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丨故乡 童年 纺车
地方平台发布内容
秦皇岛学习平台
2024-05-20
作者:焦文刚
被冷落在故乡记忆里的,有一架木制的陈旧纺车。我在母亲的怀抱里度过孩童时代,轻便的纺车是我最早的伙伴。20世纪80年代,农村大多数人穿用的还是手工纺织的粗布,母亲就是个纺织高手,而要说起纺织,它的工序十分复杂,可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童年的盛夏,窗外知了声不绝于耳,母亲会将纺车放置在大院的树荫底下,阿姨们就会三五成群,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一边聊着家长里短,一边忙着搓棉条、打下手,笑声荡漾在整个院子里。而我们几个小孩儿则无忧无虑地忙着玩耍,我们常常会跑到村里的大坑边上去打水漂,每次都弄湿鞋子,被焦急的大人找到后,边教育边带回家去;斜对门的老大爷常拄着拐杖使劲扯着嗓子呼喊不按时回家吃饭的小孙子,声音高亢,呼唤声在乡村里回荡。天冷的时候,母亲又会将纺车搬到屋内,放置到炕沿上。纺线的时候,母亲总是将我抱在怀里,我坐在母亲的腿上,只觉得母爱贴心又温暖,是我依恋的港湾,然后便会在吱吱的纺车声中,不由自主地犯困、打盹,进入梦乡……
后来学习历史,才知道纺车在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曾为解决战士们的穿衣问题立下过汗马功劳。就像当年的那首歌里唱的那样:“太阳出来磨呀么磨盘大,你我都来纺呀么纺棉花,手里握紧棉花卷,根根线条往外拉。”这些都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军民使用纺车纺线的热烈劳动场面。纺车的出现和消失,经历了几个时代,更代表了几代人的勤奋努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被记录和永久铭记。
镌刻着沧桑往事的纺车,透过岁月的尘埃,依然散发出炯炯华光。故乡,童年,纺车,永远留存在记忆的深处。
来源:秦皇岛日报社
责任编辑:冯颖 贾楠 魏国栋 贾明伟
本文为地方平台发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