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说桢州之“称土定县址”

在韩城,说到薛峰川, 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气侯宜人,被称为韩城市的后花园,实至名归。薛峰川之于韩城,如同秦岭之于华夏;在韩城有桢州大街,至于这条街为啥叫桢州大街?桢州又在哪里?,估计知道的人不会太多;再说到土岭村,估计知道的人应该是少之又少了。

其实,熟悉韩城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古桢州,在古时,韩城市薛峰川土岭村不仅为韩城一个古镇,金元时期,土岭村还曾经是韩城县县治所在地。据记载,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年,韩城县升格为桢州,辖韩城、合阳两地。金正1229年,蒙古大军先遗军自龙门渡过黄河,选择了在薛峰川土岭村安营扎寨,1230年,大蒙古帝国统治韩城。1264年,忽必略至元年,废除金朝设立的桢州,改为韩城县。至元1265年,又复设桢州府,仍辖韩城、合阳两地,将县址牵至距老城20公里的薛峰川土岭村。元惠宗六年1340年,撤桢州恢复韩城县,县址重新牵回原址,也就是今天的韩城老城,元朝在土岭村设桢州府共76年历史。古时的土岭村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都在韩城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至今,在土岭村周边还存留有部分金元建筑和大量的历史遗迹。

至于后来韩城县县址为什么又从土岭村重新牵回了老城,其间有着一个很有趣的传说:
元朝将韩城县县址搬迁到土岭村后,老城的富庶乡民很不服气,总想着怎么样把韩城县再搬回老城。后来老城有个乡绅庶士,就想了个办法,叫“称土定县址”。于是,此人就找土岭村人说:“县址不应该设在土岭村,而应该仍然设在老城。”土岭村人当然不愿意了:“凭啥呀?县址可是朝庭定的,岂能说迁就迁?”老城人就说了:“因为你们土岭村的土太轻了,土轻地薄,不利于韩城的长久发展,所以不宜做为韩城县县址。”这话一出,土岭村人就不爱听了:“凭啥说我们土岭村的土没你们老城的土重?”老城人一看土岭村人已经上套了,就说:“哪咱们就各拿一斗自己村的土来称一下,哪里的土重就把县城定在哪里。”次日,各自拿来一斗土称之,老城的土果然比土岭村的土重许多,老城人赢了,土岭村人输了,于是韩城县县址又迁回了老城。

事后土岭村人才知道自己上了老城人的当了:原来精明的老城人拿的是黄河滩的砂子,而老实的土岭村人为了证明自己村的土质好,拿的是晒干、碾细、过了箩的白面土,干燥松软的白面土分量自然就比砂子轻许多。因之,在土岭村至今都流传着一句老话“不要拿土和砂子比”其背后的隐喻的意思其实就是精明和老实、聪明和愚钝的区别。
称土定县址,这虽然只是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作者简介
王艺维,男,1971年出生于陕西省韩城市,1990年入伍,2001年11月转业到大唐韩城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特约通讯员,韩城文学会员,业余喜欢文学创作,大部分文学作品发表于中国大唐报、中国大唐集团网站、大唐陕西公司网站、韩城文学等平台。

202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