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来的乡长
文/魏福堂
山上乡地处海拔一千余米的山上,这里林木密布,群山环绕,似乎没有一块平原,产业除林竹产品加工以外,也不生产粮食,人们吃的用的全部要到山下采购。尽管这里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由于这里交通闭塞,林竹及附加产品运不出去,而农业及日常生活用品又运不上来。这里的人们可谓是端着金饭碗过穷日子。乡里的领导班子换了又换,没有一个待到换届的,群众的苦日子没有尽头。
经过广大群众的推荐,县委组织部的认真考核,县委决定任命一个长期从事山里山外生意而致富的刘伟达担任山上乡第六任代理乡长。刘伟达上任一个月,没有在乡机关上班,群众也找不到他的人影。原来,他在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带领下,上午和乡政府新老领导见了个面,组织部副部长宣布了县委决定,下午召开了班子会,刘伟达宣布:各位领导班子成员从即日起,每人带一名乡机关干部,下沉到每个自然村去调查研究,访贫问苦,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每周下去五天,一天到乡机关学习和交流,月末统一到乡政府会议室集中汇报,每人都要把调查所遇到的情况和问题写成书面文字材料上交办公室。刘伟达上任的第一个月,没有在乡机关上班,很多群众到乡机关找他反映问题,见不到他的影子,于是有些人便认为新班子与老班子一个样,因而对新任乡长也逐渐失去了信心。
一个月后,山上乡政府连续开会一周,对山上乡的发展与未来作出了详细规划。山上乡从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坐在乡机关的人少了,直接下到基层的干部多了;每个干部发一个本子,到月底收拢上交,像学生交作业一样,看收集的问题有多少,看怎么回答老百姓的问题,收效如何。成效与每个下乡干部的补贴相挂钩,从此,乡机关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同时规定每两个乡干部一个到行政村,另一个到落后的自然村蹲点一年,除学习开会外,不得回机关闲着。乡长带头到离乡最远的自然村蹲点,年终绩效考核与蹲点政绩挂钩,乡机关干部每人拿出20%的工资作保证金,随蹲点单位变化而升降。
同时,刘伟达乡长为了解决山区交通不便问题,自己拿出十万元做生意时的流动资金,动员乡亲们捐款修建加宽与县城之间的公路。动员群众开挖大型水库,积储水源种植水稻,切实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随后山上乡政府决定:充分利用林竹空隙之地开发梯田,种植水稻和适宜的经济作物,彻底解决了山区二万人的吃饭问题及生活的日常开支。目前山上乡的层层梯田形成了一条靘丽的风景线,来此参观者络绎不绝。两年后成效显著,山上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安居乐业。刘伟达也因此升任为乡党委书记,办公室主任接任他为乡长。
(图片借用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