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书简·杨生博与王满院(之七)
总结及启示
——致王满院先生(九)
满院友:近好!
根据你散文在社会上的影响,咸阳人民广播电台《直播咸阳》栏目为你策划了一期《王满院和他的散文创作》节目,首先表示祝贺!
我接受了栏目组的邀请,作为评论家当嘉宾。由于节目时长1个小时,对你作品的评价要涉及一些你的背景信息,现将问我的问题及回答的要点发你,你看一看是否符合你的实际,因为真实的你才是感动听众的根本。
一、关于你的创作优势。
我准备了两个向度:
一是你生活有厚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生,但经历的内容有简单、有丰富、有平顺、有起伏。你属于有丰富、有起伏这一类,是生活有厚度的这一类。
你是农村贫寒出身,适逢中国又一声惊雷,1979年考入原陕西省农林学校(今杨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工作41年,转战四个县(区),十几个单位。从一般干事到乡镇副镇长,再到镇长。从副区长到县长,从局长到咸阳市人大副主任。可以说,复杂的事遇过,各种人见过,对中国乡村建设、城市化建设都有着深度的参与。用阎纲老师的作家分类说,你是"从生活熔炉中炼出来的作家”这一类,生活特别有厚度。
二是你对社会认识有深度,已到了“见识”这一层面。
每一个人在自己经历中都会形成对社会的认识。有些人的认识预见了未来,被社会接受,以经验的方式给认识主体带来自信。有些人的认识脱离实际,被社会抛弃,以教训的方式给认识主体带来悲观。我们把前者的认识在结果后常常叫做见识。即能与实践相结合并产生积极效果的认识就是见识。你从普通干事到地市级领导干部,是干出来的,是被老百姓认可的干部。你在工作中的认识被群众实践证明是切合实际的,老百姓富起来的结果证明你的认识是见识。
这一点很不容易,有的人认识保守,经常阻碍社会的前进,有的人认识太“左”,脱离实际,给群众带来了损失。你能在实际工作中克服两种倾向,始终在“结合”上下功夫,出成效,说明你对社会认识有深度,达到了“见识”这一层面。
阎纲老师特别强调见识对一个作家的持续推进作用,你在这一点上优势明显,写作前景会一步一层楼。
二、关于你的散文艺术特色。
一个作家的艺术特色犹如一个人的人生经验一样,有经历了就有积累,积累多了,艺术特色就出来了,自己作品与别人作品的区分度就高了。你创作时间不长,写的作品也不算多,但从作品里还是能看到三个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是人性的角度。
这一点很重要,一下子就步入了文学的大门。父亲的厚道,母亲的善良。并且以厚道和善良贯穿片长和其他作品“我"的人性中。阎纲老师说文学就是人学,你切入点是人性,等于一下子抓住了文学的魂。
二是命运的曲度。
你作品中的母亲苦尽甜来,“我”拼搏了也赢了。都走了一条有波澜的人生曲折路。这是文学作品的旋律,有曲折了才有矛盾,有矛盾了才有冲突,把冲突解决了,人物就在社会前进中塑造出来了,时世造英雄就是这个道理。这里的“造”就是文学作品中的塑造。
三是毅力的韧度。
毅力的韧度是用来塑造正面人物骨头的,把困难战胜了的人是英雄。被困难所折磨,甚或折磨到死的人,只要他至死不服输,他也是一个英雄。你作品中的《片长》最能说明这一点,阎老师曾力推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也是这样。
三、你散文创作的启示。
你是成功人士,把成功背后的体会告诉给社会是一种奉献,也是给社会的一种推动。我认为你文学创作的启示有两点:
一是到生活中去。
你是在生活中泡到退休才开始文学创作的,创作的内容都是过去自己生活中的事。只不过是用现在的见识去讲,过去的事才有了现代的意义。阎纲老师高龄92了,看你作品仍看了就放不下,可见你生活基础扎实,讲过去的事,现代意义的方法把握的很好。
从这一点启示出发,作品读者看不懂,不是作品出了事,是作者要么空翻跟头乱编,要么自己思考路径奇异、胡想导致。
二是虚心学习,永远在路上。虚心是你一个很大的特点,也是你成功的根本。人常说文人傲,是指文人坚持真理的“二杆子”精神,阎纲老师赞赏的大诗人,大散文家牛汉就是这样的人。打倒胡风已成定势,人们都说胡风是反革命,牛汉却说胡汉不是,最后因此坐牢。但文人应该虚心,因为这个世界越接触,越发现在更高更广阔的空间看自己,自己无知的地方太多了,因此,要虚心,虚心了才能自觉充电。礼泉那次采风启动仪式上,满场作家只有你一人做着笔记,我记忆太深了。
我们有相当多的基层作家,不虚心,甚至一年都看不下一本学术前沿的理论书,你说见识的工具从何而来?有的作者甚至到了《写作概论》都没读过,你说他的写作与没曲谱的唱歌有何区别?目前文化进校园很热,若让这类作者到校园讲文化,岂不荒唐!
上述说法是否符合你的实际,请交流,以便完善。
杨生博
2024.5.19
文学与快乐
——致杨生博先生(九)
杨老师:你好!
来信收悉,甚为感动。没想到你对这次访谈活动这么重视,做了这么充分的准备。
说心里话,一开始,电台打电话,说准备给我做一期专题访谈节目,我是犹豫的,因为我觉得,在文学创作的队伍中,我还是一名新兵,是一名初学者,这时候谈创作经验,为时尚早。何况我刚刚起步,也没有什么经验可谈。
电台工作人员说:“主要想让您谈一下退休后,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从而实现由一个行政领导向作家的华丽转身?谈一下一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写作过程,以及文学对您退休生活的影响。”
既然电台工作人员从这个角度选材做节目,我就答应了。
这次,我主要想谈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我最喜欢且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家是谁?
按喜欢时间顺序说,先是贾平凹,后是阎纲。
我上农校时就读贾平凹的作品,就知道贾平凹的许多事,他是西北大学毕业的,工农兵学员,他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那时贾平凹不到三十岁,刚开始出名。我只所以比别人多知道一些信息,是因为我们班有一位同学是贾平凹的乡当,他们是一个镇的,两个村距离很近,他整天给我们讲贾平凹,贾平凹是我的偶像,我是他忠实的粉丝。
我读了贾平凹的许多散文、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最喜欢的还是他的散文。《丑石》《月迹》《通渭人家》《静虚村记》等篇目我都读过好多遍。
我一直很敬仰阎纲老师。走近阎老师是4月17日的事,在与阎纲老师的三次接触中,我知道了什么叫“严与爱”,什么叫“仰望星空”,什么叫“自信与谦逊”。一句话,如果对贾平凹的喜欢出于年轻时的羡慕,对阎纲老师的喜欢就成了崇拜中的神圣。读阎纲老师的散文,犹如一阵清风吹过,心里很舒坦。
阎老师的散文代表作有:《我吻女儿的前额》《不,我只有一个娘》《我的邻居吴冠中》《神仙哟挡不住人想人一一纪念路遥》等。
二、我自己的创作经历及具体动因。
我是去年五月份退休的,退休后,有时间了,能静下心来读一些书、想一些问题了,我忽然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文学梦。我年轻时就喜欢读书,爱好文学,二十多岁时就在《陕西科技报》上发表农业科普文章,三十多岁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政论性文章,可我从未写过文学作品。
一次偶然的机会,唤醒了我心灵深处埋藏的爱好文学的种子,使这颗种子发了芽。那是去年五月,我参加了裴育民主任(原咸阳市人大常委员会主任)第三部散文集《青山依旧》的研讨会,在会上我有一个发言。会后一位作家朋友说,我的发言很好,看得出来我的文字功底深厚,建议我向裴主任学习,也提笔写。这位朋友的话提醒了我,也给了我信心。
去年七月,我和爱人随团去新疆旅游。真是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之大,那秀美的天山、辽阔的草原、浩瀚的沙漠、绮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和美食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突然有了创作的冲动,感到心里憋了许多话要说,不吐不快。结果提笔一写,似乎一下子找到了写作的感觉,巜一次享受生命之旅》诞生了。这是我文学作品的处女作,几个作家朋友都说写的好,作品在网络评台上发布后,社会反响出乎了我的预料。得到了大家的鼓励,积极性更高了。
第二篇写了《五毛钱》,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五毛钱救了我母亲一条命,挽救了一个家庭,这个故事在我的心里装了几十年,写时一挥而就,一下子把多年的情感都渲泻了出来。这篇文章我是含着眼泪写的,也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好多人都流泪了。
第三篇《农校记忆》,写了我考学的经历。上农校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农校三年是我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三年。
之后又写了我爷爷《爷孙不了情》,写了我的父亲《祭父》,那一年,我父亲突发脑溢血,我因工作原因没有立即赶到医院,我一直感到当初在父亲的抢救处置上有失误,觉得对不起父亲,成为我永远的痛。
接着又写了《植保站长》《大棚镇长》《片长》,都是我的一些工作经历,是多年的生活积淀,都是我最熟悉的一些人和事,所以写起来就很顺手。
今年春节前,我写的《大年夜“转门子”》,荣获了“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给了我极大的鼓励。
从去年九月以来,我陆续在全国多家网络平台和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二十多篇,中国散文学会吸收我为会员,《世界文学》编辑部吸纳我为签约作家。现在读书、写作成为我退休后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也结识了文学界的许多朋友,在和他们地交往中,我学到了好多东西。
回顾这一段时间的创作历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初学写作的人一定要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自己最了解、最熟悉的人和事,要用诚心、用真情去写。作者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只有作者流泪了,读者才可能含泪。一定要根植于生活的沃土,抒发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和思考。切不可贪大求洋、闭门造车,使你的创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把文学当作神圣的事业来尊祟,放弃功利思想,只有这样,你才可能探寻到文学的真谛。
文学使我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文学给我带来了内心深处的快乐。
感恩文学,感恩文学界的各位朋友。
也感谢你对我作品的总结和评价,你说得很全面、很到位。我会以此为新的起点扬帆前进。
王满院 2024.5.21
【作者简介】
杨生博,咸阳师范学院教授、评论家、著名非遗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二届“中国当代十佳诗人”。在《诗刊》《星星》《诗选刊》《诗林》《诗潮》《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绿风》《延河》《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文艺作品500余篇(首),出版诗集《生命,生命》《非遗之光》《脊梁》。
王满院,陕西乾县人,退休干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咸新区作协会员,《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曾在多家网络平台和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短篇小说多篇,荣获“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