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 丝 情 思(散文)

椰城的初夏,凤凰花开,海风习习,空气清新,晴空万里。
早上,红红的太阳,从海平面冉冉升起,美丽的金鼎社区鸟语花香。
送完孙女上幼儿园,又到了吃早餐的时间。来海南后,每天早餐不是海南粉和抱罗粉,就是淹粉淹面,很少馒头稀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久而久之,也觉得腻味了。

路边的鲜花店摆满了迎接母亲节的康乃馨和玫瑰花。一曲《梦中的妈妈》唱的撕心裂肺,令人热泪盈眶。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到了,既想去世的母亲,又想起了家乡的味道。土鸡汤,热干面,霉千张,糍粑鱼,粉蒸肉,排骨煨藕……
回到家里,想起前不久老乡老战友戴兄从湖北老家带回来的一袋干豆丝,我高兴的把它放进锅里煮了起来。

豆丝很耐煮,不像面条稍煮即熟。煮了很久,用筷子夹了一根试了一下,还是外软里硬,我关上火,盖上锅盖又焖了一会。
揭开锅盖,一股久违的香味扑面而来。然后,我往锅里放了一点点食盐和味精,盛了一碗吃了起来。
我记得,在老家湖北,吃豆丝最讲究的绝配是腊肉和蒜苗,外加一坨猪油。想想都垂涎欲滴,好多年没有吃上乡下糊的豆丝了。

今天虽然没有这些配料,但依然软糯香甜又不失劲道。我吃的唇齿留香,一边感谢老乡不远千里从老家带来豆丝送给我,让我远在天涯海角也能体验家乡的味道,一边浮想联翩思绪万千,心儿又回到故乡,回到了从前。
常言道:人是故乡的亲,月是故乡的明,水是故乡的甜。无论身在异乡还是时光荏苒,永远记着家乡的味道。

豆丝,又称豆皮、豆饼。虽然没有热干面那样名扬四海,但也是家喻户晓,是湖北的一道名吃。它以大米为主要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添加小麦,黄豆或者绿豆,经过浸泡软化后磨成浆汁。灶膛里先用茅草点燃小火慢烧,然后用水瓢将浆汁舀起倒进锅里,再用蚌壳壳将浆汁沿锅边迅速摊匀,糊成薄薄的豆皮(饼),切成细丝晒干后备用。干豆丝比面条粉条耐储存,煮食炒食均可,味道好且营养丰富,待客和农家食用都是上品。
小时候,生产队靠工分吃饭。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少,粮食不够吃,糊口都难,吃豆丝当然是一种奢望。每年进入冬腊月,条件好一点的家庭开始糊豆丝,我们只是眼巴巴的看着人家吃香的喝辣的。

谁家糊豆丝,左邻右舍都来帮忙,有的帮忙推磨磨浆,有的在灶前添柴减火控制火侯,有的帮忙往锅里倒浆糊豆丝,有的将一个筛子反端上站在灶台旁边,等锅里的豆丝糊好了出锅,铺盖在筛子背里送进堂屋里,专门有人等着用刀切成豆丝,一条龙的糊豆丝流程就自然形成了。一直忙到深夜,热闹的很。完了,主人家会弄几个菜,用鲜嫩鲜嫩的蒜苗,炒一大锅新鲜豆皮丝,来犒劳帮忙的人。

临走时,主人还送给每个帮忙的人二三张豆丝拿回家做接意。妈妈有时帮别人家去糊豆丝,我们就在家熬夜等着不睡,等着妈妈带回来的一点豆丝,连夜生火起锅炒的吃了再睡,这在当年真的不足为奇。
因此,家乡有一句笑话叫着,隔壁王妈糊豆丝痴指望。是笑话也是实话,一般邻居糊豆丝完后,除了当晚送给帮忙的人外,第二天一大早,主人也会给左邻右舍送上一张二张豆丝,还谦虚的说,“豆丝糊的不好,数量也不多,拿二张来给你们尝尝”。乡里人实在真诚,民风淳朴谦虚,基本都是这样做的,而且代代相传。

转眼到了过年切麻糖或者喝杀猪汤的时候,乡亲们宁愿自己家的人少吃一口,也是你家一碗,他家一碗送过不停,家家如此,都是这样礼尚往来,用现在的话说叫“分享”吧。当然,也有个别家庭不是这样做的,喜欢关起门来吃独食,这就让左邻右舍很瞧不起了。
我的老家与姥姥家只是一河之隔,田挨田路相连。但是是两个生产队,过一个水垱走二个田畈就到了。姥姥家条件稍微好一点,舅妈人好又勤劳,每次糊了豆丝都让我们去吃个饱,然后再带一些回来给父母吃。这些虽然已经遥远,但仍然历历在目刻骨铭心,永远值得感恩。

到后来我们兄弟姐妹们都长大了,家里生活条件也慢慢好了起来。到了冬腊月,父母也张罗糊豆丝,尽量多备些好的食材,请来隔壁的邻居来帮忙,推磨的推磨,调浆的调浆,会糊的糊,会切的切,各司其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家里灯火通明,像过节一样的热闹非凡。
夜深人静,皓月当空。豆丝糊好了,父母少不了好酒好菜招待大家一顿,再挑选几个糊的漂亮的豆丝送给帮忙人,一是感谢帮忙的邻居,二是还别人的人情。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当然心知肚明,觉得父母的一举一动,就是在给我们做榜样。做人要以德为先,懂得感恩,而且要知恩图报。

后来我参军了,每次回来妈妈知道我的生活习惯,就先煮一碗豆丝给我吃,有时还往里窝上二三个荷包蛋。回到武汉岳父家,岳母更是细心的多放些腊肉,把豆丝煮好后洒上一点切好的蒜苗沫,香气扑鼻,吃了还想吃。现在妈妈和岳母都不在了,不知道是现在的食材变了,还是自己的口味变了,再也吃不出豆丝曾经的味道,一切的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现在糊豆丝的工艺都升级了,人工推的石磨早已逃汰了。磨浆用上了钢磨或者打浆机,糊豆丝的尖锅换成了平锅,天燃气和电能代替了柴禾灶,还能恒温控制,甚至实现了工厂化生产。工序改进了,速度加快了,还有人们的生活观念的变化,认为传统的手工做法,太麻烦落后了,像以前那样热热闹闹糊豆丝的场景没有了。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山珍海味,要有尽有。现在好吃的东西多了,年轻人渐渐的不喜欢过去的一些了口味了。只有年龄大一点人还是一往情深,念念不忘,这样就少了一些人间烟火味。

民以食为天。华夏大地,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全国各地的名优特产和各种地方小吃举不胜举,数不胜数。生猛海鲜,酸甜苦辣,香的臭的,高端的低档的,林林总总,品牌众多。总之,罗卜白菜各有所爱。我最喜欢的,还是湖北老家的豆丝。
豆丝,家乡的味道;豆丝,人生的回忆。豆丝,游子思乡的载体;豆丝,永远忘不掉的人间烟火味。


作者简介
张子远,网名天涯有你,湖北京山人。职业:军人、警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华夏诗文苑成员。创作的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作品在《解放军文艺》《橄榄绿》《啄木鸟》《中华诗园》《环球经典文学》《诗歌中国》《中国诗歌网》《华文月刊》《华语时代》《华夏诗文苑》《国际网络文学联盟》《西北城际头条》《凤凰网》《今日头条》《东海前哨》《海南诗刊》《金戈铁马贺兰雄鹰》等刊物、新媒体平台发表,作品入选多种选本。出版过《橄榄绿在行动》《特区卫士大写意》等著作。现退休。

(2024年5月25日·椰城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