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彩巷里走出的剧作家陈白尘
郭应昭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都天庙片区有一条南北向小巷叫进彩巷,它北连东大街,南接都天庙街。巷名由来有说是由于巷内墙壁上绘有油彩画,但何人所绘?绘的什么?都没有见到记载或可信的说法,可能是望字生义之故吧。另有一说,都天庙一带多是生意人,他们喜欢吉利,注重“口彩”,认为“彩”应是“财”的意思,只不过转个调而已,进彩(财)正合彼时现时人们的心理,似不无道理。
进彩巷名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毋庸多去考证。只不过值得人们关注的是从这条巷子里竟走出了一名文采斐然的中国戏剧家、小说家陈白尘。
陈白尘,原名陈增鸿,1908年3月2日出生在清江浦水渡口(时属淮阴县)的一户卖袜子的商人家庭。他家卖袜子的店铺开在距离进彩巷北口仅不到40米距离的东大街大源巷的巷头,大源巷稍西斜对面便是进彩巷。进彩巷不长,巷道多逼仄,仅够两人并肩通行,巷子里七八户人家。巷子中部较宽,东边是郁二奶奶家,西边是韩举人家。郁二奶奶家黑漆大门,屋舍宽敞,办有私塾,进门就闻琅琅书声。私塾先生姓姜,名镇淮,字藩卿,来自涟水。看上去,姜先生虽衣着土气,却不失儒雅之气。
涟水古称安东,受黄河夺淮后的影响,黄沙遍地望天收,多年里,这方土地虽比较穷,但老百姓酷爱读书,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深植人心。多少年里,涟水最好的房舍莫过于学校,这块书香氤氲的土地历史上出过多位名人,如:三国时期的“陈氏三杰”,七言歌行对李白、岑参、高适、杜甫产生较大影响的并称“元嘉三大家”的南朝著名诗人鲍照、颜延之、谢灵运,清代著名古文家、诗人鲁一同等。国民党一级上将顾祝同,著名作家陈登科、《红日》作者吴强等都出自涟水。这个“知识丰盈”“书香胜花香”的滨海之地,人们求新思变,敢想敢做。在日寇沉重的铁蹄下,国破山河败,当年淮海地区奋起抗日的第一枪就打响于涟水。
姜藩卿先生是一位饱读诗书,热爱新学之士,赓续传统不迂腐,古今结合育人才。他既是善于《四书五经》传统教育的塾师,又是一位与时俱进地开设算术、国文、地理新式教育的老师,时兴的注音字母,陈白尘就是跟姜先生学的。
陈白尘在进彩巷私塾读书时遇到了一位关系自己人生命运前途的好老师。回望自己走过的路程,他由衷地感激姜老师,以像姜老师那样教书育人为崇为荣。尽管他一生中头衔、荣誉甚多,但他临终前拉着女儿的手郑重地说,他的墓碑上只用“教授”两字,可见老师在陈白尘心中的地位和分量!
事实正如此,没有姜藩卿老师的“传道授业”、严管谨教,就没有后来对中国革命、戏剧创作、教书育人做出突出贡献的陈白尘。陈白尘在他的《对人世告别》一书中写道:“1920年春天,我穿戴整齐一一穿上马褂,戴上圆盔缎帽,夹着书包,跟在父亲身后,走进了我第四位老师姜先生杏坛所在地进彩巷……”这是他人生受启蒙教育时印象最深刻的记忆。陈白尘天资聪颖,头脑灵活,少年时期也免不了顽皮好动。在私塾姜先生的教授下,陈白尘文思泉涌,才气过人,作文写得非常好,深受姜先生的器重和赏识,因此,陈白尘得到姜先生许多热烈的夸奖,但对调皮的陈白尘欺负弱小、结伙打架的行为,姜先生也决不姑息,陈白尘的手心挨过姜先生不少严酷的戒尺。这就是“严师出高徒”啊!
读完私塾的陈白尘16岁时,没有继续升学,而是在自家的袜店站柜台。姜先生知道这一情况后很着急,赶紧找到陈白尘,生气地说道:“你既不读书,又不外出学徒,呆(待)在家里干什么?你真是糊涂啊,糊涂!”
接着,姜先生又耐心地说通了陈白尘的妈妈。在姜先生的关心指点下,陈白尘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我国教育家李更生任校长的位于清江浦城西的私立成志中学。
在新式教育下,陈白尘如鱼得水,拥有厚实国文基础的陈白尘的聪慧得到了进一步激发。1925年,尚在成志中学读书的陈白尘第一次发表了作品一一短篇小说《第一世界》。1926年,陈白尘在清江浦的成志中学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文科专科学校,他的戏剧创作得以在此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以致于振翮飞得更高。
陈白尘在进彩巷的学习经历影响到他的一生。
1930年,陈白尘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从事戏剧活动……后来,他按党组织要求回到清江浦从事革命活动。
1932年7月,他担任了共青团淮盐特委秘书,当年的淮盐特委从涟水迁在清江浦的文渠河边,靠近他少年读书时的进彩巷。党组织活动缺少经费,陈白尘曾把戏剧演出的收入交给党组织。由于叛徒出卖,陈白尘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创作了一些短篇小说和独幕剧……
全面抗战开始后,他创作了大量剧本。代表作有《乱世男女》《结婚进行曲》《岁寒图》《升官图》《乌鸦和麻雀》《宋景诗》《阿Q正传》等。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副主编等。
……
1978年,陈白尘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由于他擅长写讽刺喜剧,被誉为"中国的果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