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京兵部尚书德缘传奇
(小说连载一)
作者戴嘉臣
引言:老子《道德经》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四十九章),“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五十一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五十五章),“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五十九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六十三章),“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七十九章)。
自古以来,德者行善,善者积德,善者好报,德者奇缘。

(一)城 外 有 虎
沧州老戴家五世祖,明朝两京兵部尚书戴才,小的时候就聪明过人,十分勤奋。他秉承“孝谨醇良,服勤力穑”的祖训,经常帮他的父亲戴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亲为历练他,无论是出门串亲,还是赶集上店,也都有意拽上他。因此,他不仅练出了超常的毅力,而且练出了一副铁脚板。
有一天,戴臣要去沧州城里卖劈柴。因为从家乡李村(现黄骅市李村镇)去沧州要走七十多里的路,怕起晚了误了赶集的时辰,就早早地叫起戴才,带上干粮,挑起柴禾上了路。
等到了沧州,天还没亮,城门也没开。爷俩儿就在城门外,找了一个离路边不远的打麦场,靠着麦秸垛打尖(1)歇息起来。由于起冒(2)了五更,再加上摸黑走了这么远的路,连困带累,十分疲乏,刚一坐下,戴才就侧歪(3)着睡着了。
过了半个时辰,城门开了。戴臣看着还在熟睡的孩子,实在不忍心叫醒他,就独自个挑起柴担进城去了。
到了柴禾市上,戴臣刚放下柴担不大一会儿,就听有人大声喊叫:“可了不得了!城外有一只大老虎,正吃人呢......”
戴臣闻听,脑袋嗡一下就大了,顾不得柴禾挑子,撒腿就往城外跑,一边跑一边问路人:“老虎,老虎在哪儿?”
“就在那儿!”走道的人一边大声嚷着,一边用手指着戴才睡觉的那片麦场。
戴臣心想:完了,这可完了……。他急得从另一个路人手里抢过一把扒锄(4),象疯了一样冲向麦场,远远影影绰绰地看见一只老虎,就趴在才儿睡觉的地方。
这下,戴臣更急了,一边向前冲,一边大声喊着戴才的小名,有几个人也跟着大喊大叫地助威。
谁知,人们这一闹哄,把正在熟睡的戴才吓醒了。他一骨碌,扑棱一下蹦起来,把盖在身上的麦秸扬了一大片,揉着惺忪的眼睛问已冲到跟前的父亲:“爹,怎(5)的啦。出嘛(6)事啦?”
戴臣惊喜交加,看到孩子没事,扑腾扑腾的心渐渐稳下来,心想:我刚才分明看见一只老虎在这儿,怎么一转眼不见了。莫非是相由心生,听人说有老虎,就想当然,看见嘛嘛就成老虎啦?
戴臣拽过孩子的小手,心疼地问:“没吓着你吧?”
“没有啊,怎的啦?爹!”戴才一边拍打着身上的麦秸和尘土,一边问父亲。
“不怎么的,没嘛没嘛。快走,咱快去赶集吧。”戴才听父亲一催,挣开父亲的手,隔蹦(7)着跑向前面,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那些一个个惊魂未定的路人,见戴才如此安然无恙,人人惊愕不已。那位被抢了扒锄的路人惊诧道:“哎呀,小老弟,你可把俺们给吓死了。俺们还寻思你让老虎给吃了呢!”
“瞎说,哪的老虎啊,我盖着麦滑秸睡得美着呢。”戴才歪仰着头,从容而又昂然地答应着路人。
那位路人,惊喜之中略带歉疚地说:“是啊,是啊,让俺们把你的美梦给搅了,”说着,他又转向别人似有打趣地说:“真是怪了,刚才我明明看见一只大老虎在那儿,怎么一眨眼又没了,莫非老虎也会隐身法?”
“嗐,我也看见了,兴许是咱们看照(8)了,把那堆麦滑秸看成老虎啦!”
另一个自我解嘲地道:“横是(9)大伙都看花眼嘞。”
“嗯?你别说啊,你看这孩子那个冲达劲,兴许不是个凡人。你看那个气势儿,就有股子虎气儿。”
大伙你一言我一语,一边议论着,一边缓缓散去。
从此,沧州城外有老虎的说法便随之传播开来。

注:(1)打尖,沧州方言,意为随便吃点儿东西垫垫底。
(2)起冒,沧州方言,意为起的过早,冒即过的意思
(3)侧歪,沧州方言,即侧身歪斜倚靠的姿势。侧,方言读“栽”音。
(4)扒锄,沧州方言,即间苗用的农具,在一棵长木柄的一端安有长方形直板铁器,形如镐。
(5)怎,沧州方言,即怎么,方言读“总”音。
(6)嘛,沧州方言,即什么,意同啥。
(7)隔蹦,沧州方言,即一脚抬起,另一脚前掌弹跳的同时全身上纵,如此双脚交替跑行的动作。
(8)看照,沧州方言,即看花了眼发生幻觉幻像的意思。
(9)横是,沧州方言,即兴许、大概、可能的意思。



