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台鱼的来历
胡保泰 整理
清朝康熙年间,一年夏季的一天,胡峄阳与百福庵的老道长蒋清山、莱阳名人孙笃先三人结伴而行到崂山去玩。
当他们步行走到白沙河的岸边华阴村,三人感到有些累,想休息一会儿,孙笃先指着酒葫芦说:“咱们喝两口吧?解解乏儿。”三人“哈哈哈”互相会意的笑了起来,于是找了一块干净的石磅平面席地而坐,谁知,当酒、菜肴摆到石头上时,蔣清山突然发现所带的酒肴说:“怎么净是些水果、青菜肴……这怎么连条鱼也没有?
嗨、无鱼不成席吧。”胡峄阳捋着胡子不急不慢的笑着说:“这好办,你们每人折一条柳枝给我。”蒋清山和孙笃先二人不明白什么意思,顺手从河岸的柳树上,各折了一条柳枝递给胡峄阳。胡峄阳接过柳枝,把柳枝叶子撸了下来,再将柳叶轻轻撒入河中,然后拿起柳枝在水中一搅,笑着说:“这不、鱼都在水里吗?”蒋清山和孙笃先好奇的朝水里看去,高兴了,蒋清山一拍大腿,“可不”,那一片片柳叶眨眼功夫儿变成一群小鱼,来回游动。蒋清山高兴的搓手问:“没有渔网,这怎么能把鱼捞上来呢?”这时只见胡峄阳不急不慢,拿起两根柳树枝,对着河流横在鱼群两侧的水面上,小鱼群看到柳树枝映在水里的影子时,慌乱起来,不敢越过,簇拥成一团儿,几乎挤出水面,孙笃先赶快挽起袖子并拢双手,将手浸入水中,说时迟,那时快,迅速一捧,几条活生生的鱼儿被捧了上来。于是又在周边捡了些干柴草,烧火做鱼,并且捡了一块薄石板,把鱼放上。不一会儿功夫儿,飘出了喷喷的鱼香味,这鱼香味,飘在山间野外,陪着青草味,有格外的香,鱼熟了。这时三个人喝着酒,吃着鱼,品尝着这鲜美的鱼,高兴极了,异口同声的说:“这鱼比南海里捕的鱼,味道还要好几倍,好吃。”于是三个人边饮边吃,说古道今,不知不觉喝到太阳偏西,这时只见三人满面欣喜,走起路来晃晃悠着,互相搭肩拉手,友谊之情无可比拟,再也无心向崂山山里走了……
远看,家乡还有一段路程,三人商定,咱们今天还是先回家吧。
多少年过去了,后来由于这种鱼的味道鲜美、奇特,并且这鱼的体态晶莹晶莹剔透,发亮,鱼的本身体内就好像含着油。
相传是先贤胡峄阳仙人给变出来的,因此人们便把这种鱼叫做“仙胎鱼”。
洼里:胡孝泽 口述
流传崂山、李村、城阳区一带
2024年5月
作者简介:胡保泰,男,字山言,网名山脚人家,山东青岛人。多篇散文、小说,分别发表在《半岛都市报》、《财经日报》、《青岛晚报》、《崂山春秋》、《青岛好人》、《市北文学》、《新视听》、《当代散文》、《城阳纵横》、《黄海文潮》、《城阳文艺》等多家报刊杂志。2013年作品入编《乡情民俗》。主笔编纂《崂山五中校志》。现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青岛城阳诗词学会会员,蓝月亮文学社会员,即墨文学研究会理事,《青年文学家》理事会理事,出版合集《梦在蓝天》、《追梦》、《青岛市民间作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