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书简:王满院与杨生博(六)
散文是同亲人谈心
——致杨生博先生(八)
杨老师:你好!
散文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说法。
阎纲老师说,“散文是同亲人谈心”,他的这句话很有名,他的一本散文自选集就是以这句话为书名的。
我很喜欢阎老师的散文,他的散文读起来亲切、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就像一阵清风掠过心田,很舒坦。
他写父亲、写母亲、写女儿,是这样。写吴冠中、写老舍、写冰心也是这样。写普通人还是这样。
阎老师写亲情,就以写女儿为例吧:
——夜深了,女儿周身疼痛,但执意要我停止按摩,回家休息。我离开时,吻了吻她的手,她又拉回我的手不舍地吻着。我一步三回头地出了病房,下楼复上楼,见女儿已经关灯,枕边收音机的指示灯的红光在黑暗中挣扎。
(女儿很痛苦,可她宁愿自己扛,也不想把痛苦传播给亲人。父亲心里悲苦,却要强装轻松,因为他不想再增加女儿的压力,他想让她轻松一点,痛苦减少一些。)
——伴随着哭声,我们将女儿推进太平间。我抚摸着她僵硬疼痛的双腿,再吻她的前额,顶着花白的头发对着黑发人说:“孩子,过不了多久,你我在天国相会。”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人生最大的不幸。面对爱女突然离世,必定是嚎啕大哭、悲痛欲绝。可作者却这样写,倍增悲怆。看到这里,读者已是泪流满面了。)
阎老师写友情,以写吴冠中、老舍、冰心为例吧:
——吴老大清早买煎饼吃过后,同夫人坐在楼下草坪边的洋灰台上,打开包儿,取出精致印章,有好几枚,磨呀磨,老两口一起磨。卖煎饼的妇女走过来问:“你这是做什么?”他说:“把我的名字磨掉”,“这么好的东西你磨它?”他说:“不画了,用不着了,谁也别想拿去乱盖。”
为了防治赝品,吴冠中破釜沉舟。
(令人震撼,永远难忘。他是真正的艺术家,他不是商人,更憎恨艺术造假。)
——文艺报要召开“文风问题”座谈会,请名师与会,作者去拜望老舍。
提到“文风”,他兴奋起来,滔滔不绝。
他说:“说话啰嗦,这是个最大的问题。侯宝林的《北京话》,说的就是文风,称赞普通话干脆、流利,是这个味……”说着说着,学将起来:
“三轮!”
“去哪?”
“东单!”
“五毛!”
“三毛!”
“四毛,多了不要!”
“站住,拉了!”
(风趣幽默,干净利索,忍俊不住,连说精彩。)
——一次,知她者问她:
“冰心同志,你忙什么?”
她说:“坐以待币(指稿费)。”
“你何以九十高龄依旧一片冰心在玉壶?”
她说:“以我之身,无官可罢,无权可夺,无级可降,无款可罚,无旧可毁,何往而不适呢?”
“你的散文为什么越写越反动?”
她脱口而出:“姜是老的辣嘛。”
(语言简洁、生动,人物个性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阎纲老师写普通人还是这样,以写婕妤为例吧:
——原以为婕妤小说写得好,不承想散文也出色。看上去像个“小女子”,刚柔相济敢唱大风。
(聊聊数语,把一个活脱脱的婕妤立在了你面前,才女形象跃然纸上。一个散文大家对文学新人的宽厚包容,令人感动。)
阎老师总结说:“散文是同亲人谈心拉家常,同朋友交心,说知心话,恂恂如也,谦卑逊顺,不摆架子不训人。只有明白这一点,手则握笔,口却登场,管它街谈巷议,我自驰骋笔墨。”
他的《我吻女儿的前额》《不,我只有一个娘》多么地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看哭了多少人,从而成为散文经典。
阎老师的散文是从心灵的圣火中生出的莲,平朴中见文采,淡泊中寄至味。读他的散文,你会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5月12日,咱俩再次去拜访阎纲老师,我问阎老师:“您说散文是同亲人谈心,这个说法很新颖。可怎样才能写出好的散文呢?”
阎老师说:“要写出好的散文,第一步是诚心。像和朋友谈心一样,要掏心窝子,说心里话。散文写爱要动真感情,只有作者掉泪,读者才可能含泪。我们许多人做不到这一点,太假,虚情假意。光有第一步还不行,还要有第二步,要打动人。要艺术地写,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阎老师还说:“在这一点上你要向生博学习,他很重视这一点,他是从绝句里提炼出来的。古典绝句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要向古典绝句学习,将艺术打击置于曲终。当然没有前边的铺垫,就不会有后边的打击力了。”
我想在这一点上,由于你和阎老师交往长,你肯定体会比我深,请交流交流。
王满院 2024.5.17
从诚心到感动
——致王满院先生(八)
满院友:你好!
5月12日拜访阎纲老师回来的路上,我们相约要就散文是什么交流一下这次学习的收获,今天就收到了你的来信,现就这一话题我想从三个方面同你交流一下体会。
一、幸福的见证。
2022年6月以前,在我拜访阎纲老师的学习中,阎纲老师对散文是什么始终围绕着“就是与亲人谈心”的第一个层面,即你说的第一步“诚心”展开的。
与拜访者交流,往往表达零星,但“诚心”中心不变。
阎老师说起贾平凹的散文观,把散文分为大散文和小散文,主张“只要带点艺术性就算散文”,贾平凹的目的是为了扩大散文队伍,这种客观上的价值性追求不是探讨散文是什么这一本质问题的方法。
阎纲老师评点张守仁的散文观“散文是写特殊,特殊地写”。说这也没有回答出散文的独特性。阎老师说:凡文艺都是写特殊,特殊地写,岂是散文所独有?
阎老师还说起红孩的散文观:“散文是说我的世界,小说是我说世界。”阎老师说这也似乎欠妥,不论“说我”或者“我说”,不是你中有我便是你在我中,比如:文艺与生活,二者都在生活中。
阎纲老师还提及过田仲济教授的主张:“散文是出远门,美景目不暇给,到头还得转悠着回来,但行李不要塞得太鼓”,阎老师说这是介绍如何做散文创作的准备,不是回答散文是什么?
阎纲老师很欣赏诗人牛汉的一句话:“散文是诗的散步”。阎老师认为这句话很妙,有味道,耐咀嚼,点透了散文的艺术独特性:诗意。
2022年4一5月,阎纲老师为振兴家乡文艺,为撰写《礼泉作家论》积累第一手材料,先后提议组织召开了小说、散文、诗歌等三场座谈会。在文萃轩召开的散文座谈会上,阎纲老师郑重的亮明自己对散文的追求:“纯情,传神,带体温”。
阎纲老师2022年5月出版了《我还活着》散文集,其《在病房》一文记叙中,关于散文是什么的主张已经很清楚了,文章写于2021年11月和12月,原文是这样的:“语言是文学的载体,也是文学的内涵。我追求的语言风格是:
写评论——老辣、简约、有风趣。
写散文——纯情、传神、带体温。
在此期间,阎纲老师让我回答过这一问题。我说我只是感觉有区别,下不了定义。他鼓励我说出来听听,我就打了比方,说从写作方法角度看,我以为小说用的是透视术,深入解剖社会的奥秘,散文用的是按摩术,让人在现象层面享受美,诗歌是点穴术,从人们接受的穴点一刺到底。阎纲老师听后笑了,说是有意味。后来2023年3月26日晚文友聚餐,梦萌老师对我这个说法特别感兴趣,并以此由头给我写了一篇诗评。
2023年8月6日,陕西散文学会咸阳分会文学艺术创作中心在袁家村挂牌成立,阎纲老师发表了关于散文是什么的重要讲话,要点是:第一,他很喜欢牛汉关于散文的定义。第二,鲁迅说的深刻:真情才有真象。第三,自己主张散文要动真情,赤裸裸的动真情,一点假都不能有,有真情才有真气。第四,自己喜欢鲁迅散文的深刻,孙犁散文的白描诗意,贾平凹散文的平民意识。这次重要讲话以“真情”为关键词,把自己“与亲人谈心”的观点深化了,系统了。
杨琼珏说过,咱们来了能给阎老师谈文学有一个很好的心境和交流接口。这句话可能有一定道理,因为杨琼钰一直照料着阎老师的生活,他的体会经验性更强。我常常认为,我们崇拜阎纲老师,就要十分尊重杨琼钰同志,是杨琼珏的辛苦和努力,让我们在健康的阎老师跟前学了许多文学的真谛。
5月12日这次拜访,从上午9点40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多,当时是吃饭期间,阎纲老师始终谈兴浓浓,而且主题集中,咱俩和杨琼钰相互暗示劝阎老师休息,但阎老师还是坚持把话说完,才有了你记录的“打动人”(我记录为“感动”)这一幕的出现,阎老师增加“感动”这一环节,把散文的内在本质(内涵)和外在艺术要求(外延)一下子结合了起来,这在形式逻辑理论上符合了下定义的规范要求。这样,阎老师关于散文是什么的观点在理论层次上就完善了起来,你我和杨琼钰见证了这一时刻,我们是幸运的!
二,如何“感动”?
虽然当时火锅店正逢吃饭高峰,但仔细体会,阎纲老师有一个观点非常明确:艺术是让“真诚”成为“感动”,而不是让艺术出卖“真诚”。即阎老师主张真情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与亲人谈心",亲人面前不真诚还是人吗?亲人是谁呢?首先应该是父母。反过来说,感动人了,就等于把艺术比较好的运用了。
阎纲老师这天几次说起武功籍作家杜晓辉的散文,说起杜晓辉写父亲的《五十年缘份不了情》,写母亲的《十五年的思母情》,阎老师说杜晓辉写得好,情真情深。
我通读过杜晓辉的散文集《盛世印迹》,也在4月25日这本书的研讨会上重点点评了这两篇散文,当天晚上还给杜晓辉发了一个短信:散文集我看完了,很感动。对散文来讲,这就够了,真正的艺术是自然。
这就够了,不是适可而止,而是“让人感动”已溶进了散文的一切艺术要求。
——当我一个人独坐时,似乎听到了父亲上楼的脚步声,我便想到了父亲用钥匙开门时不紧不慢的神态;想到他从早市回来提着萝卜白菜气喘吁吁的顽强与艰辛;想起他走路不稳但每次看到重孙时,坚持抱在怀里的爱怜与喜悦;想到他坐轮椅在墙角晒太阳时所说呓语的迷乱与悲凉;想到他从椅子上往起站时绊倒的无奈与可怜……
——当母亲的棺材下葬送进墓道后,孝子下去要把棺材移到黑堂,再把上面的灰土擦抹干净,这才能封墓室的门,而我过于伤心竟然吐了……
阎纲老师说他看杜晓辉的散文时,发现自己视力不行了。他说他可能给杜晓辉写不成文字了,但他要和杜晓辉说说。
三、文学的生命力是穿越的。
《母亲》一诗2018年8月在《壮美昭陵》平台第一次发布时,《海南日报》总编,我敬重的学兄廉振孝留言:
这首诗看的我泪雨滂沱, 忍不住要为生博老弟唱一首歌。
读杨生博《母亲》有感
疯狂的岁月
泣血的童年
骨肉分离的撕心裂肺
爱恨交加的梦断魂牵
大地无声啊
母爱无言!
多少年
多少难忍的苦难
她默默咬碎嚼烂
多少夜
多少委屈的泪水
她独自吞咽
娘有宏愿
儿有不甘!
一切的一切
只为了今天
但愿今天的你
还是那个
迎风而立的倔强少年!
有一位大姐叫金梅秀,何方人不知,只知她是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同事陈力军的同学,陈老师大我十多岁,我一直把她看作前辈,金梅秀今天上午发来一短信:
追踪追随和热爱杨教授诗歌多年,一个底层文字爱好者,为何如此痴迷杨教授诗歌,只因它亲民、接地气,字字句句都表达了我们平民百姓的情感:
亲情、深沉
爱情、热烈
苦难、真实
感恩、发自肺腑!
母亲,是我们歌颂的永恒主题,是我们崇敬的重要人物,他们倾尽一切,给了我们爱的生路!
你的诗歌将父母之爱渲泄的荡气回肠,听了你亲口对母亲的深情诉说,让人潸然泪下,只因您说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坎上。
你的诗歌文字平白,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开一代诗歌的新风,大俗既大雅也!我们喜欢!!
2024年元月25日,咸阳市电视台举办我诗歌专场朗诵会时,出现了一个异常:一个年轻女士突然大哭,节目负责人吕秋宇紧张地跑出控制室,让人把对方劝出演播厅,一问才知是《母亲》诗感动了她。5月15日晚,几个人一起吃饭碰上了这位女士,说起我的《母亲》诗,她又哭了起来,闹得大家进餐都沒有了食欲。这位女士大学毕业,在政府机关上班,已有两个孩子,30多岁。我向自己崇敬的南生桥教授请教,他说这就是文学可以穿越的魅力,也是你这首诗可能留世的原因。
听了南生桥教授的解释,我觉得有理,学兄,金大姐,这位女士,可谓三代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却有同一份感动,的确如此呀。
于是我有了一份特别的安慰,母亲去世前三天,叮咛我把这首诗的音频在她老人家灵前放一下,为他安魂,我做了,但一直觉得这是个梦。南生桥教授这么一说,我相信我的母亲一定听到了,并且一直享受着我对她老人家的这份安慰!
杨生博 2024.5.18
作者简介:
杨生博,咸阳师范学院教授、评论家、著名非遗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二届“中国当代十佳诗人”。在《诗刊》《星星》《诗选刊》《诗林》《诗潮》《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绿风》《延河》《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文艺作品500余篇(首),出版诗集《生命,生命》《非遗之光》《脊梁》。
作者简介:
王满院,陕西乾县人,退休干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咸新区作协会员,《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曾在多家网络平台和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短篇小说多篇,荣获“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