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父亲当“牛倌”的日子文/何山海
生产队养了五匹马、四头牛。在那个年代,马和牛是农民们耕田、犁地、拉车的重要力量,乡亲们亲切地称呼它们“头夫”。
生产队喂牛,是一项重要的日常任务,一般由男社员轮流排班,每班3--5天。
陪伴父亲喂牛,是我儿时最深刻的记忆之一。那时候,天刚蒙蒙亮,父亲就会早早起床,开始一天的喂牛工作。而我,总是被父亲的忙碌声唤醒,然后迷迷糊糊地穿好衣服,跟随他的脚步走向牛棚。喂牛的第一步是铡草。父亲手持锋利的铡刀,将收割回来的青草料或农作物秸杆铡成细碎的草段,以便牛能够更容易地消化和吸收。每一次挥刀都伴随着“咔嚓咔嚓”的声响,仿佛在演奏一首田园交响曲。这个过程中,我会在一旁帮忙把草料一把一把地递送到铡刀下,偶尔也会试着挥动铡刀,虽然力气不够,但总是乐此不疲。父亲看着我认真的样子,脸上总是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铡好的草料被送进牛棚,那是牛儿们栖息和进食的地方。牛棚里弥漫着一股特有的味道,那是草料、牛粪、马尿和泥土混合而成的气息,虽然有些刺鼻,但却是农村生活的独特印记。在牛棚里,牛马们吃草的声音此起彼伏。它们咀嚼着草料,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仿佛在享受着一顿美味的大餐。有时,它们还会发出低沉的哞叫,似乎在互相交流着彼此的心情和感受。
夏天的时候,牛棚里蚊子特别多。父亲会点燃艾草驱蚊,那淡淡的烟雾在牛棚里弥漫开来,辛辣中带有一缕草籽的清香,蚊虫或逃之夭夭,或倒毙于角落。置身于烟雾腾腾的小屋中,既能睡个安稳觉,又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而在寒冷的冬天,父亲会抱来一捆捆柴火,提前在炕洞中烧火,我躺在滚烫滚烫的热炕头上,感受着那份温暖和舒适,仿佛能够驱散所有的寒冷和疲惫。有时候,父亲会将红薯埋在热灰里,等待片刻后取出,剥皮后享用。那香气四溢的红薯,不仅添饱了我的肚子,更增添了几分田园生活的乐趣。
每当我回想起那段陪伴父亲喂牛的日子,心中总是充满了无尽的感慨和怀念。那些日子虽然艰辛,但其中也充满了乐趣和温情。那份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都深深地烙印在一个农民儿子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