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 山 论 道
文/杨光善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往往会经历三个不同的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三种境界,不仅是对世界的认知过程,更是内心成长的真实写照。

看山是山,是人生的起点。当我们年少时,内心的纯洁,我们的世界是简单而纯粹的,看到的就是事物的表面,山峰就是山峰,没有太多的杂念和复杂的情感。我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相信眼前的一切就是真实的存在。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们进入了第二个境界:看山不是山。此时,我们开始对世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我们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而是试图去探索事物背后的本质和意义。我们开始怀疑和挑战传统的观念,对山的认知也不再局限于它的外形,而是思考它所代表的更深层次的含义。这个阶段,我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和迷茫,但正是这种思考和探索,让我们逐渐走向成熟。

然而,当我们经历了更多的人生起伏和风雨洗礼后,我们会进入第三个境界:看山还是山。这时候,我们已经拥有了足够的智慧和阅历,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万物。我们明白了山的本质和意义,也理解了世间万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尽管山依旧是那座山,但我们对它的看法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们不再被表象所迷惑,而是能够看到山的真实与美好。

这三个境界,如同人生的三个阶段,相互关联,互为递进。从最初的纯真到中期的困惑,再到最后的释然,我们在不断地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认识和理解自己。

看山是山,让我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热情;看山不是山,让我们学会思考和探索;看山还是山,让我们拥有一颗宽容和豁达的心。无论处于哪个阶段,我们都应该保持初心,不断学习和成长。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景和困难,但只要我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就能够领略到人生的真谛。儒释道的精髓含义是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我想说的是你只要看得透,就是完美的人生。让我们以看山的心境,去体验人生的三境,感受生命的美好与真义。


杨光善,甘肃武威市人,1990年3月入伍,上校军衔,长期在西北军营工作,精于军队战备、训练和管理,尤其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有深入的研究,多次在军地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反映军队生活和一些研究性文章,退役后定居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