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3)——龙门石窟“二佛并坐”解读
——白江永撰文
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阳市南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现存有窟龛23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洞窟占60%,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佛造像大多是一尊佛、三世佛、西方三圣、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形象。
“古阳洞”是北魏孝文帝为嫡祖母冯太后营造的功德窟。却多次出现“二佛并坐”的佛龛形式。
“二佛并坐”源于佛教经典:《妙法莲华经》卷四《见宝塔品》。多宝佛在自己还是菩萨的时候发愿:“如果他修成佛,在涅槃之后,但凡有讲《法华经》的地方,便会有多宝塔出现。”有一次,当释迦牟尼欲说《法华经》之时,多宝塔从地下踊出,依众生的请求,塔门开启,多宝佛邀请释迦牟尼进入塔中,并分了一半宝座给他,于是,二佛并坐,共同说法。
皇兴五年(471年)八月初,北魏献文帝拓拔弘因不满嫡母冯太后长期摄政,经常有出世之心,打算把皇位禅让给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但遭到群臣们坚决反对,献文帝只好作罢。八月二十一日,献文帝下诏传位于皇太子拓跋宏,按照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生母惨遭赐死,之后由嫡祖母冯太后抚养成人。承明元年(476年),年仅二十三岁的太上皇献文帝离奇死亡。五岁的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嫡祖母冯太后再次临朝执政。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冯太后病逝,同年,孝文帝正式亲政。
从北魏和平六年(465年),献文帝即位开始,到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去世,这位强悍的北方少数民族女性两次“垂帘听政”近20年的时间。在这种特殊的政治形势下,被北魏皇族亲贵称为“二圣”一同执政的局面。恰好暗合“二佛同塔”的佛理,北魏工匠们在龙门古阳洞窟广造“释迦牟尼、多宝二佛并坐”像,其实正是孝文帝和冯太后共同执政的社会显身像。
另一处“二佛并坐”的石窟佛龛出现在唐高宗李治显庆年间。
永徽六年(655年)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不能处理国家大事,遂命武皇后代理朝政,朝廷内外称他们为“二圣”。有好事逢迎者,在龙门西山开“双窟”造“二佛并坐”像。明为造像,实则是借助于“佛理”造势。从此武则天成为掌握实权的统治者,高宗处于大权旁落的地位。
“二佛同塔”的佛理,更多的是注重佛法、佛理的弘扬,引导信众崇拜佛祖,从心底生成皈依的理念。过去千万亿劫就早已灭度的多宝古佛在宝塔中称赞释迦牟尼讲得很好,并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
龙门石窟的“二佛并坐”却成了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赋予了极其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成了封建王朝愚弄、统治人们的工具。他们自己造像安慰自己,愚昧他人,岂能领会“佛理”,弘扬“佛法”,得到护佑!原创不易,欢迎转发分享留言点赞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