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曼诗歌浅谈
——张强
回到陕西后,我几乎与文坛的朋友们都不怎么来往了,不是因为我这个人自傲狂妄,而是因为住在山里,交通与信息不便。有个别朋友每次来找我喝茶,都比较头疼,因为要翻山越岭,徒步很久。当然对于我来讲,也是同样。
昨日读到咸阳老乡郑曼的几首诗歌,突然让我觉得,是不是我已经离开大家太久了,好的作品与我无缘。经过与郑曼老师的沟通,我提出要就她的两首诗歌进行学习和谈论。在得到主人的同意之后,才有了这篇浅谈拙语。
写评论,写文学评论,写正式的文学评论,这算是第一篇。之前写评论也就是谈谈个人的小小感悟,只言片语。而这次要以文章的形式去解读和评论一个作品,一个人,还是有难度的。评论人是不好干的,有时候一句话,一段文字,很可能影响作者很大的创作心情,严重点,会让一个人丧失文学创作的动力。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都缺评论家,而不缺作家。
郑曼是我认识写诗歌人里,诗歌身份最为特殊的一个。她不像其他专业的作家,从年轻时,就在作协去搞创作,她是在人生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社会阅历后才开始全面进攻文学创作的。她是文艺世家出身,父亲对艺术也是有较深研究的老前辈,对她的熏陶也是较深的。
现在来说说她的诗歌。她的一首写乡土情的诗歌,我认为是极其值得大家要欣赏的:
《隐忍的土地》
(一)
村里左邻的大门用铁丝拧着
窗子也塞满了石头
曾经有过的,过去
此时,除了生锈的门栓还有野猫
一跳而过…
被抛弃的田野,昂面八叉地躺着
似一个被强奸的女人
袒露着一切,在日光之下
尽管她没有尖叫
此时车轮下的尘土飞扬
村口老妇的眼神却泛起了光
如同我的母亲
熟悉的乡音,陌生的面孔
我不知道历史是否还会回转
但我知道,我以把它丢失
用邻居的大门,来阐述当下农村的现状。一间农村无人居住的房子,能勾起作者的关注,这也说明作者的视野角度一直是在留心观察农村、农民、农心。在广大的西北地区,面对城市化的普及,农村的劳动力都进入到了核心的大城市。
一间破旧的房子里,没有了人,而是一堆冰冷的石头和一只孤独的野猫。这无疑是一种对时代的讽刺和对游子们的警告。
一个连家都不要了的人,奋斗的终点又是什么,这是一种思考,一种对千千万万农村子女的一种警告。目前对于作家来说,最大的难度就是无法回归到土地的本身去工作。现在凡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基本都在城市生活,每天都在各种活动现场出入,有几个人像柳青、路遥、陈忠实那样扎根农村创作的作家。对于郑曼的这首诗歌为何我能做出浅谈,因为她是礼泉人,她时常回家,回到自己的故乡,这一幕也是她在自己的家乡所看到的场景。
但凡写作用了心的人,用心观察和体会的作品,都是会刺痛人灵魂的。我是永寿人,我的故乡也是在偏远的村庄,那里甚至比作者写的地方更加的荒凉。当我读到第一小段时,我的眼睛就有点热辣了起来,这不仅是一篇作品,更是一种游子看到故乡的情节。
第二小段,她用了一个女性的形式,来表达她对故乡的无助。对孤独的土地,她用了一个女人被凌辱后的场景来形容,这样的比喻,不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母爱的诠释。不管人们怎么样对待这片土地,她都像一个母亲一样的在那里静静的等待着,承受着。
一个赤身裸体的女人,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而用最原始的状态,在等待自己的孩子们回来,即使她受到了伤害,她也还是静静的期盼着。就像母爱永远不会受到时代的影响而变的淡薄。
第三段,作者开始用人物来准备收尾,衔接之处非常完整。前两段是用房子、土地来表达自己的所见,第三段用了“老妇人”来升华自己的情感。一句“如同我的母亲”直接将诗歌的情感,拉升到了最高潮。一句“如同我的母亲”使人的眼泪简直无法控制,这种大爱到小爱之间的变化,绝不会使得诗歌的情感减少,也拉近了读者之间的关系。使得大家不由得去想到自己的故乡、自己的父母、自己的亲人。与其说作者在表达故乡情,不如说作者是在诉说父母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最后作者用了离别时的语境来讲述,用不舍得的口吻道出了情感的破防。即使她知道历史不会重来,但她还是期盼历史能再还原曾经的安静生活。或多或少有些接受不了,无止境的孤独。明知道以后她会越来越和这个故乡陌生,但是她还是想要多回头看看故乡的样子。有一步三回头的状态,处于无奈之下,只能抹着眼泪离开,毕竟留不住的永远是故事。
整首诗,用了景语来说情语,用了故乡来反映城市,用了故乡母亲,来说现在年迈的父母。语言的简练,情感的单纯,哲理性的深刻,还是会让人振奋不已。这首诗歌如果,让再外的游子们读到,简直就是一种正能量的家书传递。
除过上面的这首诗歌一外,还有一首诗我觉得写的也不错。
《隐忍的土地》
还是这个村庄,留守的儿童
终有一天,也会擦干净自己的鼻涕
拍掉身上的泥土
像我们一样,走失在那条乡土的公路
遮天的大槐树下,几个老人
围坐在清冷的街口,豁口的嘴巴
依旧重复着昨天的的话题,继续咀嚼着嘴里的剩饭
村口外的破庙,孤零零地
还是那样朴素地守护着所有的村民
清冷的香案上,留有几个被老鼠啃咬的果子
没有燃烬的香火依旧直直地矗立着…
这首诗歌用了四个方面去阐述的土地和人之间的关系。留守儿童、老人、破庙,大槐树。
留守儿童对于所有的人来说,不用做解释,情自然而出。儿童是因为没有能力,无法离开。老人是因为时代已不再需要,历史抛弃了他,破庙作为一个不求回报的使者,村在庙在,即使村不在,他也会在。大槐树更是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当他被栽下的那一刻起,他的宿命就已经停留在了这里。有时候他的命运要比人好,几代人走了他还在,有时候人们在不经意间,他就消失了。
在所有的生命中,唯有人的生命最为的自由,但也最为脆弱。即使现在的留守儿童,没有任何的能力离开,但是作者还是希望孩子们能走出村庄,看似矛盾,但实际一点也步矛盾,因为比起村庄来说,祖国更远的地方更需要他们做更重要的事。生命的变化,就是要不断的保持住初心,还要走的更远一些。因为大槐树,老人和破庙,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承受那份孤独。
这首诗的核心主要就诗对孤独的诠释,全诗不说孤独,却把孤独说的淋淋尽致。诗最高级的部分,也就是不言情,不言意,却能把表达的东西全部表达出来。用流水般的叙事手法,把一个故事能叙述出来,这也诗的魅力。正所谓,最平淡的故事,如流水一样。
对于郑曼的诗歌造诣来说,我不敢评价,我只能通过她的诗歌和大家聊聊。
(左起:李含辛、郑曼、王海、莫非,2023空港图书馆)
【作者简介】张强,男,陕西省永寿人。作家,编剧,诗人,作品发表人民日报、等。长期从事文学,戏剧,影视艺术创作策划。
作品:诗歌《红楼独曲》。小说《从一座城到另一座城》、《尘世之上是天国》、《听山》(共六部)出版中。
(左起:莫非、郑曼、厚夫、李含辛)
【新书快讯】
郑曼诗集《一株玫瑰》出版发行
近日,咸阳诗人郑曼诗集《一株玫瑰》(上下册)出版发行。
该书由中国.星星诗刊文库出品,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作协会员、四川鲁迅文学院院长、原星星诗刊副主编干海兵先生撰写序文。著名作家,《海外文摘》杂志社执行主编蒋建伟先生和著名诗人、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星星诗刊副主编、李自国先生联合推荐。
诗集《一株玫瑰》分为上下册,共收集作者近3年创作的220多首作品。其风格题材各异的诗歌。上册共分为五辑,以爱情、亲情居多,比较温婉平和,用朴素真挚的形式来呈现出作者丰富生动的情感世界,选材和入笔视角虽略有差异,但总体风格的一致,让上册整体充盈着感性开朗的抒情意蕴。
作者尝试第一次把当下乡村的人和物,用写实的手法呈现出来。在诗集下册里《隐入的土地》发出后激起大众心灵上的极大反应,也引起了诗坛前辈的赞誉。
郑曼,陕西礼泉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在《海外文摘》《天津文学》《星星》《延河》《散文选刊》等报刊发表诗歌200多首、散文数十篇,其中散文《六爷》在“2021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优秀作品评选中荣获全国散文二等奖,《你说,你是援藏干部》被人民数字网、新华社客户端转载浏览点击阅读达115.2万次,抗疫作品《你是夜空中最亮的星》被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举办的空中朗诵会“长安,常安”选入。出版诗集《一株玫瑰》上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