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老山修战车
---模范汽车兵王华
提起汽车兵,再牛的老司机也得刮目相看,而一个拥有14年兵龄的汽车修理兵,他的业务能力可想而知。

王华,甘肃省古浪县黑松驿镇萱麻河人,1980年10月入伍,47军集团军140师炮兵团加农炮3营1连,由于政治思想坚定,军事素质过硬,被团首长挑选到团警卫班。

1984年春季,在全团轻武器大比武射击比赛中夺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后来又被抽调到汽车修理所,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王华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熟练掌握了汽车的各种维修技能。
1985年10月,得知部队要开赴云南参战的消息,王华果断放弃了退伍的机会,向部队领导写请战书,要求随队上前线参战,部队领导同意了他的留队请求,并让他担任汽车维修班长兼采购员。
当时部队的车辆使用年限久远,除了牵引车和特种车技术状况凑合外,其余的运输车辆几乎都是老古董,别的不说,多数电瓶都带不起车灯,当时条件差,不能全部更换,经后勤部门研究决定,王华开车到五百多公里以外的昆明采购了铅极板、浓硫酸等装配电瓶所需要的物资,自己动手装配电瓶,他变废为宝,将报废电瓶的胶木壳清洗干净,用喷灯将废铅熔炼二次利用,没有专用工具就根据需要自己动手加工,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冒险用浓硫酸和蒸馏水配制出了可供蓄电池用的硫酸液,通过不懈努力,终于装配出了一批车用铅蓄电池,成功解决了绝大多数车辆蓄电池不存电的问题。
1985年12月,部队开始了千里机动,到达昆明后又开始摩托化行进。
王华是炮兵旅摩托化行进梯队中最后的一个保障组,一辆解放15、一辆解放30工程车、一辆解放30随车吊和一辆电工工程车,这就是维修保障组的全部家当,他们每天天不亮出发,走一路修一路,除了早饭能吃点热乎馒头,一路上基本都是啃着压缩饼干,有时甚至一天都吃不上东西,到下一个集结地时几乎都是后半夜了。
当行进到云南陆良县时,一辆牵引125榴弹炮的延安250牵引车的传动轴断成两节,按照常规只能是从工厂调配总成更换,这样就严重迟缓了行军的速度,维修保障组立即展开就地作业,王华负责拆装,王琳负责车削倒角,王保金焊接(焊接传动轴在部队维修作业实属首例),仅用两小时就将牵引车恢复正常,为部队的行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王华(材料员) 邓民宪(所长)何官保(文书) 马思爱(指导员)王新华(卫生员)
榴弹炮营一辆德国奔驰2026牵引车,在运行途中发动机动力不足,不能正常行驶,驾驶员王武勉强将车开到小石洞停车场,这种进口车装备部队后几乎很少发生故障,大家对这种车的结构性能都不掌握,又没有相关的维修资料,修理所曾两次派修理骨干前去维修,但是都没找到故障原因。
王华临危受命前去修理,没有专用的修理工具,他就自己制作加工,边分解边详细的记录拆卸步骤和装配位置,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华终于分解开飞轮壳,拆下离合器总成,找到摩擦片损坏的故障,如果是国产车这都算是小毛病了,可是这种进口车的工艺复杂,配件又极少,好在物资仓库里还有一幅离合器面片,装配好以后,顺利的排除了故障。
1985年12月底,部队安全到达开远市平远街镇附近的一个撤编部队的老营区。这就是地炮旅临战训练的二线驻训地,汽车修理所被安排在边防部队的一个停车场。
王华带领全班战士不但要参加临战训练,而且要完成维修任务,白天拿着工具维修车辆,晚上查阅资料解决技术难题,虽然每天累的半死,但是,每当看到战友们兴高采烈地开走维修好的一辆辆战车,所有的疲惫都会一扫而光,来不及擦拭手上的油污,他们又开始了下一个维修作业。
1986年7月23日老山地区乌云密布,雷雨交加,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暴雨持续数日,引起了巨大的山洪泥石流,8月9日,地炮旅七营军工战士在抢修工事时遭遇山体塌方,4人不幸牺牲,五营长张亚林带领战士们日夜兼程将烈士遗体送到山下,卫生队的刘光万驾驶V73-0860号救护车,前
往拉运烈士遗体,当行驶到船头三岔路口时,救护车抛锚,
8月11日王华接到维修命令,马上带领孙国栋冒雨前往抢修,这个地段恰好处于越军的火力打击范围,他们全然不顾敌人的炮火,躺在车下的泥浆里,不到一个小时就把车辆抢修好,开到安全地带。
有一次,李仕贵驾驶一辆车在5营那马无名高地观察所阵地前发生故障,这个地段是越军的火控区,曾有英国进口的辛伯林雷达就在附近被敌特工偷袭,虽然雷达阵地早已转移,但是越军还是将这一地段作为重点袭击目标,经常进行冷枪冷炮射击,接到维修命令后,所长邓民宪和王华冒着瓢泼大雨,义无反顾来到事发地。
经过初步检查,六道连杆瓦合金融化全部抱死,曲轴轴瓦化锡粘贴,发动机抱轴不能转动,需要大修,可是,在敌人炮火覆盖区内不可能把车拖走,更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现场作业,经过研究,他们白天伪装现场作业,晚上微光作业,并设立明岗暗哨以防越军特工偷袭。
当时也没有什么电动工具,他们只能拆下瓦盖用刮刀、锉刀、油石硬是一点一点的扣下粘连一起的合金,再用砂纸仔细地打磨,然后再配瓦,刮削。经过两天一夜的奋战,终于修好了。维修作业时大雨在倾盆,蚊虫在肆虐,枪炮声此起彼伏,王华感觉生命随时都会被终结似的。
车停在一条水沟上,虽然有一定的操作空间,但是泥水夹杂着沙石从头灌到脚,王华在泥水中泡了两天一夜,当发动机启动的那一刻,他一下感觉到浑身就像散架似的,躺在旁边的草滩上,雨点落在身上的感觉实在是太爽快了!真想在原地大睡上三天三夜。
由于业务熟练技术过硬表现突出,王华多次受到部队的嘉奖,被47集团军后勤部、政治部分别授予“战地模范汽车兵”和“战地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集团军后勤部授予王华模范汽车兵的纪念章
部队回撤时在平远街修整留念
战后评功时,王华主动将自己应得的功让给了其他的战友,这种高风亮节的精神一时传为佳话,许多战士纷纷仿效,给修理所赢得了无尚的荣耀。
谈及此事,王华平静的说:“不是我不够条件,是当时所在单位有太多够立功条件的战友,我选择了让功,当时部队这种现象也很普遍”,朴实无华的语言,与世无争的胸怀,这就是我们的老兵,一个时代的缩影,无愧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1994年,历时10年的对越坚守防御作战早已落下了帷幕,已经服役14年的王华选择了退伍,他怀揣着5400元退伍费回到了家乡。
脱下军装,兵心依旧,14年的军旅生涯,两年的参战经历,烙在心中的是“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老山精神,在部队上,王华是业务精兵,回到地方,他退伍不褪色,永葆军人本色,在援建非洲的5年时间里,王华目睹了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巴布达安提瓜等国的闭塞与落后,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到无比的骄傲。
北美洲一个小国家的自由市场
肯尼亚乔默·肯雅塔国际机场
坦桑尼亚印度洋
王华组装成功的东非最大水箱
退伍至今,王华一直致力于搜集整理参战老兵的事迹,制作视频照片,还原当时的战场场景,记录老兵们的工作生活状态。
王华与著名书画家董希荣合影
为了统计古浪籍参战老兵的详细资料,他和马金元、何自林等几个战友不辞辛苦,辗转多地,行程几千公里,查阅了无数资料,问询了众多的知情者,将每一位参战老兵的信息确定到了具体的排、班,截至2022年8月,他们已经核实了402个参战老兵的信息,其余的还在核查当中。这项庞大繁琐的工作,就连当地的相关部门都望尘莫及,不敢企及,恰恰是一个参战老兵,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怀着一份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战友的深切思念,为弘扬“老山精神”、研究地方军事、宣传老兵事迹、推广古浪的人文历史提供了详实准确弥足珍贵的资料。
硝烟散去,我们怀念战友,鲜血浸染,我们信念不变,生逢盛世,我们再次相聚,2022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王华精心策划和组织了以“永远的丰碑”为主体的古浪籍参战老兵联谊会,2023年11月又举办了“诗和远方”重返老山纪念活动,得到了老首长和战友们的一致好评和肯定。
老山不老,老兵不朽!
杨登福 作于2024年5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