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家村导演龚存章小传
龚存章,蓝田县汤峪镇皇甫川龚家村人氏。约生于1932年,卒于2005年。其为人也,身短而壮实,有霸悍之气。幼因家贫,入梨园,工小生,后为皇甫川著名导演。
存章出科于何班社,村人语焉不详,或云其义父为著名演员麻子红,携其入三意社学戏练功,艺名建华。民国时幼儿常于10岁左右入梨园,以便练功,存章必于1940年代前期学艺。其时三意社为苏氏兄弟所掌,曾招收“辅”、“佐”、“盛”、“兴”四期学员,与存章艺名甚不合,故存章必非出科于三意社。
民国时陕甘秦腔届艺名麻子红者有三,曰李云亭,曰郗德育,曰王景民,皆为民国时名须生。李云亭,生于1872年,卒于1921年,早于存章生年。郗德育,生于1891年,卒于1942年,20岁时即远赴甘肃演出,亦为存章学艺所不及。王景民,生于1914年,卒于1972年,按其生平,应为存章师。
景民为长安滦镇红庙人,其父王步礼,人称“赖子”,以清末民初须生巨头黄娃为师,后曾搭班于秦镜社,演出于泾阳渭北一带。景民十岁时,经其父介绍入社,拜师甘振武,工须生并兼贫生。初因“辕门斩子”打炮而红,因面有麻子,又为“赖子”之子,故人称“麻子红”。
景民于1934年,应凤翔风易社所邀入社,为创始人之一。风易社设有西路秦腔和中路秦腔分班,分别演出。1937年抗战爆发,中路演出班解散,留者转入西路秦腔班,景民则赴他社演出。1941年,风易社重组,易名移风社,景民回社,并于老家附近招生30余人,知名者有贺振民、史生民、屈生民、李毓华等人。其时存章方9岁,正当学艺之年,必于此时入社。据现有戏报,招生期间,景民演出于三意社分社而成的集义社。因集义社和风易社二社并带“yi”音,村人讹为三意社,必为此因。
存章聪颖,学艺期间,进境多强于同侪,有未熟谙者,则视之若仇,必练至精熟方释然。
其时兵荒马乱,移风社有商会支持,凤翔又处内陆深处,如世外桃源。1940年代,存章必同义父王景民于此处度过。
风易社曾演出于陇县,陇东(庆阳)与陇县接壤,故存章后必一度演出于此地,而与陕甘宁边区陇东文工团秦腔二队结缘。秦腔二队于1950年6月,同兰州民众社合并,组建为兰州实验秦剧社,又于1953年8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命名为“甘肃省秦剧团”。
1958年,敬家村李志俊入宁夏金鸡县秦剧团,将存章接去。1960年因行政区划调整,金鸡县撤销并入青铜峡市,剧团遂并入青铜峡秦剧团合并,人员调整,存者遂入甘肃省秦剧团,以武生戏著名。村人曾见过其《芦花荡》所扮周瑜剧照,武勇英俊之貌,呼之欲出。
存章善学习,故为秦剧团所派,前往北京学习京剧四月有余。因为京剧武生演技系统之故,存章对之推崇备至,返甘后,演出时即移植其中,收效卓著。
徐志哲于《蓝田戏剧志》有言,《活捉花蝴蝶》为存章成名之剧。名有误也,实为《花蝴蝶》,取自《三侠五义》,为秦腔和京剧共有剧目。此必为存章于京培训后,援引京剧因素入秦腔,效果一新之故。
存章争胜好强,常不服于人。于当世名家,独钟情于仁哲中、萧玉玲。
哲中出身西府,曾入乾县晓鈡社,唱法有西路秦腔遗风,讲究款音本嗓,满腔满调,俗称满口腔,其风格古朴苍凉,感染力十足,乃西北汉子之大秦之音也。又根据自身条件,以鼻音共鸣腔润湿之,于苍凉激愤之中,平添一丝旖旎,以显韵味悠长,虽未为大家,然广受大众欢迎。
玉玲嗓音虽未为上佳,但将男旦咬字之焦狠同鼻腔共鸣音相结合,展示从字头到字腹,再到字尾之全过程。字头咬得焦狠,于女性婉约之内,注入秦腔传统之刚烈之气;字腹用气舒缓,以共鸣腔包装润色,既显醇厚,又若续若断,婀娜多姿;字尾多归鼻音,余韵不绝。例如玉堂春之“春”字,先唱声母“CH”,再缓吐韵母“UN”,此于京剧发音惯常,然罕见于秦腔。又吸收男旦李正华“避梆子”摆字特技,更添摇曳之姿。吐字清晰,气息饱满,其唱腔拿捏,高则耸入云霄,低则转入海底,缓似微风起絮,行云流水,疾若苍鹰隼俯冲,光电匝地。
存章喜此二人,涉于经历,关乎性情。因其学艺于西府,求师于京剧,创新其长,孤傲其中故也。
从艺于甘肃秦剧团时,存章与赫玉娥相互倾慕,结为连理。文革时传统戏禁演,1970年甘肃秦剧团又错误解散。二人遂返回龚家村。因糊口之难,存章推独轮车,至渭北买旱烟,又至引镇、前卫、鸣犊等周边集镇赶集售卖。农闲时,则为村剧团导演《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白毛女》、《沙家浜》等现代剧。
存章导戏,喜引京剧武打技巧入秦腔,于演出效果,又力求逼真,故常打破程式。村人回忆,通常剧中抽耳光,受抽者抬掌虚接,存章则求打人者挥手至其面,后台亦重拍掌至响,如真打一般。又若杀人戏,如何杀之,如何死之,动作必求近似真实,使观众如临其境一般。
存章导戏,研究人物性格、时代背景对情节只影响,要求演员融入自己理解,故寻常之剧,存者或导之,或指点,效果立见不同,点石成金,令人耳目一新。
存章导戏,喜推陈出新,不循旧径,故常能为人所不能为,有超凡脱俗之妙。
至1975年,传统剧近解禁,蓝田县剧团欲排练古装剧《逼上梁山》。剧团演员龚便茹,龚家村人也,荐其执导,演出遂成。后县卫生系统成立文宣队,下乡巡回演出,久之,以少有精彩而势衰。乃聘存章执导,人员及设备不变,而演出立效而彰于一时。
接着,县文工团设立文艺训练班,俗称娃娃班,由存章主导执教。稍成,乃为学员排练秦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排成后,即于本团剧场演出,观众场场爆满,久演不衰。后来于全县下乡巡演,轰动全境。另排有《白蛇传》,亦轰动一时。
比后,受数家剧场邀请,存章携学员至西安城内外演出多日。狮吼剧团领导及导演访之,问:成功如此,学员排练为时几何?答曰两年。客笑道:龚导何出此言?吾意非八年之功,焉能为之!存章答:道有迂绕捷达之别,我走捷径。此为存章导演生涯之第一段巅峰时期。该批学员1978年结业,后成就突出者,有饰白骨精之胡香串、饰孙悟空之徐松林。后香串入渭南地区剧团,徐松林入陕西戏曲研究院,今皆为国家一级演员。另有田高丽、吴新安,入新疆猛进剧团,姚华,亦入陕西戏剧研究院。
传统剧解禁后,存章亦曾为村剧团排演传统剧《周仁回府》,并自演周仁,一图多年古朴沧桑之音。另排剧目有《三岔口》《芦花荡》等。
1979年,甘肃成立岷县剧团,皇甫川多名演员加入,存章亦受邀而入。某日,剧团接新编《抢占腊子口》剧本,无人能导,存章承之,演出后轰动一时,曾至两当等地流动演出四月有余。究之,存章导演,以武戏胜,文武兼备,其中一因也。有老演员私议曰:龚存章导戏,长于武而弱于文。存章闻之不语,次日早练功时,存章指青年学员刘亚萍曰:汝,来,勿练武功,惟练生角之帽翅功。半月后,西北五省汇演,刘亚萍上演《周仁回府.悔路》,竞至获奖,全团莫不叹服。此为存章第二次巅峰时期。
存章曾于甘肃多地任教。甘肃有边肖,主工须生、小生,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上海“白玉兰”奖获得者,存章便为执教者之一。
存章人艺俱老,孤傲日增,其后先后进入洛川等多个剧团,均停留未久。村人有言,本事顶呱呱,脾气嘎炸炸,一句不合,拧身走人。
存章后来曾回乡于本村设学员班,惜未大成。或云其时戏曲大环境渐趋式微,而存章艺至晚年,气数愔弱故也。
存章妻赫玉娥,陕西三原人,昔日亦甘肃省秦剧团演员,工正旦,窈窕身姿,眼烁灵秀。曾给龚家村剧团饰演过《梁秋艳》、《三世仇》等,皆扮主角,村人为之叫绝。
人有所长,必有所短,长因短而卓著,短因长而叠垒。短长相因,命势有所造化,而境遇成于一时。存章以七十余年之生命诠释之,令人慨叹。然存章终为戏剧有名导演,不仅与村有功,村外弟子多有名角,可谓奇人,风云一时,理宜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