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风吹麦浪
文/黄爱玲
今日小满,微风拂面。5月的风让麦穗舒服极了,猛劲地长,沉甸甸的麦穗笑弯了腰,麦浪随风摇曳,就像是舞者,迎风起舞弄清影,饱满的麦穗已呈黄色,一眼望不到边的麦地绿中带黄,过不了多久,就会遍地黄金甲。
说起麦田,我小时候还闹了一个笑话,对于出生在城市里的我来说,从小没见过麦田,在一个冬季,大舅带我坐火车去看姥娘,当我看到火车车窗在一片麦田时,误把麦子当做韭菜了。现在想起来还有些羞愧。

我小时候的麦田经历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为了不让在泉城出生的外孙女再犯我的错误,爷爷奶奶开车带着娃娃去济南周边看麦田,告诉娃娃麦子是怎么生长的,我们用来包饺子、蒸馒头、擀面条的面粉都是用小麦磨的。农民伯伯从耕地、撒种、浇水到麦子成熟收割有多辛苦。平时教娃娃读的李绅的诗《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娃娃对诗的内容似懂非懂,把娃娃带到麦田,让她亲眼看到快要成熟的麦穗,再加以引导,想必娃娃对诗的理解能有所帮助。如果可能的话等到收割时再带娃娃来,娃娃对诗的理解会更加深刻。现在不像过去了,用镰刀收割麦子,都是收割机收麦子了,机械化了。只有小面积的麦地还能看到用镰刀割麦子的。
我小时候去姥娘家,赶上过收割小麦的季节,在农村麦收是农忙时,姥爷、小舅、小姨都要下地割麦子,我也跟着去了麦地。因为是夏季,天气炎热,姥爷、小舅、小姨头顶都戴着草帽,一条毛巾搭在脖子上,弯腰一手抓一把金黄色的麦秆,一手拿一把镰刀,贴着麦秆根部快速将麦秆割断,放在地上,镰刀在飞舞,天太热,不一会的功夫就放了大汗,汗水顺着脸瞎往下流淌,浸透了后背的衣服,姥爷、小姨、小舅不时地用毛巾擦着脸上的汗,我戴着帽子,小脸热的通红。
两三个小时的功夫,一片片麦子都躺倒在地,小姨年轻,干活比小舅利索,眼见麦浪面积在逐渐缩小,躺倒的麦子越来越多。看着姥爷一把年纪了,还弯着腰割麦子,我眼睛有些湿润,我在姥爷一旁捡拾落在地下的麦穗,姥爷关切地对我说: 孩子,你要慢点捡麦穗,麦穗的芒很锋利,小心扎手,我答应着说: 姥爷放心吧,我知道了,会小心的,您也要小心扎手。姥爷将割下来的麦子用草绳子捆绑成捆,装在手推地排车上,先运回家,我跟在姥爷的后面一起往家走。看到路边有野花,我会飞快地跑过去,摘上几朵,拿在手里,对姥爷说: 姥爷,这花真好看,姥爷汗流浃背地推着车,冲我笑笑: 好看好看。小姨和小舅还在麦田里继续割麦子。到了家,姥娘看着我满头大汗,满脸通红,晒成了小黑人,赶紧招呼姥爷和我快点喝碗绿豆汤解解渴,又拿了一把蒲扇给我扇凉,喝了绿豆汤,再加上姥娘给我扇着蒲扇,感觉凉快了很多。姥爷把拉回来的麦子都抱到院子里摊开了,晾晒。过了一阵子,小姨和小舅一人推着一车麦子回来了,姥娘已摊好了一大盖帘煎饼,还有大葱,香椿芽,煮了一大锅绿豆汤,在院子里一起吃饭,姥娘摊的煎饼太香了,晾晒麦子的香麦味、煎饼的玉米香味让满院飘香,还有阳光的味道,风飘过来都是甜甜的。
传统的割麦子模式,汗珠子落地都能摔八瓣,用毛巾擦脸上的汗,毛巾都能拧出水来。割一天麦子下来,腰酸背痛的,这就是我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辈。
尽管现在日子富裕了,吃穿不愁,经历过贫穷的苦日子,我知道粮食来得有多么的不容易,姥爷弓着腰割麦子的场景想起来都心酸,至今不敢浪费一颗粮食,勤俭节约的种子已深深地埋到了我的心底。

日子再好,也不能忘本,带娃娃去看麦田,教娃娃认识麦子,感受麦田好风光的同时,让娃娃知道劳作的辛苦,要珍惜粮食。
阳光对视着麦田,娃娃第一次见到麦穗,小手触摸到麦穗上,兴奋极了,满心欢喜。麦田边有长出的小野花,娃娃采摘下来,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温暖的阳光、麦浪、娃娃,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美极了。
一眼望不到边的麦浪,被风推着不停地舞动,好比少女扭动着芊芊细腰炫舞,美的让人流连忘返,陶醉在喜悦中,娃娃也欢快地随着麦浪舞起来,还时不时地发出笑声,笑声荡漾在麦田中。
小麦灌浆饱满,丰收在即,在希望的田野上,风吹麦浪,小得盈满。



[作者简介] 黄爱玲,笔名,快乐。济南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山东写作学会会员。发表有三百余篇作品。作品见于《齐鲁晚报》、《山东广播电视报》等报刊、网络。齐鲁壹点发表的《70华诞,我与祖国共成长》一文,阅读量924.8万,“泉城济南,不是江南胜似江南”一文收录于齐鲁晚报壹点号优秀作品选集《清泉录》,《月亮被吃掉了》收录于《嗬,这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