躺了半个多月,才算恢复好重新下地了。
于先生说:妈妈看他这样,犯愁他身子薄,干不了农活儿,想要送他上学,日后学点本事谋生,就同父亲商量,想让父亲同爷爷通融一下,网开一面。父亲一听马上沉下脸说,自己身为长子,不能带头破坏家规。妈妈看实在没有办法,就只好把自己出嫁时的一对耳环卖掉,准备送他读书。
于先生接着说:谁知爷爷知道这事儿发了火,爸爸忙把卖耳环的钱如数上交。于志学上学的梦就这样破灭了,他和妈妈为此还大哭了好几场。于志学10岁那年,一位在哈尔滨师范学校读书的远房舅舅知道他很想念书,就托人捎来一些小学生课本和描红本。
于先生说:在爷爷雇用的伙计里有一个外号叫“小山东”的年轻人,他识文断字,还会吹箫。“小山东”经常教他认字、读课本、写字。每天收工后,别的孩子都去玩耍或已进入了梦乡,于志学却总是趴在炕上,看呀,写呀,描呀,越弄越有兴趣,有时都写到深夜。爷爷白天干活儿,晚上打更,他看到别的屋里都熄了灯,只有他们屋里的灯还亮着,就常站在屋外骂他们是败家子儿,“点灯熬油败坏家”。
于先生继续说:有一天,爷爷深夜看到他们屋里灯还未灭,就气冲冲地闯了进来,刚要破口大骂,看到小志学撅着屁股趴在炕上写描红后,老人家被感化了。走过来摸着他的头说:“你点灯熬油靠心血,就这么喜欢这个?”小志学点了点头,说:“爷爷,我就是想念书,你就让我上学吧!”爷爷什么也没说,默默地走了。后来,在爷爷的支持下,小志学终于开始上学读书了。他用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读完了初小四年级。后来,东北光复了,开始减租减息分青苗运动。乡下的学校这时都关闭了,县城里还有几家在上课。小志学不能继续读书,心里很难过。后来,尽管又有了学习的机会,但好事不长,一入秋,土地革命开始,虽然家里很穷,但因为爷爷曾雇过两个伙计,家里就被划为富农,被斗抄家,他不得不再次辍学。
转年的秋天,于志学拿着家里卖口粮的30元钱来到省城哈尔滨投考东北美专(鲁迅美院前身)。这个繁华的大城市,对他这个乡下的孩子来说,处处充满着新奇和陌生。他打听了几个人,才找到了考场,但考试已经进行了一个多小时。负责监考的老师说,考场有纪律,迟到半小时以上,一律取消考试资格。当听志学讲了他来哈求学的经过,那位老师感动了,破例让他参加考试。
于志学走进考场,里面鸦雀无声,30多名考生在全神贯注地画着前方墙上挂着的石膏头像。志学很惊讶,这大概就是老师过去讲过的石膏像吧,他脱口而出:“这白石膏像怎么画?”考生哄堂大笑,他第一次画石膏,不知怎么下笔,座位又远,看不清楚,内心不免有些紧张。志学急急忙忙画了起来,还没有画完,铃声就响了。志学走出教室,心里很难过。怎么办?就这么回去吗?志学正在一筹莫展时,有学生劝他去哈尔滨春华美术学校补习,明年再来报考。就这样志学来到了那所学校。
于志学讲述道:春华美术学校是私立学校,没有学生宿舍。志学白天上课,晚上住宿成了大问题。于志学在哈市没有亲属和朋友,又住不起旅店,只能到拥挤不堪的火车站候车室栖身。当时的哈尔滨车站候车室,并排放着十几条长椅子,四处挤满了南来北往的旅客,大部分都是出来谋生的乡下人。喊叫声、嘈杂声和浓重的旱烟味以及难闻的气味夹杂在一起,令人难以忍受。长椅子中间虽然有扶手,但他那时身体瘦小,可以从扶手下钻进去。他选择稍微僻静的地方,躺在椅子上面过夜。
夜间还常被值勤的民警叫醒,被猛烈地训斥后撵出候车室。夏天还好办,撵出去了就在马路外面找个地方将就一宿,最难熬的是冬天,他只有一条小破毯子,寒冷的北风从椅子的板条缝里往骨头里钻,他蜷曲在椅子里,身体被扶手限制得不能动弹,不一会儿工夫,身体就冻得像僵死了一般。实在受不了,他就从椅子扶手下钻出来,原地蹦跳一会儿,身子热乎了,再重新钻进去,有时一宿不知要折腾多少次。父亲知道他为了学画,蹲火车站,饿肚子,就写信或通过亲友接他回家,但于志学下了决心,一定要当个画家,即使再苦再难他也要坚持下去。
他把火车站当做了第二课堂。南来北往的旅客,形形色色,他一有空儿就在候车室画速写。好几次因在候车室里画女人速写,都因为他穿得破旧被人当做流氓侮辱、谩骂,还把他画好的速写撕得粉碎。但他没有灰心,还是坚持着。没有生活费,就去马路上帮人拉小套。百十米的高坡,帮人拉一趟,只挣五分钱,一天累得筋疲力尽也只能挣几角钱。他就用这几角钱买点稀粥和咸菜糊口,还要攒钱买画画用的材料。小志学就是这样,顽强地坚持着,不停地画,一有机会就不耻下问。
于志学告诉我:在春华美术学校期间,他结识了一些美术界的朋友。他们见自己生活艰难,就拉他一起去搞广告、牌匾和展览的设计装潢工作。当时做这种工作,收入相当可观,搞好了一次就赚到上千元钱。于志学这时才知道,搞美术不但能供人欣赏,还能赚钱。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就和朋友们一起搞起装潢。为了能很快适应新的要求,于志学又拼命地练书法、练各种美术字。这一时期,他广泛地接触了各个阶层,开阔了生活领域,逐渐地,他开始已小有名气,在哈尔滨南岗区一带可以独立山头。在这种情况下他租了一间地下室,坐在家里就有人上门求艺了。但他不为金钱所动,当他赚了一点钱,够生活的基本需要时,就把门一关埋起头来作画,不再接任何活儿。
有人问于志学:“是什么因素使你获得了成功?”于志学觉得自己的成功不是因为才智过人,也不是有什么天赋,最重要的是首先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有一个奋争的目标,无论做什么,都要看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这个大方向、大目标。试想,自己当初来到大城市,一下子就找到了挣钱的方式,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自己很可能成为一名能干的工艺美术师或是一个出色的商人,而决不会有今天。
那时,于志学最喜欢黄胄的作品,称黄胄的画豪放、大气,符合自己的个性,尤其欣赏黄胄笔下的毛驴,可爱动人。于志学按照平时在报纸、画报上剪裁积累的黄胃作品临摹,在画毛驴的腿部时,他左画右画,怎么也画不出黄先生笔下驴腿的那种毛绒绒的感觉。自己在学校学习的那点东西,还只是在基本功阶段,对国画创作一点都不了解,也不得要领。他不泄气,还是一个劲儿不停地画。他还常去哈尔滨市图书馆,向书本老师请教,起初他找来一本《
中国画入门
》如饥似渴地读起来。书本这把钥匙,一下子使他茅塞顿开,如同在夜海航行中迷失了方向时,前方突然出现了航标灯,照亮了自己的前进方向。他这才懂得了中国画的宣纸还有很多学问,他用了20多天的时间,几乎翻阅了当时图书馆里所藏的所有美术图书。问题的原因找到了,他把高价买来的熟宣纸换成生宣,重新画了起来。几笔上去,那毛绒绒的驴腿就跃然纸上。他深深地体会到,书本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善于使用书本这把打开宇宙空间奥秘的钥匙,才能使自己更聪明、目光更远大。这也是于志学如此热爱书的原因,这种习惯,陪伴他至今。
于志学感慨地讲道:他着迷于绘画,对画广告、做牌匾和办展览的兴趣越来越淡漠。俗话说,不着魔,不出活,不发疯,不成功。自己的作品在《黑龙江画报》等刊物相继发表。当时黑龙江省画报社、哈尔滨市美术工作者协会绘画门市部和黑龙江省工业展览馆设计室都要破格聘用他。他考虑再三到了黑龙江画报社做美术编辑工作。
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乡下穷孩子,能进省城,能在省出版社当编辑,可以说是一步登天,可于志学仍不满足,他要把童年的理想变为现实。他把别人喝茶水、抽烟、看报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一年到头,5个人的编辑部一年有20部的编辑任务,他一人就独立完成15部,他所创作的连环画也纷纷获奖。由于他的勤奋工作,他被选为黑龙江省第五届劳动模范。于志学还是不满足,他童年立下的要为故乡北国大自然母亲立传的愿望不断地激励着他,使他必须要倾力地表现她、讴歌她。
(待续)
查看全文
支持作者
给作者一点鼓励,您的鼓励是原创的动力!
更多
最新评论
3.00
5.00
8.00
10.00
20.00
30.00
50.00
100.00
200.00
其他金额
返回
打赏
最新
换一换
热评
更多
人气
更多
相关阅读
写评论...
取消
确定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3627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