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也有个小芳吗?
——忆通俗歌曲《小芳》
蔡同德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首别具一格的通俗歌曲《小芳》在中国大地上火了起来,在刚刚兴起的卡拉OK歌厅和酒席娱乐过程中,人们都喜欢点唱这首歌。
当时人们喜欢这首歌有如下几个原因:
1,歌词打破了诗词诗歌的常规,用的是朴实无华的接近于大白话的语言,易于被普罗大众理解和接受。
2,我猜测李春波借鉴了王洛宾著名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写法,没有用传统的比兴方法,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且更直接。
(下列有部分照片取自网络)
3,内容仍然是永恒的爱情主题,反映了当时相当一部分文革后回城知青的爱情悲剧。文革中全国一千多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有许多与当地农村姑娘产生了爱情,而在文革后面临回城还是留在农村的艰难选择时,大部分人难以脱俗,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忍痛割爱,抛弃了农村的姑娘。也难怪他们,因为那时的城乡户籍壁垒分明,把农村姑娘带到城里无法落户口,找不到工作。而在他们娶妻生子衣食无忧后,步入中年又会怀念当初浪漫的爱情,感到对不住初恋。这首歌正是反映了这种矛盾和痛苦的心情。爱情悲剧总是有感染力和引起同情和共鸣的,如梁祝。
4,曲调旋律不复杂,不属于阳春白雪,易于被下里巴人接受。
5,感情真挚。第二段末尾从低沉徐缓的“小河边分手,泪水流淌”乐句之后,没有过渡,突然高亢悲哀地撕心裂肺地喊出“多少次我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继而反复地表达“谢谢你给我的爱……”,把情绪推向高潮,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这种处理非常好,因为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不需要多余的话语。
总之,这首歌是成功的,使李春波一举成名,名利双收。但接下来李春波这种写法走向了极端,写的完全是大白话的《一封家书》,就没有收到他期望的效果。因为歌词毫无诗意,曲调无乐感,寡淡如水,可以说是完全失败的。
因此,我认为我们在创作歌曲时,一定要把握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反映时代潮流,反映真情实感,一定要有美学价值。无病呻吟,剑走偏锋,终不可取。我们的祖国现在繁荣富强,生活是如此美好,如果再写邓丽君的保留节目“好花不常开,何日君再来”这种哀婉忧伤的歌曲,是没有人欣赏的。太平岁月,朗朗乾坤,年纪轻轻,不思进取,整天为失恋悲伤,对青少年三观的形成是严重的误导。更荒唐的是那首《无所谓》,这还叫音乐吗?这是噪音污染。
我批评《无所谓》这种低劣作品,别认为我不喜欢通俗唱法和通俗歌曲。通俗唱法和美声、民族唱法三足鼎立,各有千秋。有些通俗歌曲是很好的,无论是电视剧《渴望》、《篱笆女人狗》的插曲,《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曲,还是1990年亚运会宣传曲《亚洲雄风》都受到了群众欢迎,成为流行歌曲。尤其是《亚洲雄风》,听起来唱起来都令人热血沸腾。通俗歌曲在美国也叫乡村音乐,对声乐技巧要求不高,刀郎又进行了新的尝试,把东北二人转的旋律融入《罗刹海市》,把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融入《花街》,也很好。但今年一下子又火起来的朱之文的同乡郭有才唱的《诺言》又和《无所谓》差不多了,不会长久。
如果你真喜欢听歌,我建议你反复聆听《祖国颂》、《我们是黄河泰山》、《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爱你塞北的雪》、《珠穆朗玛》等。如果你的知识水平审美水平欣赏水平更高一点,我建议你从网上看看芭蕾舞视频《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和本世纪初的中国歌剧《木兰诗篇》。
这些作品中西合璧,融合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理论和实践的精髓,听起来或雄壮豪迈,或深情欢快,或悠远苍凉,都令人荡气回肠,听后恰如孔夫子所言,三月不知肉味。
作者简介:
蔡同德,又名蔡胜利,字无涯,微信昵称沧海一粟,生于1952年,中专数学高级讲师,经济师,2012年从淄博电子工程学校退休。山东淄博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