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束沙枣花
作者:清 泉
星点金花雪叶妆
银柳招摇五月香
素叶藏针君可细
合与艾草沐肤爽
馨香馥郁漫山河
叶衬金钟遍地芳
放蕊荒原怀傲骨
蝶蜂欺蕊往来狂
戈壁滩上的沙枣花开了,远远望去就像天上闪烁的星星,又像一只只美丽的火凤凰。一阵微风吹过,树上金黄的枣花就像翩翩起舞的蝴蝶,在枝头摇晃着轻盈的身体,仿佛正向我们招手。一树树的枣花,在阳光下绽放出万紫千红的美丽。那些白里透红的花朵,像是少女们羞涩的脸庞;那些粉红的花朵则似乎是少女们的衣裙,美得让人陶醉!沙枣花就是沙漠里的一颗明珠,虽然环境艰苦,但它依然绽放着自己的美丽和生命力。每次看到它,都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
沙枣花不仅是一种自然界的美丽景观,它还象征着一种精神特质,这种特质体现在其生长的环境和开花的过程之中。沙枣花生长在西北的大漠之中,面对着严酷的自然条件,它依然能够坚韧地生长,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它的美不在于华美和张扬,而在于其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沙枣花的精神,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它象征着一种永恒向上的信念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质朴与坚韧:沙枣花的生命力极强,能够在极端的环境中生存,展现出其坚韧不拔的特质。它的存在,是对生命力的最好诠释,也是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敬畏。
顽强与奉献:沙枣花在面对风沙、干旱等恶劣环境时,依然能够顽强地生长,其花朵虽小,但每一朵都尽力绽放,为自然界带来美丽和芬芳。这种精神,是对奉献精神的最好诠释。
沙枣花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其生长的过程中,还体现在它对环境的贡献上。它通过自己的存在,为周围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保障,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沙枣花的精神,是西北人民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
沙枣花是一种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植物,它不仅代表着纯洁善良、等待守望、坚韧顽强、甜蜜爱情,还象征着岁月永恒、青春无悔、朴实无华、坚强不屈、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等。
沙枣花的花朵呈现银白色或黄色,象征着单纯与天真,其花香馥郁甜蜜,是美好爱情的象征。沙枣花还象征着老杜的精神品质,对信仰的坚守,其“满世界清香”比喻这种精神品质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看,根深叶茂的沙枣树,它的生命力极强,具有抗旱、抗风沙、耐盐碱、耐贫瘠等特点,常用来营造防护林、防沙林、用材林和风景林,在新疆保证农业稳产丰收起了很大作用。沙枣树直面艰苦的生存条件的精神,不仅保全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还拯救了种族的命运,象征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固有而不可缺少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玉门精神。 此外,沙枣花还具有止咳、平喘 补血益气、延年益寿之功效,是西北特有的产物,有美而不柔的风骨,其坚韧不拔和不为风霜的性格为世人所称赞。
沙枣树是一种极普通的落叶灌木,不像白杨挺拔,垂柳婀娜,红杏艳丽,桃溪流霞,却有着坚毅不屈的品格,美而不柔的“风骨”,它多生长在戈壁荒漠边缘和山坡沟洼地带,从不挑剔土壤肥瘦,还耐干旱、抗风沙,是一道天然的阻挡风沙、保护村庄和农田的前沿绿色屏障。
在众多的树木中,沙枣树是一个饱经风霜、驼背弯腰、皱褶纵横的沧桑老者。当春风吻上它的脸庞,它会扭动腰肢,嘴角挂着笑靥,在各种奇花异卉开败后姗姗走来。仔细瞧瞧,密密麻麻的叶丛中挤出来的金黄色小花,吞蕊舒瓣,傲天怒放,可像一位未经打扮的出嫁乡村少女,散发着纯朴而沁人心脾的香气,悠悠绵长。
沙枣树的叶子呈椭圆状,长1.5厘米,宽0.6厘米,先端钝,基部渐狭,全缘或有不规则重锯齿。一片挨着一片,密密麻麻的挤在一起,像是一个个绿色的大绒球。
一阵风吹来,那些沙枣树的叶子在空中飞舞着,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飞舞。
花的外形是椭圆形的。花瓣是金黄色,花心是深黄色的,里面有一粒粒白色的花蕊。一朵朵的小花,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像一个个害羞的姑娘,又像一群群可爱的小孩子围坐在你身旁。那一团团的火焰似的热情的红色,让我们感觉到了夏天的来临。一靠近沙枣花,就能闻到一股特别的香味。不是那种甜甜的香,而是有点清凉的,感觉就像是一股沙漠里的凉风,吹走了所有的疲惫。
沙枣花的辉煌,至浓,至美,至香,至纯,不起眼,不张扬,不争宠,朴素而顽强,静静地绽放。在我的心目中,没有别的花像沙枣花这样为之穷情和珍爱,她的盛开注定脱俗而超然。沙枣花虽不比桃李的妩媚妖娆,也不比玫瑰的艳丽多彩,但是却给了人们一份朴实的美、坚贞的美、顽强的美。在岁月季节里独自淡然,在红尘琐屑中忘我飘逸,我迷恋清香醉人的沙枣花。
2024.5.18.晨新疆北屯市

作者简介:
宗克穷,笔名,清泉,1967年生,中共党员,现已退休。曾任第六师五家渠市文明办主任,五家渠市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兼职第三、四届提案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在职行政管理研究生、高级政工师,新疆、兵团摄影家协会会员。现在他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了诗词、歌词、摄影创作方面。目前由他创作的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歌词已有30余首,代表作有《啊延安》,古体和近现代诗300余首,代表作有组诗《昆仑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