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运河》第15集中,一段移动画面清晰显示:直升机在淮安区城南上空缓慢盘旋,机翼下方万亩绿野之上,大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铺展成一个大大的“十”字。画面上,明眼人很快便会发现,地上的“十”字交汇,是平面布局的,与现在人们常见的淮安水上立交枢纽图片,存有明显不同,这就是大运河水上立交横空出世所带来的变化。如今,已经建成的淮安水上立交枢纽,为上槽下洞结构,南北、东西两个方向水流各自独流,其交汇规模为亚洲最大。上槽系南北方向,为京杭运河船行航槽,宽度80米;下洞为15孔并列过水涵洞,最大过水流量为2890立方米每秒。桥头堡建筑采用钢索缆桥造型,将现代工程与淮安古运河文化融为一体。人站桥头,上部航槽船队浩荡,往来如梭;下部涵洞没入水下,接引淮河之水滚滚东去,蔚为壮观。 与大运河水上立交枢纽相配套的工程,还有淮河入海水道建设。淮河入海水道前期工程于1998年10月开工,2002年年底主体完工,是扩大淮河洪水出路,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确保淮河下游2600 万人口、近200 万公顷耕地防洪安全的战略性骨干工程。入海水道西起洪泽湖东侧二河闸,东至扁担港注入黄海,全长 163.5 千米,结束了淮河800 多年来无独立尾闾入海的历史。2003年 6 月,淮河流域发生自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
水,淮河入海水道启动行洪33 天,为淮河流域防汛抗洪作出重大贡献。2022年7月,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开工,将洪泽湖防洪标准从100年一遇提高至 300年一遇,这是党中央对实现江河安澜目标所做的最新擘画。
感奋之二: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淮安钞关遗址建成迎客,淮安古城、河下古镇焕发新姿。
央视《话说运河》截图:1984年淮安县城中心镇淮楼周边实景画面。
回看《话说运河》第17集“地灵人杰话淮安”中,有关镇淮楼的航拍画面,我们发现,视频中镇淮楼背面的大片区域,是一片空白。对了,那里正是80年代老淮安县城体育场所在地。如今那里,已建成为漕运总督部院遗址公园,被公布为第5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北侧,还新建起了一座中国漕运历史博物馆。漕运总督部院遗址相关石刻,是2002年城市建筑施工中被发现的。如今的漕运广场,每天游人如织,人们可一边徜徉在古老巨大的石础、殿基之间,体味历史的巨变沧桑;一边在博物馆内的文图声影之间,感受人与自然的弈搏相处之道。淮安钞关遗址是2014年10月在板闸风情街建设中被发现的,是中国大运河沿线目前为止极为重要的一处水闸遗址。该水闸系明代早期平江伯陈瑄在里运河上修建的“四闸”之一,古河道、古水闸、古建筑基址、古堤坝、古码头等诸类遗迹齐全,保存状况良好,时代明确,遗迹丰富,与目前地表残存的明清三元宫古建筑和钞关遗址一体相连。此水闸不仅为世遗大运河增添了新的重要实物遗存,同时对研究明清水利史、运河史,税收史,古代水利工程学、古建筑学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两处遗址的开发成功,加上伟人周恩来红色纪念地各项设施的逐步完善,古城淮安、河下古镇迎来了旅游业的黄金时期。据统计,2024年龙年春节,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所辖景区、河下古镇、文旅集团所辖景区等单位,接待游客数分别达到31.13万人、50.91万人和35.1万人。最繁忙的几天,河下古镇从早到晚,游客摩肩接踵,湖嘴老街、程公桥上人流更是非侧身不能过,充分彰显出运河文化的魅力。
感奋之三:清口枢纽、.双金闸获有效保护,淮阴水利枢纽分淮入沂、淮水北调效益巨大。央视《话说运河》截图:浙江省博物馆馆藏《无款南巡道里图》
在《话说运河》第18集“黄河故道”中,主持人陈铎现身于黄河故道淮海路大桥废旧桥墩前,为人们讲述黄河、淮河、运河、洪泽湖四大水系之间的传奇故事。与此同时,摄制组并特意为大家播映了摄自浙江省博物馆的馆藏《无款南巡道里图》。该图清晰地展现了清代淮阴码(马)头镇清口水利枢纽当年漕船上下行的艰难情景。清口枢纽和双金闸是大运河申遗时,位于淮阴区的两处重要申报点,现已双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清口枢纽历史上就是黄河、淮河、大运河三条河流的交汇之处,区域范围近50平方公里。基本格局由明代著名治水专家潘季驯奠定,核心方略是“束水攻沙”
和“蓄清刷黄”,目的是确保漕运畅通。《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这样描述清口枢纽:“淮安清口枢纽体现人类农业文明时期东方水利水运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平,堪称人类水运水利技术整体的杰出范例。”双金闸,最早始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是为解决汛期黄河水量较大时,黄河水经由清口向运河倒灌问题的设施。现存的双金闸为1922年重建时的原貌,状况良好,其丰厚的水工文化内涵和领先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的示范作用,得到各方推崇。 如今,与清口枢纽紧密相连的淮阴(杨庄)水利枢纽已经全面建成。这里是中运河、里运河、二河、淮沭河、盐河、张福河、废黄河等七河交汇处,是“分淮入沂、淮水北调和淮沂互济”跨流域调水关键工程。枢纽区内,先后建成了淮阴闸、淮涟闸、淮阴船闸、复线船闸、盐河闸、盐河船闸、淮沭河船闸等10余座大中型水利工程,从而为淮北地区“旱改水”和里下河地区“沤改早”提供了丰富的水源。随着稻、麦两熟普遍代替过去的一熟沤田,淮北地区长期以来南粮北运的历史被彻底终结,如今这里已成为江苏新崛起的重要商品粮基地。
感奋之四:清江大闸保存完好,新(老)清江浦楼、河道总督遗址、丰济仓等历史文化街区日新月异。
回看《话说运河》第18集“黄河故道”中清江大闸的画面,我们清楚地看到,时与清江大闸相连的中洲岛,还是空落落一片,主持人陈铎为画面所配的画外音:“自古水患,淮阴为大”,也清楚点明清江大闸在中国漕运史上的重要性。清江大闸遗产点,以及河道总督署(清晏园)、丰济仓、清江浦河道街区等,均位于今淮安市清江浦区境内。清江大闸始建于明朝初年,用于控制运河流量,保证漕船通行,是现今大运河上仅存的维护最好的古闸。由于地处漕粮运送必经通道,因此一到运粮季节,闸区所在河道之内,万艘漕船相接,12万漕军荷械逡巡,“帆樯衔尾,绵亘数里”,景象极为壮观,舟行之险俨如三峡。河道总督署(清晏园),是我国治水和漕运史上唯一保存完好的衙署园林,园内亭、台、楼、阁、假山错落有致,揉北方开阔与南方玲珑于一处,素有”江淮第一园“之美称。丰济仓历史上在淮安府境内共有两处,一处在淮安府城西门城楼附近,一处在现清江浦区运河南岸。清江浦丰济仓储粮经常保持在300万石左右,是全国漕粮四大名仓之一。坐落在市区里运河道南岸的清江浦楼,较长时间一直为掌船人眺望清江浦的标志。由于老清江浦楼位置偏远,也无明显特色,故而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其存在。2003年,市政府修建中洲公园,礼请东南大学专家在洲头设计建设新清江浦楼,现已成为淮安的一大地标建筑。位于里运河南岸的陈潘二公祠,是为展示治水名臣陈瑄、潘季驯的生平以及他们在淮安的治水业绩而迁建,吴公祠则为纪念清代漕运总督吴棠而建。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
不断推进,古代淮安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储备中心的实景盛况,必将精彩呈现于世人眼前。
感奋之五:洪泽湖大堤遗产点完成改造,洪泽湖东部湿地自然保护区、古堰森林公园等发挥独特效应。
央视《话说运河》截图:1984年主持人陈铎在洪泽湖大堤实景走访画面。
在《话说运河》第18集中,有一段主持人陈铎站在洪泽湖大堤边上讲述的画面。洪泽湖大堤遗产点位于今淮安市淮阴区、洪泽区境内。洪泽湖大堤亦称“高家堰”“高加堰”,是阻拦淮河形成洪泽湖的大型堤堰工程。大堤始建于东汉,重筑加固于明清。明万历八年(1580)起,加筑迎湖面石工护墙,直至清乾隆十六年(1751),历时170多年方得完工。大堤北起马头镇石工头,南至蒋坝镇,全长120里。所有护堤石料皆取自徐州,规格统一,筑工精细,石块之间有石灰勾缝联结,部分石缝有铁钩爪固联。民间素有“西有都江堰,东有高家堰”之称,《人民日报》曾著文,将其称之为400年前的三峡工程。如今的洪泽湖大堤古堰景区,一个兼具历史文化、现代水工、大湖风光、农耕美食于一体旅游风光带,已初具规模。在这里,不仅有古堰大堤的千年石工;还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胡耀邦、乔石、温家宝等,视察洪泽湖大堤所留下的诸多宝贵图片实物;此外,三河闸、二河闸、高良涧闸、淮阴闸等水利设施,星罗棋布大湖堤岸,这些闸群背依浩渺大湖,面朝千里稻浪,绿化规整,风景如画,十分适合旅游休闲。来这里旅游参观,既可以一览帆樯点点的大湖风光,也可以在稻浪千重、田田莲蓬之中,自在品尝鱼虾蟹鳖,从而体验到独特的农耕文化习俗和湿地垛田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