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2024年5月19日,由洛南红色文化展馆承办的“刘志丹革命英雄事迹研讨会”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革命前辈后人、烈士同志亲属和红色文化研究爱好者近50人齐聚一堂,共同研讨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了纪念这次盛会的隆重召开,我们特向部分红色文化研究爱好者约稿,以回报读者朋友们的关注。今天刊发的是张乐平同志的《注重“三个着力”,促进洛南石门红色教育基地运营发展》,请您欣赏。
注重“三个着力”
促进洛南石门红色教育基地运营发展
文/张乐平
红色教育基地是红色历史印迹和党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载体。近年来,洛南石门镇有识之士舒普选与当地文化知名人士吕三运、寇剑飞携手并肩、挖掘整理洛南红色资源,在缺资金少外援困难大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启用自家本可商用的临街楼房,自筹资金,创办了石门红色教育基地。建好了基地,如何管好用好这是关键。我个人觉得建强基地是基础,讲好故事是重点,用活资源拉长链条是支撑,这些要素是确保教育基地运营发展的四梁八柱,只有多方着力,多管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整合洛南红色资源,发挥这一红色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锤炼坚强党性、助力乡村旅游的作用和效应。
一、在建强基地上下功夫,着力全县红色资源史料资料挖掘整理,形成统领型板块展陈于室。一是整理细化曾在在洛南革命战争年代征战过的国家领导人和将军。洛南属革命老区,自1927年12月许权中旅进驻洛南开展革命活动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唐澍、刘志丹、徐向前、程子华、徐海东、刘华清、李先念、汪锋等108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共和国将军挥戈秦莽、辗转洛水,对其事迹挖掘整理入室陈列。二是对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牺牲的英雄人物整理入室展陈。据载:先后有197名洛南优秀儿女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三是对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伐,建设小康社会中革命英烈进行整理入室展陈,据载曾有118名革命英烈长眠在洛南这片红色的土地。四是对全县范围内的红色历史遗址(旧址)图片整理入室展陈。在23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军队和众多的仁人志士在洛南创造了不朽的业绩,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和革命遗址共有20处。分为三个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27年冬至1928年夏,中共领导的许权中旅在洛南从事革命活动以及渭华起义失败后西北工农革命军在洛南从事革命斗争留下的遗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4年12月至1937年7月,中共鄂豫皖省委、中共鄂豫陕省委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途中在洛南进行革命斗争留下的遗址(旧址);解放战争时期留下的革命遗址。洛南县的20处革命遗址中,还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墓园(墓地)。这些革命遗址、遗迹每一处都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记载洛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基本史实和风貌。五是对石门及周边英烈和对地方建设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比如尚双印等名人贤达事迹整理入室展陈。通过充分挖掘和开发洛南红色资源,在石门搭建党员教育大课堂。精心打造石门玉虚洞景区,将玉虚洞红色事迹穿插融进景点介绍,把知名老劳模商双印年轻时领办乡镇企业,如今老当益壮自办家风家 训展览馆的优势资源合理利用,连点成线,打造“红色教育和乡村游矩阵,也可挖掘整理石门周边村的红色文化、红色故事和优秀党员先锋故事作为重要内容,作为支部精神,作为先进文化,有机融入红色教育基地建设中,丰富基地教育内涵,拓展基地教育外延,形成较强的聚合和辐射力。

二、在讲好红色经典故事上下功夫,着力挖掘整理英烈和贤达名人鲜为人知的故事,以故事感染教育人使提升基地对外的感召力。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整个基地展室形成一套言简意赅的解说词,采取带徒弟的形式,让吕三运、寇剑飞等土生土长的石门文化人为县域境内来者解说,也可让他们以带徒弟来就地培养年轻的义务解说员,让其吃透内容,转换成口头语,用普通话表述,有针对性的为慕名而来者解说,坚持让红色基地成为“教室”、让红色史料和英烈模范事迹成为“教材”;坚持用故事讲人物、用人物讲党史、用党史讲党性。通过制作本土党课、拍摄红色视频、配备红色导游、编排红色情景剧、开发体验式教学等方式传承红色文化,形成参观、培训、教育、实践为一体的红色党员教育基地。实施“红色传承”工程,把基地史料以抖音等形式形成小片段和若干小故事,由寇剑飞等乡土文化达人以抖音媒体传播,扩大基地对外影响力。
三、在用活资源拉长链条上下功夫,着力在设计活动载体和运营模式上求发展。以主题党日为载体,与组织部、宣传部、人武部、文明办、党史办、党校、退役军人事务局等有关部门联合共建行业类教育基地,结合行业特点,在红色教育基地,建立定制化组织生活,推行定制化组织生活服务,通过红色教育阵地建设推动组织生活标准化。可以组织推出诸如:重走一次革命路、聆听一次红色故事、接受一次党史教育、重温一次入党誓词、观看一场红色情景剧等活动。个性化的组织生活定制服务,使基地更加富有特色,红色教育更加走实走心走深。同时注重拉长链条,坚持把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和北路片区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相结合,建立“红色+”模式,使红色资源与绿水青山、研学体验、家风家训馆参观、玉虚洞等景点旅游休闲、玛瑙石工艺产品、奇石根雕品和特色食品麻花选购等元素深度融合,打造红色旅游产业链,真正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红色经济,用红色文化助力当地红色产业和乡村振兴,拉动地方产业增收,达到互惠双赢,反哺闭环,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