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县在抗日战争的经纬时空》作者:梦在远方 朗诵:凤凰之歌
河南郑州,天下之中
是中原近代的交通要冲
平汉铁路和陇海铁路
在这里交汇后
向中国东西南北运行
1938年5月下旬
中日“兰封会战”失败之后
郑州处于日本第14师团
和第16师团的包围之中
一旦郑州失守
不仅两条铁路被切断
更重要的是
日军可以沿着陇海线,持续西进
进攻洛阳和西安
从而威胁陕西省汉中
渗透四川省重庆,
另外日军的机械化部队
也可以沿着平汉铁路
南下长驱直入,威胁武汉城
1938年6月1日
中国最高统帅部做出了一个
在郑州花园口
掘开黄河大堤的“惊人决定”
黄河之水,泛滥失控
一直延伸到山东安徽江苏地界
豫皖苏三省
近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波涛汹涌,沼泽泥泞
适值夏季,日军被滔天洪水
暂时迟滞了进攻
黄河决堤时
“土肥圆贤二”的第14师团
靠近中牟县
是进攻郑州的急先峰
所以决堤之后
最早陷入滔滔洪水包围之中
侥幸的是
刚脱堤的河面,喇叭囗狭窄
日军第二军迅速派出了
大量救援橡皮艇
因此并没有多少损失
而日军第16师团
由于处在黄河决堤喇叭口状下游
损失残重
据统计有1000人左右
当即在洪水中丧生
而黄河东南岸的国军
在这之后趁机发动反攻
将豫东南被黄泛区
隔绝断后的小股日军全部肃清
加上被洪水淹死的日军
黄河决堤事件
日军共损失了7000头鬼子
和大量陷入泥泞的武器辎重
相对于1000多万老百姓失去家园
89万炎黄子孙在洪水中丧生
永远是中华民族心头之痛
就这样
日军统帅部计划于1938年6月上旬
拿下郑州的计划无法执行
中日双方隔黄河对峙3年
其间飞机相互轰炸,民不聊生
直到1941年9月
日军决定在湖南发起“长沙战役”
为了牵制
驻河南的中国军队向南调兵,
1941年10月2日,天还没亮
华北日军突然发动奇袭
渡过黄河和黄泛区
向南岸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
日军从郑州惠济区琵琶镇等三处
悄悄进行强渡黄河行动
中国军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日军在郑州西北琵琶镇登陆后
一举将“姚店堤,高地庙
荥泽,中牟”等地迅速占领
1941年10月4日
上午10点半钟
日军攻入郑州城区
日军吉冈部队从郑州北门
向南门烧杀横行
1941年11月初
中国军队组织了全面反攻
日军在占领郑州一个多月后
发现呆在郑州会无可奈何
被滞留在嵩山山区国军反复折腾
剿又剿不净,打也打不赢
不如干脆回到了新乡
新乡是日本的侵华据点
当时还叫“伪平原省”
但在黄河南岸邙山头“霸王城”
保留了一个前进据点。
以备后来南下的军事支撑
中牟县城南侧
是黄河改道以后形成的新黄河
和河南信阳一样
自1938年,沦陷长达七年之久
直到1945年
中牟县城一直被日本“机动掌控”
抗日战争共十四年
几乎十三年左右
河南汝阳因地处豫西,勉强太平
至少没有日本鬼子“魔鬼的身影”
1944年
日军一号作战方案
表面上是进攻
实质上是为了保命
鉴于日本太平洋战争的失败
日本为寻退路
需要将中国大陆从南到北贯通
豫湘桂战役初期
日本以河南新乡伪平原省为大本营
冈村宁次还将日本第1军一部
配置于黄河北岸山西垣yuαn曲县
澄田赉(lài)四郎,当时在山西
任日本第一军司令
冈村宁次另外将华中方面军一部
调集于信阳及安徽寿县正阳关附近参与战略呼应
除此之外
日军又集结一大批伪军部队
第2集团军张岚峰
第2方面军孙良诚
第28集团军庞炳勋
第11军孙殿英作为帮凶
为便于军队运输
日军竟将华北和华中地区
各铁路支线的铁轨、枕木
等器材全部拆除
运往新乡、开封、信阳、武汉等地
统一集中使用
1944年3月中旬特意从日本本土
调来国宝级“架桥机”
冒着国军的炮火,强行施工
将中断了6年的黄河铁桥修通
期间,平汉铁路线北段
从新乡市西南16公小翼镇
铺设了8条支线
一直修复到黄河北岸滩地
以保证大规模决战的武器后备补允
日军还越过黄河
重建并充实了
荥阳市广武镇邙山头和中牟县城
两个桥头堡阵地的“炮火远程”
可见日军投入之大
几乎竭其所能
可以说是孤注一掷,极恶穷凶
并且冈村宁次还学习借鉴了
希特勒的闪电战经验
结合河南平原地理情况
开始集中将坦克群使用
为保证“河南战役"的顺利进行
日军动用了
3个步兵师团
1个坦克师团
4个步兵旅团
1个骑兵旅团和炮兵、工兵
及其他特种兵部队
总兵力达14.8万之众
蒋介石的国防部和军委会判断
日军“一号作战计划”
不过是一次在平汉铁路两侧
有限的“局部折腾”
没想到日军发动的是横跨“豫湘桂”的全面调动,垂死拚命
坐阵洛阳的蒋鼎文
虽然认为日军的攻势
可能是“大规模”的
但并无足够的情报资源论证支撑
因而选择了
服从蒋介石和军委会的决定
时称“中原王”的汤恩伯
他在河南正忙于扩充势力
军人走私,腐败榨取,商业经营
用敷衍应付的方式
将蒋介石的错误战略,被动执行
汤恩伯名义上是
河南第一战区的副长官
但战区内的蒋军嫡系
全部都归汤恩伯掌控
司令长官蒋鼎文能指挥的部队
都是杂牌军
反而是坐镇洛阳的第一战区司令
蒋介石这样的人事安排
在大战之际无法保证
“上下同欲者胜”
汤恩伯在平顶山市叶县另设司令部
叶县往来的军政大员车水马龙
比洛阳还多
反倒更像第一战区的中枢所在
这使得蒋鼎文尴尬牢骚,意难平
蒋鼎文和汤恩伯带着
各自系统的部队应战,各打各的
政令不通,军令难行
所以豫中会战之败
首先是国民政府战略指导的错误
至于战术上的
措手不及,被动挨打,失地千里
早己命中注定
1944年4月17日夜里
洛阳黄河北岸的日军十分安静
但郑州东边的战斗已经万炮齐鸣
日军第37师团
从中牟北突破黄河
零时发起进攻击
凌晨2时占领中牟县城
几乎与此同时
为解除南进时的侧背威胁
日军第110师团第163联队的
第2大队
在猛烈炮火掩护下
偷袭郑州邙山头
西侧高地上的“汉王城”
85军预备11师王鑫昌1个营
是汤恩伯中央军的主力部队
激战至1944年4月19日中午前后
阵地全被摧毁
营长王鑫昌以下300余人
不是战死,就是跳黄河殉国
全部壮裂牺牲。
再不要说日军不善夜战了!
狗急跳墙的日本人之所以叫“鬼子”
在夜里,当然更有魔鬼的狰狞
坐镇洛阳的第一战区司令官蒋鼎文
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只是轻描淡写通知各部
“今晚敌人在中牟渡河,
现在只有百余人正同我军战斗
注意警戒河防!暂不轻举妄动
4月18日晨
日军第37师团全部渡过黄河
一路向郑州扑来
另一路向郑州以南迂回
直奔汤恩伯设在叶县的司令部
汤恩伯凭着“军事敏感”
感觉到日本人这一次来势
有“非同往常一般”的凶猛
及时确定了
在战术上“保存实力”的前提下
敷衍执行着
蒋介石和蒋鼎文的军事命令
思考预判着全身而退的最佳行程
——豫中会战全面爆发
河南111个县城除了沈丘,新蔡
109个县全部都被卷入了战争
不要真把汤恩伯当成猪一般的饭桶
“明哲保身”的汤恩伯读透了
毛泽东1938年发刊的《论持久战》
在国军将官中做到了活学活用
他一直认为
中国部队装备落后
不能与日本在平汉路及平原地带
正面交锋
保存实力,寻机歼敌
就应该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
与敌人在豫西山地打持久战争
所以汤恩伯集团
最精锐的4个军
也就是12军13军29军和85军
分别驻守嵩山山区的
临汝,登封,郏县,密县,宝丰
在嵩山山区布置4个精锐军的兵力
依靠“嵩山地形优势”
可进可退、可守可攻
剩余的部队都在许昌,叶县
“伏牛山外围”机动待命
寻机从日军侧背发动偷袭
确保战术主动
1944年4月22日
郑州第二次被日本人战领
新郑县城,半日被攻破
荥阳、广武、尉氏、鄢陵
密县、长葛临颖、郾城
漯河、遂平、西平
日军一扫而过,势如暴雨狂风
在蒋介石的强制命令下
平汉铁路抵抗最为激烈的
也就只有一个许昌城
根据蒋介石
“守许昌之师,应尽力支持
以吸引、牵制敌之兵力”的指令
汤恩伯急令李仙洲
率第28集团军2个军
约1万人向襄城、禹县方面移动
攻击日军的侧翼
但这支机动部队
在日军“坦克群”加“闪电战”
的凌厉攻势中,迅速被日军打垮
根本无法与许昌守军对接靠拢
许昌城面积只有一平方公里
由汤恩伯兵团
暂编15军第29师师长吕公良
带领3000名将士,绝地抗争
从1944年4月28日开始
冈村宁次使出了杀手锏~战车师团
在新郑集结的
日军5个师团及骑兵
坦克兵一万人倾巢南下
采用“牛刀斩鸡”战术
碾压国军的气势,
在心理战术上
大刀阔斧,万钧雷霆
虽然无法与德国坦克相比
但由于蒋介石和“美国特使”史迪威
“第一军事权力”的矛盾纷争
史迪威有意看
蒋介石在军事上出丑
1944年初,中断了
美国反坦克兵器对中国军队供应
坦克就是尖牙利器
撕裂着国军的神经,
几乎无往不胜,
让人一看就“头眼发蒙”
第29师师长吕公良
和他手下将士以血肉之躯
打退了日军发起的几十次冲锋
1944年4月30日18时
吕公良向汤恩伯总部求援
汤恩伯回电:“再坚守3天
等待援军接应”
实质上汤恩伯
是用吕公良的牺牲
来将日本的“兵力实力”验证测定
从而决定下一步战术“逃避行动”
1944年5月1日拂晓
日军攻占了许昌全城,
为不让军旗落入敌手
师长吕公良含泪焚旗
场面悲壮,英勇
第85团团长杨尚武
第87团团长李培芹
第86团营长胡光耀
第87团营长何景明
以身殉国,气贯长虹
就在同一天
1944年5月1日
不深入战场
喜欢遥控指挥的蒋介石仍然电令:
要求汤恩伯集中主力
把第12军、第13军、第29军、第85军等等,全部都结合起来
要与日军在许昌外围一决雌雄
汤恩伯瞻前顾后
被动敷衍执行
后来由于日本的闪电战术
汤恩伯所有“作战计划”
都跟不上“战场变化”
国军各部
“都不愿意,也来不及”行动
上行下效,无所适从
许昌的失守
彻底击碎了汤恩伯
侧面攻击日军的计划
汤恩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
撇开蒋介石和蒋鼎文的电令
指示嵩山驻军,叶县驻军
做好向豫西山地退却的准备
及时苍皇逃命
日军从许昌出发
直奔洛阳,杀气腾腾
队伍前面是数百辆坦克
和上万匹战马疾驰
后面是数万步兵,呈数路纵队
一路向西杀来,其来势之猛
推进速度之快
兵力之强大
均为抗战以来所罕见
日军往西推进,如入无人之境
汤恩伯这时也紧张起来
发现河南临汝,汝阳,伊川
马上要被日军占领
汤恩伯部投入嵩山地区的主力部队
若不抓住战机
就会在汝阳伊川一线
被包围合拢
1944年5月2日,
从许昌出发的日军第12军
一路西来,占领临汝县城
1944年5月3日
驻守在临汝镇的
日军第三坦克师团
占领了汝阳县
大安乡(娘娘山)“五纵山顶”
1944年5月9日
日军第37师团为
追击汤恩伯部王仲廉31集团军
占领汝阳县城
日军第五航空军第二飞行团
对汝阳县十八盘、三屯
靳村,小白等地滥炸狂轰
1944年5月18日
日军从嵩县黄庄出发
攻占“小白,鱼山,太平,杨坪”
1944年5月25日
日本自伊川县“平等,白元”
到汝阳县“大马山,
二马山,琵琶寨,乌龙山”一线
建高地据点
由139联队大内义弥,金津学等
带人驻扎,军事防控
至此汝阳全县
才真正走进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时空
进抵汝阳后的日本人
按照作战计划,一路不停
日本战车也不与中国守军纠缠
径自穿越而过
按预定目标,将交通要塞占领
进抵洛南的日军从龙门向西走
到达战略要地“洛宁”
切断了中国军队的西退之路
日本对汤恩伯军队和洛阳的合围
就这样
于1944年5月3号顺利完成
日本12军司令官“内山英太郎”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坦克第3师团长“山路秀男”
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竟然做出一个极大的错误决定:
他没有在临汝,汝阳,伊川
“攻固防线,束紧口袋”
而是急于到“洛阳争功”
1944年5月5日
汤恩伯“嵩山山区”的大部队
共4个军
在临汝庙下
汝阳大安
伊川白沙
完成了胜利大突围
日军由于战线太长
汤恩伯部地形熟悉,跑得又快
山路秀男留守在日本据点的鬼子
眼看着汤恩伯溃退的军队
潮水般奔涌
很快就在鲁山汝阳嵩山伏牛山区
消失得无影无综
12军司令官内山英太郎
看着马上煮熟的鸭子又飞了
气得几乎发疯
杀害了很多难民和百姓
坐镇洛阳的蒋鼎文
在汤恩伯兵团与敌“周旋于许昌”
吸引敌军主力近20多天
在这段时间里,
遗误战机,按兵不动
让整整11个军,“12万人的兵力”
一直呆在黄河南岸
坐等日军进攻。
当蒋鼎文听说日军攻占了临汝
蒋鼎文首先担心自己会被包围,
于5月6日将长官部
撤到新安县,先自己安全保命
1944年5月7日
龙门防线被突破
形势急转直下。
而撤退到“汝阳,伊川”的汤恩伯
为保存实力
拒不向洛阳发兵
蒋鼎文见大势已去
便在新安
电令十五军军长武庭麟
及“十四军九十四师”
坚守洛阳一星期,以待援军接应
同时将驻防伊川的暂编四师
和八十三师调到洛阳西
“磁涧”驻防,伺机待命
蒋鼎文这种部署
一方面避免了
日军对自己司令部的直接威胁
另一方面企图
在日军陷于“洛阳围攻战时”
与汤恩伯部队
从西、南两面包围日军,
创造“歼敌于洛阳城下”之美梦
对于蒋鼎文的心思
日军作战部,早己心知肚明
只有将“蒋鼎文,汤恩伯”集团军
追得越远
才能保证对“洛阳的顺利进攻”
华北方面军司令部下令:
洛阳南面各路日军
突破龙门后
仅以一部,监视洛阳中国守军
抽出主力,西击汤恩伯部
不给国军喘气机会,一举荡平
令虎牢关汜水作战的东线
第六十七旅团
速向洛阳推进
配合突破龙门之日军
完成对洛阳包围,不得放忪
令晋南日军南下新安后
直捣蒋鼎文一战区长官司令部
销毁电台
使国军各部令行不通
5月9日夜
“山西南部日军”第六十九师团
独立混成第三旅团
从山西垣曲渡过黄河,
直捣新安县城。
蒋鼎文偕高级幕僚
经石陵、河底、城村,
在洛宁县东宋镇“宅延村”宿营
星夜召开紧急军事会议。
36集团军司令李家钰
参谋长张仲雷
14集团军副司令刘戡
军长张际鹏
39集团军副司令
兼新八军军长胡柏翰
47军军长李宗昉和参谋长谭本良、第四军军长谢辅三和参谋长石彦懋参会的有20余名高级将领
会议分析战局后
决定1944年5月10
兵分三路向陕县撤退
到卢氏合拢
第三十六集团军
“为了军人的尊严”主动殿后
李家钰将军
于1944年5月21日
在河南“陕县秦家坡”壮烈牺牲
这是十四年抗战中
继张自忠在第一线督战
死战不退后
第二个战死的“集团军司令”
与此同时
洛阳南日军第37,第62、第101师团
坦克第三师团
骑兵第四旅团
分兵进击汤恩伯部,炮声隆隆
一路沿洛河西进
一路沿伊河南行
汤恩伯部猝不及防,损失严重
刚刚集结的溃散之师
又被敌坦克、骑兵部队冲垮
日军在伊河、洛河、涧河三条河谷驱赶中国溃军,纵马驰骋
1944年5月16日
日军从嵩县大章、旧县
向栾川、潭头进犯
时值大雨滂沱,山洪暴发
迁往潭头而未及转移的
“部分河南大学师生”顿陷困境
抗日战争期间
中国高校史上的“潭头事件”
因此发生
呜呼哀哉
国民政府军在“豫西百姓
莘莘学子”面前的仓惶北顾
实在有负于孙中山在天之灵
就在蒋鼎文汤恩伯兵败如山倒
的苍惶退却中
1944年5月10日
日本完成了对洛阳的3面包围
便集中主力向洛阳进攻
洛阳守军是
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
第十四军九十四师。
十五军系袁世凯“豫西镇嵩军”余部
经过改编的“杂牌军”
武器落后笨重
下辖六十四、六十五两个师
兵力约1万人
大部分是豫西子弟兵
第九十四师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有8000余人,建制完整
两支部队共3个师约1.8万人。
十五军军长武庭麟召开军事会议,部署洛阳城防
决定由六十四师守西工
六十五师守北邙
九十四师守洛阳城
十五军军部置于
洛阳北面的制高点“道观上清宫”
统观全局。
部署既定,各师立即进入防区
筑堡、布雷、设鹿砦、挖地洞
从1944年5月10日
日军局部进攻洛北
到25日晨洛阳失陷
洛阳守军进行了长达15日
的浴血保卫战
呈现出一幕幕
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
悲壮残烈
大地为之哭泣,苍天为之动容
5月22日
洛阳城的外围阵地全部失控
1944年5月23日早晨
日军用高音喇叭
对洛阳城内大声喊叫:
“武庭麟将军
皇军自入中国以来所向无敌
攻城没有超过一周而不下者
今将军守洛阳,十有余日
尽到了守土之责
也显示了你的军事才能
武将军是河南战役中的
最能打仗的人
但现在洛阳外围
百里内外,已无中国军队
援军无望,坐以待毙,实属不智
为将军计
以停战归顺为上策
如果从命
自将军以下各级官佐一律不动
薪饷照发
今限二十四小时内答复
如不从命
皇军已准备就绪
攻城旦夕可破
到那时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武庭麟军长下令
朝城外鬼子喊话者开炮
炮弹朝城外打去
一下命中他们的喊话筒
鬼子日本人气急败坏,黔驴技穷
日军第12军指挥官
内山英太郎又以
“保护洛阳白马寺”为理由
逼迫白马寺僧侣联名
给武庭麟送去一封降书
武庭麟当场将降书撕毁
又将和尚痛打一顿
彰显了中国军人的血性
随后双方军队
开始了惨烈的城市争夺战
部分街道和城墙上
开始了刺刀见红
5月25日凌晨
各部开始突围
整个洛阳保卫战中
日本军队
付出了伤亡2万多人的代价
中国守军18000人
伤亡13000多名官兵
等部队撤往卢氏县休整的时候
剩下了2000多名
另有3000国军成了日本俘虏
被日军强征到日本秋田县
花冈町当劳工
供职于鹿岛集团公司。
1945年6月30日
耿谆(zhun)领导700多名劳工
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花岗暴动”
回国后,自1987年起
耿谆先后7次赴日本提起诉讼
“花冈诉讼”
日本方企图于
2000年11月29日以“和解告终”
被告方日本鹿岛公司发表声明
否认虐待中国劳工的罪行
只同意“捐出”5亿日元
但不含赔偿、补偿的性质
只是资助劳工家属的“和解表明”
耿谆认为诉讼目的没有实现
“和解条款”不能接受,
发表《严正声明》
谴责和抗议鹿岛公司拒不认罪
拒绝领取折合人民币人均2万元的“救助金”的“人道欺哄”
2012年8月27日下午耿谆
在襄城去世,享年97岁
死不瞑目,国人惊醒
洛阳保卫战
成为了整个河南战役中
坚持时间最长
毙伤日军最多抗日战争
日本人占领洛阳后,大发兽性
改九朝古都“洛阳市”为“福阳市”
井蛙吞天,天理不容
而且
“穆册大屠杀
漫流村大屠杀
石陵大屠杀
水沟庙大屠杀等
十二起屠杀事件
是中华民族无法愈合的伤痛
把洛阳失守的1944年5月25日
作为河南战役
的结束时间明显不通。
1944年5月26日
蒋介石电令第一
第五战区各部及第八战区
在灵宝附近部队
于28日起分别
反攻陕县、洛宁、渑池、嵩县、鲁山、郾城
此后直到1944年6月中下旬
河南境内一直处于
大规模交战状态
尤其是接近陕西潼关
的豫西地区始终是永不屈服的抗争
1944年7一一9月21日
八路军“皮徐支队”进驻河南
是共产党最后启动了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44年7一一9月21日
八路军“皮徐支队”进驻河南
是共产党最后启动了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歌曰:
不计长短求完整
梳理因果顺序明
时空定位汝阳县
融入抗日大背景
岘山山高拒倭寇
汝水水长家国情
智勇双全郭绍绪
斩杀敌酋震东京
抗日名将武庭麟
手下多有汝阳兵
坚守洛阳十五天
血贱龙门垂丹青
中日空战老鹳窝
汝阳村民护英雄
罗圈椅子改花轿
国际友人解伤痛
迎接八路皮定均
欢迎政委徐子荣
一九四五六月间
血染县城三道岭
一寸热土一寸血
长歌短赋祭英雄
汝阳地处伏牛山
山巍巍来水清清
俯首甘为孺子牛
横眉不屈鬼子凶
共伴祖国度时艰
喜看中华大复兴
梦在远方: 中学教师,崇尚简约,追慕陶行知的平民教育理念,高山仰之(止),景行行之(止),虽不能至,心向往至。凤凰之歌,中共党员,1945年1月8日出生,2000年公务员退休,教育工作者,北京市人,热爱唱歌、朗诵,愿用优美的声音歌颂伟大的党和人民,直到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